牛更枫,史晓涵,孙晓军
(1.华中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2.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430079)
在当今信息社会,社交网站作为网络基础应用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流行和普及,已成为人们日常交往和互动的重要平台和工具。[1-2]在这一背景下,社交网站使用后效随之成为了社会和相关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但由于社交网站中存在诸多性质和功能不同的使用行为,有关社交网站使用影响的研究结果也并不一致。在这一背景下,研究者越来越重视具体的社交网站使用行为和体验(如社交网站中的自我呈现和被动社交网站使用等)对个体社会适应的影响及其内在的中介和调节作用机制。[3-6]
社会比较是人们的一个基本动机,我们需要和他人进行比较来获知自我和外部环境信息,且接触他人相关信息就会诱发我们进行社会比较的倾向,且依据比较对象和方向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上行社会比较(与优于自己的个体比较)和下行社会比较(与不如自己的个体比较)[7];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均指出,上行和下行社会比较对个体的影响不同,上行社会比较作为一种常见的社会比较体验,往往导致个体对自身和外部环境的消极评价(如相对剥夺感和低自尊),进而对个体的发展和适应带来消极影响,如引发社交焦虑和抑郁、降低个体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7-10]就社交网站而言,人们使用社交网站的主要动机之一是为了进行自我呈现和表露,人们会通过各种途径(如文字、图片和视频)发布大量自我相关的信息;而且人们使用社交网站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浏览或观看他人发布的信息,这就会更多地诱发个体进行社会比较。[9-10]因此,在个体使用社交网站的过程中,社会比较是一种常见且不可避免的现象,特别是由于网络交往的特点,相对于网络中的自我呈现,个体对其在社交网站中的自我呈现更具掌控感和策略性,会凸显自己的积极特质和体验以达到自我提升的目的;接触这样的信息会诱发个体的上行社会比较,即社交网站中的社会比较多为上行社会比较。[4,11]同时,作为个体解释外部世界的稳定性倾向,公正世界信念会影响个体对社会比较信息的解释及其影响。[12]因此,相对剥夺感和公正世界信念可能是这一关系中的重要中间(中介或调节)变量。
作为社交网站的活跃用户群体,大学生群体是社交网站使用的主力军。[13]同时,生活满意度作为个体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性主观评价,不仅是社会适应的重要指标,也是影响个体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14-15]基于此,本研究拟在大学生群体中探讨社交网站上行社会比较对个体社会适应(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相对剥夺感和公正世界信念在其中的中介和调节作用。
上行社会比较是指个体在能力和成就等方面与优于自己的个体进行比较的过程。[16-17]由于社交网站中自我呈现的策略性和积极化偏向,人们会接触大量有关他人“优于自己”的各种信息,且人们在社交网站使用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浏览其他用户发布/呈现的信息,接触这样的信息会诱发个体进行上行社会比较的倾向。[4,16]因此,上行社会比较是社交网站使用中的常见现象。如上所述,社会比较,特别是上行社会比较是影响个体社会适应的重要因素;社交网站中的上行社会比较作为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比较的扩展和延伸,其对个体心理社会适应的影响也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诸多研究结果均发现社交网站中的上行社会比较会诱发嫉妒等消极情绪体验,导致消极的自我认知和评价,并与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4,18-19]基于此,本研究假设,社交网站上行社会比较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
相对剥夺感是指个体或群体通过与特定参照群体进行比较而产生自己处于不利地位的认知,以及伴随出现的愤怒等消极情绪的社会心理状态,它是影响个体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的重要风险因素。[11-12]诸多实证研究结果都支持了这一观点——首先,相对剥夺感不仅伴随着愤怒等消极情绪体验,也会进一步导致更多消极情绪的产生;其次,相对剥夺感会导致自尊、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的降低,并增加个体出现焦虑和抑郁的风险;并且相对剥夺感也会导致个体暴力攻击、酗酒和吸烟等诸多社会适应问题。[20-23]
同时,相对剥夺感也会受到个体特征和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比较是最为直接的影响因素。研究者普遍认为,相对剥夺感产生的核心心理过程是社会比较,相对剥夺感是社会比较的产物;[24]相关实证研究结果也指出,上行社会比较是导致相对剥夺感的预测因素。[25]因此,社交网站的上行社会比较也会与相对剥夺感呈显著正相关。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倾向于将相对剥夺感看作一个重要的中介变量,即相对剥夺感是其他因素影响个体社会适应的重要中介因素;相关研究也发现,相对剥夺感在受欺负和经济劣势对个体攻击行为和幸福感影响中的中介作用显著。[26-27]针对社会比较与相对剥夺感的关系,相对剥夺理论(Theory of Relative Deprivation)指出,作为社会群体的一员,我们主要通过与参照群体的比较来认知并评价自我和环境,而在比较中处于相对弱势的个体会产生被剥夺的体验,这会损害其未来发展机会,并进而对其心理社会适应产生消极影响。[28]基于以上理论和实证研究依据,本研究进一步假设相对剥夺感在社交网站上行社会比较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中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
公正世界信念是指人们相信他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公正有序的世界,在这样一个世界里,人们得其所应得,并且所得即应得。[29]公正世界信念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对外部环境的控制感,这会促使个体聚焦于长远目标,并遵循社会规范行事,这有助于个体对社会的良好适应——公正世界信念不仅与抑郁和压力呈显著负相关,与自尊、感恩和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而且也能降低个体出现攻击等问题行为的可能性,并增加个体的亲社会性行为。[30-32]同时,作为对外部世界的一种基本解释倾向或视角,公正世界信念会使人们对外部环境信息进行积极的认知评价,并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消极事件,因此,公正世界信念能够缓冲外部消极因素对个体的影响;相关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公正世界信念能够缓解不公正经历对愤怒情绪的影响,[33]并调节负性生活事件以及受欺负等消极人际经历对自伤、攻击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影响。[34-35]
同时,就相对剥夺感产生的原因而言,个体的认知因素是相对剥夺感出现的核心因素,持有某些认知偏差(如低自尊)的个体会更多地体验到相对剥夺感。[36]作为个体对外部世界的一种积极解释视角,高公正世界信念的个体相信他们会受到公平对待并具有较高的控制水平,这会使他们在上行社会比较的情境下做出更少的消极归因,并更专注和投入长远目标中,[29,32]这有助于缓解上行社会比较的消极影响。基于上述论述,本研究进一步假设,公正世界信念能够缓释社交网站上行社会比较对相对剥夺感和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即公正世界信念能够调节社交网站上行社会比较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的直接效应以及相对剥夺感的中介效应。综上所述,结合当前信息社会的时代背景,本研究拟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社交网站中的上行社会比较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以及相对剥夺感和公正世界信念在其中的中介和调节作用机制。
采用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方便取样法,在某高校选取765名有社交网站(微信朋友圈和QQ空间)使用经验的全日制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后回收整理得到有效问卷712份,有效回收率为93.07%。其中,男生328人(46.07%),女生384人(53.93%);被试的年龄在16到22岁之间(M=18.59,SD=1.16)。
1.社交网站中的上行社会比较
采用中文版本爱荷华—荷兰比较倾向量表[37]中的上行比较分量表来测量社交网站中的上行社会比较,该测量方式在相关研究中有着广泛应用。[17]该量表共包含6个项目(如“在使用微信和QQ空间时,我常常会就社交技能和受欢迎程度等和其他人进行比较”),采用Likert 5点计分(1“非常不赞同”—5“非常赞同”)。个体在该量表上的得分越高表明其在社交网站中使用的上行社会比较体验更多。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87。
2.相对剥夺感
采用马皑[38]编制的相对剥夺感问卷,它是测量大学生群体相对剥夺感的常用问卷。该问卷共有4个题项(如“和周围的人相比,我在生活、工作等各方面都挺吃亏的”),采用Likert 6点评分(1“完全不同意”—6“完全同意”),个体在该问卷上的得分越高表明其体验到的相对剥夺感水平也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77。
3.公正世界信念问卷
采用苏志强、张大均和王鑫强[39]翻译Dalbert[40]编制的公正世界信念问卷。该问卷共包含13个题项(如“总的来说,在我生活中发生的事是公正的”),采用Likert6点计分(1“完全不赞同”—6“完全赞同”)。个体在该问卷上的得分越高表明其公正世界信念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89。
4.生活满意度
采用Diener等人[14]编制的生活满意度量表。该问卷共有5个题目,采用Likert7点计分(1“非常不同意”—7“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说明个体的生活满意度水平也越高。该量表在国内外研究中有着广泛应用,在本研究中,该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81。
由于本研究数据通过对被试的问卷调查获得,可能会导致共同方法偏差的问题。因此,本研究采用Harman单因子法对本研究数据进行共同方法偏差的检验。[41]具体检验方法是设定公因子数为1,将所有变量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拟合指标较差表明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在本研究中,分析结果表明各拟合指标均不理想:χ2/df=23.55,RMSEA=0.74,CFI=0.55,NFI=0.53,IFI=0.53,AGFI=0.49,表明共同方法偏差不会对研究结果带来显著影响。
使用SPSS进行描述性和相关分析的结果如表1所示。结果表明,上行社会比较与公正世界信念和生活满意度均呈显著负相关,但与相对剥夺感呈显著正相关;公正世界信念和生活满意度均与相对剥夺感呈显著负相关,且公正世界信念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
表1 核心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及其相关分析结果
为进一步揭示社交网站上行社会比较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以及相对剥夺感和公正世界信念在其中的中介和调节效应,本研究建构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并采用SPSS宏程序PROCESS[42]进行统计检验(该分析程序通过5000次有放回的抽样来估计中介和调节效应的95%置信区间,相对于传统分析方法具有更高的统计功效,在分析包含中介和调节的复杂统计模型中有着广泛应用;在本研究中使用与假设模型相一致的Model8进行统计检验分析)。此外,以往研究表明,性别、年龄和社交网站使用频率也会影响个体在社交网站中的社会比较及其影响,[17,43]基于此,本研究将其作为控制变量纳入统计分析。
在排除了控制变量的影响后,在以相对剥夺感为预测变量的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社交网站上行社会比较(β=0.28,p<0.001)和公正世界信念(β=-0.13,p<0.001)均能显著预测相对剥夺感,且社交网站上行社会比较和公正世界信念的交互项也能显著预测相对剥夺感(β=-0.09,p<0.01);在以生活满意度为预测变量的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社交网站上行社会比较(β=-0.12,p<0.001)和相对剥夺感(β=-0.37,p<0.001)对生活满意度均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且社交网站上行社会比较和公正世界信念的交互项也能显著预测生活满意度(β=0.11,p<0.01)。综合以上分析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本研究提出的有调节中介的假设模型得到了数据分析结果的验证,[43]即相对剥夺感在社交网站上行社会比较对生活满意度影响中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且公正世界信念能够调节社交网站上行社会比较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的直接效应以及相对剥夺感中介效应的前半路径,即上行社会比较与相对剥夺感的关系。
表3 不同公正世界信念水平时社交网站上行社会比较影响生活满意度的直接和间接效应
表2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
为了进一步揭示公正世界信念调节作用的本质,依据被试在公正世界信念上的得分(平均分加减一个标准差)将被试分为高公正世界信念和低公正世界信念两组被试,并在这两个群体中分别考察变量间的关系。进一步分析的结果表明,变量间的关系强度随着个体公正世界信念的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具体而言,从相对持有于高公正世界信念的个体,社交网站上行社会比较对相对剥夺感和生活满意度的预测作用在持有低公正世界信念的个体中更为显著;换言之,社交网站上行社会比较对生活满意度影响的直接效应以及相对剥夺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随着公正世界信念水平的提升而降低,即公正世界信念可以缓释上行社会比较的消极影响(如图1和图2所示)。
图2 公正世界信念对社交网站上行社会比较与相对剥夺感关系的调节作用图
图1 公正世界信念对社交网站上行社会比较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的调节作用图
结合当前信息社会的时代背景以及相关研究结果,本研究探讨了社交网站上行社会比较如何(相对剥夺感的中介作用)影响生活满意度,以及这种影响在何种条件下更为凸显(公正世界信念的调节作用),这是对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扩展和深化,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首先,同以往有关社交网站社会比较的研究结果相一致,[4,11,17]本研究发现社交网站上行社会比较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这进一步验证了社交网站上行社会比较的消极影响。同时,本研究还进一步揭示其发生作用的内在机制——相对剥夺感在这一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相对剥夺感作为通过与参照群体进行比较而产生的消极认知和情绪体验,社会比较是其产生的重要诱发因素;[8,24]诸多研究者也指出社会比较的目标或对象特征是诱发相对剥夺感产生的关键因素,社会比较参照群体的相对优势越高,个体产生的相对剥夺水平也越高。[44]因此,上行社会比较是相对剥夺感的直接预测因素。在社交网站中存在大量有关他人优于自己的信息——由于网络空间的特性和社交网站的功能,自我表露和呈现是人们使用社交网站的基本动机,且个体在社交网站中的自我呈现或信息发布会选择性地凸显自己的积极方面;同时,个体在社交网站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浏览好友发布的各种动态信息,频繁接触这些积极化偏向的信息会导致个体更多地卷入上行社会比较。[11,16]因此,社交网站上行社会比较会使个体产生其他人都过得比自己好的消极认知,进而导致相对剥夺感的呈现。同时,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社会比较对象和自我的相似性越高,社会比较对个体的影响也会更为显著,且相对剥夺感更容易产生;[7,45]个体在社交网站中的好友多为现实生活中的同学朋友,这会进一步增强社交网站上行社会比较的影响。因此,社交网站上行社会比较不仅会降低个体的生活满意度,还会增加个体的相对剥夺感体验。
作为一种强烈的消极和挫败性的感受和体验,相对剥夺感也是个体心理社会适应的重要风险因素——相对剥夺感会使个体更多地体验到压力和抑郁等消极情绪,特别是相对剥夺感会促使个体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进而导致其自尊、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水平的减低,并出现攻击、酗酒等行为问题。[8,12,20,22,24]因此,社交网站上行社会比较会诱发个体的相对剥夺感并进而导致其生活满意度水平的降低。这一结果也印证了相对剥夺理论的基本观点——相对剥夺感是其他因素影响个体心理社会适应的重要中介机制。[28]基于此,本研究扩展了有关社交网站使用以及使用过程中的社会比较体验对个体影响的相关研究,以往研究主要关注自尊、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等适应变量,本研究将相对剥夺感这一变量纳入研究,有助于从社会心态的视角探讨这一问题,并深化我们对这一主题的理解和认识。
此外,本研究还进一步探讨了这一关系中的个体差异,揭示了公正世界信念的调节作用——社交网站使用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的直接影响以及相对剥夺感的中介效应均受到公正世界信念的调节,且这两种效应在低公正世界信念群体中都更为显著。作为一种积极的认知倾向,公正世界信念会让人们相信自己会被公正对待,并且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是稳定有序的,因此,公正世界信念有着重要的适应价值——高公正世界信念的个体对未来充满希望,具有更加高的社会适应水平[29-30]。作为积极的解释框架,公正世界信念还影响了人们对外部环境信息的解释加工,是外部环境因素影响个体的重要调节变量,它可以显著缓释诸如负性生活事件以及不公正对待和受欺负等消极人际经历对个体适应的消极影响。[34-35]同时,相对剥夺感产生的核心是上行社会比较以及伴随的消极认知偏差;[36,46]而公正世界信念会影响个体对社会比较信息的解读,持有高公正世界信念的个体在上行社会比较的情境下会更少进行消极归因,并更专注于自己的长远目标,[29,47]这有助于减少上行社会比较对相对剥夺感的诱发作用。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还将公正世界信念看作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资源,高公正世界信念的个体更可能拥有感恩等积极特征,并对自身有着更积极的态度,也更倾向于采取积极和灵活的应对策略来应对外部世界的压力和挑战。[48]因此,公正世界信念也能够调节上行社会比较对生活满意度和相对剥夺感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社交网站上行社会比较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且相对剥夺感在这一关系中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社交网站使用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的直接影响以及相对剥夺感的中介效应均受到公正世界信念的调节,且这两种效应在低公正世界信念群体中都更为显著。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社交网站使用上行社会比较对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这不仅有助于解释社交网站使用对个体影响的内在机制,而且相对剥夺感的纳入还扩展了该主题的研究视角,进而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看待社交网站使用及其影响。
与此同时,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上行社会比较可能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感受,一种是向上奋斗的进取心,另一种是相对剥夺感或失落感,[45]这一点在未来的研究中还需要全面探讨;其次,未来研究还需要探讨社交网站使用以及上行社会比较影响个体社会适应的其他机制和个体差异;同时,未来研究还可以采用纵向追踪和实验研究设计来进行因果关系分析;最后,本研究被试群体来自同一所学校,这可能会影响研究结论的普适性(可推广性),后续研究应纳入多样化的被试群体来提升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普适性。
本研究结果对于合理健康的社交网站使用和积极社会心态的引导也具有一定指导意义。首先,要引导公众科学、全面地看待和使用社交网站,既要看到社交网站带来的便利和益处,也要意识到社交网站中的消极体验及其对个体发展适应的潜在危害。特别是要让公众和相关决策者意识到社交网站中他人信息的积极化偏向以及上行社会比较对个体适应和公众心态的消极影响,进而采取相关的干预对策,如让个体意识到他人在社交网站中呈现信息的积极化偏向,并引导用户在社交网站中进行真实而非“炫耀性”的自我呈现和表露,将社交网站作为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的积极工具而非消极干扰。其次,要避免个体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相对剥夺感等消极体验,引导个体客观地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和周围环境,合理进行社会比较和自我评价,并将与他人的比较看作是激励自己成长的动力;相关教育和管理部门也要关注诸如相对剥夺感等消极社会心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最后,也要采取各种措施和干预方案维护并提升人们的公正世界信念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