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剧中路流派艺术特征的分析(下)

2021-06-17 12:31:18孙智勇
河北画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庐剧主调花腔

孙智勇

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中路庐剧的艺术特征

一、中路庐剧的语言特征

庐剧的语言大多是地方方言,中路庐剧里使用最多的便是江淮地区的方言了。那么,庐剧的语言有哪些特色呢?这个可以从现代戏、古装戏、还有传统生活小戏这三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古装戏所用的是舞台方言道白,也就是剧目中人物之间台词的对白,普遍具有很浓的戏曲韵味,我们把它叫做“戏曲韵味道白”;其次就是传统生活小戏,顾名思义这个方面自然是和日常相挂钩的,说的就是日常方言,名为“小白”,例如著名的《借罗衣》,主演说话的腔调就和江淮地区人民的日常语气极其相近。若是闭上眼睛听,还以为是哪个邻居在说话;再来是现代戏,现代戏跟着现代走,所用的方言也是做了加工,近似普通话的发音,更“现代化”一点。

中路庐剧的方言和我们日常说的普通话不同的点就是凡以j、q、x为声母的字音,都用z、c、s来代替。例如“老母鸡”读成“老母子”、“喜欢”读成“思欢”、会把“哪个”读成“哪锅”、“吃”读成“七”、“熄火”读成“歇火”。

也许在一些人看来,这种语言挺“土气”,但是它却有强大的亲和力,很快能和观众取得精神上的共鸣,反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

二、中路庐剧的唱腔特征

先说曲调,庐剧的曲调分为两种,一种是主调,一种是花腔。

(一)主调

中路庐剧的主调一般是指那种适应性强,而且能够清晰地表达人物内心矛盾的情感的曲调,也是最具有韵味的一种唱腔。主调一般分为二凉、三七、寒腔、老生调、小生调、衰调、丑调、端公调八种。不同的唱腔所表达的人物情感也不一样,通过这八种唱腔,基本可以表达所有戏里所有人物的情感情绪以及不同的人物性格。其中二凉、三七、寒腔是主调中用的最多的唱腔。因为这三种唱腔讲述整部剧剧情的能力最强,其中二凉能依照不同的剧情不同的角色来表现喜、怒、哀、乐。文武生旦,青衣皆可用。又可分为花二凉,平二凉和寒二凉。三七的旋律优美、明快。它的作用主要在于既可以表达快乐、轻松的情绪,同时也可以表达生气,伤感的情绪。三七可分为花旦三七、衰三七、寒三七、快三七等。最后再说寒腔,它的曲调幽怨感伤,会引导出人伤感的情绪。分为快寒腔和慢寒腔。

当然,中路庐剧主调的唱腔除了刚才说的三种常用唱腔以外,另外还会有一些唱腔是专门按照文武生旦、青衣等各个行当来划分的。比如老旦、老生都用的衰调、老生调。用在花旦、青衣角色上的二凉、三七、寒腔、端公调。用在小生角色上的小生调等。各个行当的专用调和它们的唱腔特点是密不可分的。

(二)花腔

花腔又叫花调,比主调要活泼的多,更随性一点,也具有一定的抒情性,走着朴实的生活气息。花腔是三小戏的固定曲调。花腔基本可以分为五个调式,分别为宫、商、角、徵、羽,其中花腔中的羽调式和商调式是最为常用的两个调式。

中路庐剧的花腔大多以写劳动人民的农作生活为主,其旋律平实舒展,体现了劳动人民朴实无华的优秀品质。在每一个乐句里,庐剧艺人们都会加一些装饰音,让整个乐曲变得丰富,富有变化性。

三、中路庐剧的演唱特点

(一)演唱与用气

早期的庐剧演唱者们并没有形成一套正确有效的演唱体系。所以早期庐剧艺人们很少会说到如何更好的运用气息来达到对演唱水平的提升。后期通过一代代庐剧艺人的试验和研究,我们知道了中路庐剧事实上只要抓住唱腔的韵味、唱词咬字的清晰度以及唱出来声音的洪亮程度这三个方面,你就抓住了庐剧演唱用气的精髓。所以,在有了庐剧前辈艺人们的经验总结,后期的庐剧艺人们才得知“用不好气,唱不好戏”。

(二)演唱与吐字

庐剧的演唱在中路流派中强调以字先行,腔随其后,方能达到“吐字清晰”、“强调纯正”、“板正”这三种演绎形式,因此很多的庐剧演唱者普遍认为在演唱时应该“字包音”才对,因为如果想要做到每个字都能够很好的演唱出来,就需要避免因为首先顾及声音的好坏而致使咬字的模糊,因为清晰地咬字是对歌词内容最好的一种传递。

(三)唱腔中的共鸣

在庐剧的演唱过程中,艺人们大多用的都是真声,所以在使用共鸣的方法里,口腔与胸腔之间的共鸣就占多些,但是也不是绝对的,只是在和其他的共鸣方法相比较来说要更偏重一些。但是对于那些会运用假声的艺人们来说,除了常用的口胸共鸣之外,他们还会运用头腔共鸣。但是庐剧演唱者大多都是以真声为主,假声较少。

(四)善唱悲调

庐剧最开始是以“门歌”的形式为大众所熟知的,也就是站在别人家门口给人唱歌,目的是乞讨,所以又被称为“乞丐的歌”。一旦唱起门歌,如果演唱对象不予理睬,演唱者通常会一直唱下去,还会唱一些感人的故事来感动演唱对象,目的就是获得别人的施舍,以此维继生活。这种唱法传承到后面便慢慢演变为主调中一般用来表现悲伤的的“寒腔”。

(五)演唱中的吆台、帮腔

在演唱中,有一些特定的演唱片段是采取后台伴奏人员和演员一起合作的形式呈现,这种演唱形式称之为吆台。有时在演员的情绪到一种很强烈的想表现出来的时候,一个人的演唱往往不能营造出很好的感染的氛围出来,这个时候吆台就可以通过使用伴奏来营造人物内心和舞台所需要的具有感染力的气氛。帮腔是演员及帮唱人员一起唱,用强化音响的方法,来突出相符的气氛来。

四、中路庐剧的伴奏形式

(一)锣鼓伴奏

中路庐剧最早的伴奏形式就是锣鼓,唱腔的起板和收板,紧接大小过台的间奏使用的都是锣鼓乐队伴奏。锣鼓乐队伴奏又分为唱腔锣鼓伴奏与身段锣鼓伴奏。因为庐剧是以唱为主体的艺术形式,所以前者伴奏形式运用的较为频繁,后者基本只用于演唱者演唱前所做的一些舞台表演动作。

(二)管弦乐队伴奏

到了1956年,“地方国营舒城县庐剧团”建立了比较正规的乐队,除了打击乐之外,还配备了二胡、中胡、低胡、笛子、唢呐、三弦等等。到了1959年县文工团与庐剧团合并,乐队扩大了,并配有专职作曲。当时乐队编制为打击乐四人(司鼓一人,为乐队有声指挥)、大锣一人、小锣一人,钹一人。

弦乐:高胡、二胡(两人)、中胡、革胡、板胡、三弦、扬琴、琵琶、小提琴。

管乐:笛子、唢呐、土管(即改良管),整个乐队是由17人组成,有了比较齐全的小型民乐队。从这以后重点剧目特别是现在剧目均有正规曲谱,其中部分剧目还配置了声部,将和弦、对位引入庐剧音乐伴奏之中。

“1966年以后,受“样板戏”影响,乐队开始讲求大、洋、全,加入了很多西洋乐器,如铜管乐:小号、长号、圆号、单管、长笛、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等。相反,民乐慢慢减少。搞得不伦不类,唱腔设计也设计形成了高、响、真的模式化,由于传统剧目被禁,传统唱腔相应被废,庐剧音改走了一些弯路”。

所幸的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东西路以及中路庐剧的伴奏乐队由以西洋乐器为主改为以民族乐器为主,在以民族乐器为主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西洋乐器,真正贯彻了“洋为中用”的方针。

五、结语

通过下篇对安徽地方戏曲庐剧中路流派艺术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中路庐剧大多运用的还是江淮地区的方言为基础;而在唱腔方面,中路庐剧唱腔的曲调种类繁多;在演唱特点方面,具有用气、吆台、帮腔、悲调等等不同的演唱特点;伴奏形式上,中路庐剧的伴奏形式既有我国的民族乐器,也有外国的西洋乐器,通过“洋为中用”来达到形成中路庐剧本身伴奏的形式。

猜你喜欢
庐剧主调花腔
化肥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成主调
美学视角下的民族声乐花腔技法研究
乐府新声(2021年4期)2022-01-15 05:50:14
庐剧中路流派艺术特征的分析(上)
河北画报(2020年24期)2020-08-04 02:45:38
长白山的杜鹃花(花腔女高音独唱)
当代音乐(2020年1期)2020-05-07 01:50:42
浅谈美声唱法中花腔演唱的审美
山西青年(2019年18期)2019-12-18 18:58:00
观摩戏曲的传承与革新
——以庐剧为例
浅谈庐剧应对市场变化的运行模式与营销策略
名家名作(2018年2期)2018-11-15 12:27:23
地方戏剧庐剧的传承与创新初探
长江丛刊(2018年21期)2018-11-14 12:11:35
中国民族音乐中复调性的探究
当代音乐(2018年2期)2018-05-14 22:30:44
相逢在海边(花腔女高音独唱)
音乐生活(2014年11期)2014-04-25 12:4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