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嘉
南宁师范大学
民俗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1]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是现实社会中保留下来的传统文化,是在历史进程中行程并流传下来的民间文化,历史的沉淀与遗留。但是民俗文化是流动的,他的行程不仅仅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更新、替换的过程。网络不仅成为现代社会人际交流和信息处理的工具,甚至成为了人们社会生活方式的本身,它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民俗文化的存续与发展。民俗学家陶立璠早在2003年就将互联网视为民俗学研究的“必然”,指出“中国民俗学可以建立自己的数据库、人才库,建立数字化民俗图书馆和数字化民俗博物馆”,这在预示“中国民俗学借助Internet的时代已经到来”的同时强调民俗学数据库必须“建立在民俗学田野作业的基础之上”
在传统的民俗文化中,无论是民俗活动的举办,或者会民俗文化的组织与参与者,亦或是民俗文化的影响,它都有一定的地域性。传统民俗文化在传播时由民俗文化活动的影响中心向周边地域扩散,随着扩散区域越广,民俗文化传播也逐渐衰弱。但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便利化和数据生活的高效化,地域之间物理距离在飞速缩短,各地之间的传统民俗文化交流也日渐频繁,传统的民俗地理空间的界限影响开始呈递减性衰弱。
传统民俗文化的形成受到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在交通不发达的农耕时代,人们的社会生活总是活动在一确定的自然空间环境中,加之中国古代不发达的交通与一些难以逾越的自然地理屏障,地域之间交流极少,大多数民俗活动都局限在一个村落、族群或者周边环境上,这导致传统民俗的影响有着一定的地域局限性,地方与地方之间的民俗交流只能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口口相传来影响到相邻或是更远一点的地域。因此,传统的民俗文化有着极高的时空界限性与地方区位性。随着数字化传播技术的普及,网络这一新兴的传播媒介逐渐替代一些主流的传播媒介,民俗文化符号的数字化、网络化更是成为当代民俗的一种常态。民俗文化的举办空间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自身地域。5G技术的到来使得视图传播即时性和流畅性大幅度提升,同时民俗文化网络传播的门槛和信息交流成本也降低了很大一个维度。加之VR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多感官情景共享技术的日益提高,使得在网络环境下,民俗文化能更好的搭建属于自身的民俗文化线上“虚拟空间”。民俗文化活动“线上”“线下”同时举办的方式成为了可能,同时,由于民俗文化的数字化、网络化,这使得民俗文化在网络上具有共享与复制的特征,这打破了民俗传统文化的表达与传承。
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同样受限于空间,大多数的参与与组织者都是相识或熟识的人。但“线上”民俗文化的空间的出现使得跨时空参与成为可能,而网络的匿名性与开放性也暗合了传统民俗活动中的的群体性特征,对于在外谋生的漂泊者,这更是一种族群文化的凝聚,而且网络参与者不仅仅是在传播者与被传播者中互换身份,更是可以在网络上呼朋引伴,邀请更多的参与者。在网络发展的今天,网络媒介对于用户需求的精准分析,使得“个性化”订制成为可能,并且在网络空间中,不同的民俗活动的参与者也会呈现分众化、层次化、多元化等特征。每一个民俗活动它则会成为一个性别、文化层次、年龄、兴趣、爱好、审美的文化共同体的合集。而每一个民俗活动它的参与者它会具有多重的民俗身份,可以参与到不同的民俗文化中,它自身物理身份在网络上环境下都成为无关紧要的部分,理论上而言,在网络环境下,传统民俗文化的生存已经没有边界,对于参与的人群也没有了区分,只要有网络以及上网媒介的存在,任何人就可以随时随地加入到自己感兴趣的民俗活动中。
网络环境下传统民俗文化下的传承形式不再局限与口口相传,单对单相传。网络作为民俗文化的传承载体,它具有的传承方式更新颖,传承力度更大,在对于节日,习俗传承的方面上,相对于传统民俗的“不变”与“慢”,网络的“新潮”“快速”就显得尤为突出,比如,在清明时节,传统民俗有着对自身先祖的祭祀环节,但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每个人不可能每次都能在这个时间回到家乡进行祭祀,在网络环境下就可以让人能跨越地域、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祭祖,而且不仅仅局限于祭祖,网络上也有纪念网站专门为已故亲友建立永久网络陵墓、纪念馆以供哀思。网络环境下的线上祭奠还避免了线下祭祖所产生的环境污染,虽然参与方式变得简单化和环保化,但是也给了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变换了新的传承形式。
传统民俗文化在现代化社会生产生活中逐渐边缘化,传统民俗文化在传承和保护出现“断代”现象,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在从事传统民俗文化行业中的年龄层比例失衡,年轻人比例寥寥无几,中年人也转行从事其他行业。在网络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来说,网络环境有很多新奇而又有趣的事物,相对于传统民俗文化这种较为乏味的文化而言,他们都不太感兴趣,甚至有一部分人抱有排斥态度,而老一辈人也有因为经济原因不希望自己子女儿孙从事这一行业。这种负面循环不仅仅是出现在个别传统民俗文化上,而是大多数传统民俗文化传承都要面临的“断代”问题,究其根本原因,主要还是没能产生合理的经济效益,毕竟传承是要建立在物质生活之上的。所以,如何正确认识传统民俗文化的现代传承价值,为传统民俗文化传承者创造更多经济效益,这是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关键同时也是传统民俗文化保护者应该解决的问题。
异构性,这是一个计算机应用科学的词汇,原指的是系统、结构、语法和语义的异构,并由此引起数字网络环境、数据传输格式、数据分析类型和数据模拟模型的差异。在传统民俗文化数字化的过程中,也存在文化异构性,民俗文化的异构更多是因为文化的多元化而产生的信息差异所产生的异构。我国是一个长历史、多地区、多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家,民俗文化的异构描绘的是不同历史、不同社会、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中的异构信息,如何解决技术与文化异构的难题。这是网络坏境下不可避免的一座大山。
网络环境下传统民俗文化还面临着如何在传统民俗文化收集方法与数字化收集方法的差异问题。人类学家Lelie white认为,当我们的祖先获得使用符号的能力时,就是文化萌芽时,[2]符号就是某种口语或非口语的事物,在一个特定的语言文化中,用以代表某些其他事情。人类能够通过这种符号把文化一代代传递下去。但也有一些非语言的符号,例如文字,[3]文字表达与语言表达并非能做到完全同步,文字不比声音,没有语调和语速的变化,极易产生歧义。一句文字表达,不同的停顿就有不同的意思,甚至同一个意思,在不同的语境下也有不同的含义。这使得在现实生产生活中我们体验到的民俗和在网络上体会到的民俗不一样,没办法重现原汁原味传统民俗文化是传统民俗文化收集方法避不开的缺陷,所以当面对传统民俗文化数字化的时候,如何让传统民俗文化能尽可能保持原汁原文进行数字化转化这是一个避不开的问题。
面对传统民俗文化传承价值缺失现状,学者们开始为其寻出路。在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上,文化层面、经济层面、社会层面。①一个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有着自身的文化价值,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灵魂,同时也是该地区独特的竞争力,如广西的京族三岛,该地区因独弦琴、哈节等文化而闻名,这些独特的传统民俗文化保留,使得京族地区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品牌,它以独特的方式记录了京族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同时又能在网络环境的冲击下传承和发展自身。②经济层面上,传统民俗文化自身有着未被开发的经济价值。当传统民俗文化进行了商业价值之后不仅能提高自身经济价值,提升当地人的生活水平,致使本民族外出务工人口回流。同时,使本民族人民关注民族自身传统民俗文化。吸引年轻人去关注和传承传统民俗文化,跳出因为经济原因导致传统民俗文化无人传承的怪圈,走向良性发展。当然,对于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不能单单靠政府宣传、补贴,更应当从传统民俗文化本身出发,寻找自身民俗文化的商业点,利用好商业化的营销手段进行营销宣传,增强自身传统民俗文化的知名度,吸引更多人关注,吸引更多的人来传承和发展自身传统民俗文化③从社会学视觉上,传统民俗文化在商业化开发之后还可以有效缓解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传统民俗文化商业化之后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同时,还起到了传播文化的作用。网络环境下,距离将不再受到限制,将不同的民俗文化将不同文化形式展现给受众,让受众产生文化冲击,形成多元化文化格局,这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让人们对文化进行多元融合,兼容并蓄,增强价值认同和情感认知。网络环境下,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播还可以多元化,趣味化,增强传统民俗文化的文化、艺术价值,促进社会的多元融合,对保障社会和谐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各个民族的传统民族文化之间因为语法、结构和语义的异构却很难解决,因为它们的本质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文化问题。社会学家在研究现代社会变迁时,在对于研究已经或正在逝去的社会和已经或即将来临的社会时,普遍采用以一种几乎对立的思维方式来对二者进行区分,更简单的说,传统社会是一种同质社会,现代社会是一种异质社会。[4]传统民俗文化的存在贯穿着传统和现代社会,它本身就是同构与异构的结合体,这个特征造就了它无论是在同质社会还是异质社会它都有着很好地生存适应能力。网络环境下,传统民俗文化的异构性解决办法避免不了与计算机应用学科相互交叉。传统民俗文化的系统与结构的异构,可以借鉴计算机应用学科的成果,对不同民族,同一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整合分类,把一个个传统民俗文化文化要素元素化、信息化,通过一个个琐碎的信息构成一个个不同风格的传统民俗文化。以此分别建立传统民俗文化信息集成,成立传统民俗文化专项系统,通过对该传统民俗文化专题信息数据收集,专家系统数据整理,以完成对该传统民俗文化数据库建成和传统民俗文化数据再现的模型。传统民俗文化的语法和语义的异构则利用民俗学的研究成果,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例如:不同民族数据库中所存在相同标识的民俗元素符号的同名异议问题,虽然在数据库中,民俗元素的符号名称上是一样的,可是它本身文化内涵却是有差异的,在民俗学看来,不同民族的一样的民俗元素符号,它背后还包涵有其他民俗元素的相连关系。同一个传统民俗文化在不同民族里,它因为讲述者、流传地、讲述时间的不同而产生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与文化内涵,所以对于理工科的数据标准化处理,我们更应该坚持对传统民俗文化元素的每一个元素进行信息收集、整理,对于这些元素进行关系链接与桥接,保持好各个民族、各个传统民俗文化的内容多变性与内涵复杂性。
传统民俗的收集方法中,对于收集、整理好的资料它会产生三个属性:纸介属性、时间属性和深度属性。这三个属性依次完成以此生成一个资料收集的循环,但是在网络环境下,民俗学的资料收集还可以更加完善。在网络环境下的民俗文化资料收集它可以补充一些传统搜集方法所没能收集到的资料,即:被纸介属性所限制的图像与声音资料,被时间属性所限制的民俗文化活动生产空间信息资料,被深度属性所限制的民俗文化广域整体性资料。纸介属性限制了传统民俗文化的图像与声音的表达,文字符号的表达没办法真实的模拟出真正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发生时的现场环境,而网络环境下,我们可以把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数字媒体化,无论是声音还是图像都能更好的保存下来,这是纸质资料无法做到的一点。传统民俗文化收集中它会按照时间顺序登记、存储、描绘和使用这些资料,并付之于时间性说明。网络环境下,传统民俗文化数字媒体化它还可以反映出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在活动生成时的此时此刻的周边空间信息。这有时候被传统民俗文化收集方法所忽略的。传统民俗文化在收集过程中进行个案调查,挖掘个案的内涵,有时候会忽略整体,网络环境下传统民俗文化的数字化你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数字化的传统民俗文化可以包括有音视频实时传输同步信息,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空间的统计信息、传统民俗文化发生、传承、影响地的地理集成信息,进行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周边所有的时间信息。这些都是传统民俗文化信息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民俗文化数字化的基础内容。传统民俗文化它并非单纯的文字的描述,更不单单是时间信息与空间信息简单的集合,它更多的是一种多元多样的民俗事项。网络环境下,传统民俗文化数字化的收集更能体现出更多的传统民俗文化信息,这也是传统民俗文化收集方法无法做到的一点。
随着网络时代的迅速崛起,数字化网络正改变着整个社会的格局,在某些日常领域,网络已然成为人们新的生活方式。传统民俗文化在面对网络这个“虚拟社区”如何传承和发展已然成为当代民俗学家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