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渝黔边区非遗资源特色及保护性旅游开发路径研究

2021-06-16 15:55杨洪袁开国王慧琴
经济研究导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保护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杨洪 袁开国 王慧琴

摘 要:长江经济带湘鄂渝黔省际边境民族地区(简称“湘鄂渝黔边区”)是我国跨省交界面大、非遗资源的富集区,非遗资源保护传承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从本底特色、旅游特色和政府的法律保障三个方面对湘鄂渝黔边区非遗资源进行基本研判。简要审视该地区非遗旅游开发实践,并对国内非遗旅游开发经验和非遗与旅游融合经典案例进行初步总结和解读。据此,提出湘鄂渝黔边区非遗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基本路径,即建立完善的非遗保护制度,强化社区居民的非遗保护传承意识,加快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创新设计开发贴近现代人生活的非遗产品,创新营销方法促进非遗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全面推动非遗普及传播。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特色;保护性;旅游开发路径;湘鄂渝黔边区

中图分类号:F592.7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12-0115-07

长江经济带湘鄂渝黔省际边境民族地区(以下简称“湘鄂渝黔边区”)包括湖南省的张家界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重庆市的渝东南地区及贵州省的铜仁市,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集区。这里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0项,占该区国家级(各自所在辖区)非遗总数的0.22%~1.43%不等;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64项,占该区省(市)级(各自所在辖区)非遗总数的8.81%~39.59%不等见表1。这里是我国跨省交界面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也是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最具增长潜力的跨省旅游经济协作区之一。将湘鄂渝黔边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融合,是实现非遗保护和旅游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一、湘鄂渝黔边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研判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本底特色

1.数量多,级别高。湘鄂渝黔边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量众多,仅省(市)级以上的就有544处,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该区非遗资源等级高,遗产价值大。国家级的资源就达80余处,约占全国总数的1%,国内罕见如表1、下页表2和表3所示。

2.类型全,分布广。湘鄂渝黔边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类型齐全,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所列的类型[1],在这里都能找到。区内不仅类型多样,而且分布很广,边区所辖六个市(州、区)中均有分布见表4。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資源的旅游特色

1.旅游功能丰富。湘鄂渝黔边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有浓郁的民族生活气息,集神秘性、表演性、观赏性、娱乐性、可参与性、体验性、教育性于一体,旅游功能突出,充满了欢快、娱乐、休闲、时尚元素,体现了土家、苗、侗等民族古雅淳朴、能歌善舞的民族天性[9~10]。

2.旅游品牌影响力大。湘鄂渝黔边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由于旅游功能独特、突出,旅游市场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很大,一直以来都是旅游产业发展重点依托的资源和重点开发的项目,许多资源地成为国家A级景区建设单位、重点培养的旅游品牌和非遗旅游最佳旅游目的地。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传承的法律保障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11],非遗保护形势日趋严峻。为了加强对非遗的保护,我国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11~12]。在国务院“非遗保护工作意见”的指导下,文化部和湘鄂渝黔边区省(市)政府、人大相继制定并颁发关于非遗保护管理办法和保护条例[12~16],这些非遗保护管理办法和保护条例,成为该区有效保护和传承非遗资源,加强保护工作管理的法律依据和行动指南。

二、湘鄂渝黔边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审视

第一,区内非遗旅游开发实践。湘鄂渝黔边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始终与区内旅游开发的进程相伴随。在目前已形成的以“张家界—凤凰—梵净山”为主的黄金旅游线路,以张家界武陵源为核心,以吉首、怀化、恩施、黔江、铜仁为重要节点的旅游开发格局中,非遗旅游已成为区域旅游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和核心品牌,成为地方旅游的文化之魂。现已形成“原生态”“迁移式”“复合式”三大典型开发模式[9~10]见表5。

第二,国内非遗旅游开发经验。2019年,是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新纪元,作为文化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以人为载体,具有重要的文化、历史、经济价值,它不仅是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还是人类文明的“活态”延续。在文旅融合的大趋势下,非遗项目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其既有利于旅游的发展,也有利于非遗的保护、传承与传播。当前,“非遗+旅游”开发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7]见表6,对湘鄂渝黔边区的非遗开发利用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

第三,国内非遗与旅游融合经典案例解读。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负责人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和旅游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非遗实践日趋活跃,社会认同不断增强,我国非遗保护工作进入巩固抢救保护成果、增强传承实践活力的新阶段,逐渐形成了新的气象和格局,涌现一批具有广泛代表性和示范借鉴意义的优秀实践案例[18]见表7,是湘鄂渝黔边区非遗旅游开发实践中学习的典型、借鉴的样板。

三、湘鄂渝黔边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路径

第一,建立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湘鄂渝黔边区要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和文旅部《关于加强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办法》[11~12],建立并完善湘鄂渝黔边区的非遗保护制度,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整体性,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防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误解、歪曲或滥用。在科学认定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社会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使区内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发扬[13~16]。

第二,强化社区居民的非遗保护传承意识。湘鄂渝黔边区要大力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强化当地民众的非遗保护传承意识,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遗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湘鄂渝黔边区要充分依托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日”[19~20],通过主题节日形式,推动社区居民对非遗的关注,增强非遗保护传承意识,强化非遗保护传承理念,让非遗保护传承深入社区居民心中。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为“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今年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以“非遗传承,健康生活”为主题,以“非遗传承进万家,健康生活你我他”“非遗代代传,健康常相伴”“传承文化瑰宝,守护自然之家”为口号,聚焦非遗在人民大众健康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活动重点围绕传统体育、传统医药和餐饮类非遗项目,开展非遗宣传传播等活动,普及非遗知识和健康生活理念,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1]。

第三,加快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发展。用旅游激活非遗价值,积极推动非遗活起来,提高非遗的旅游表达能力,既是文物相关部门责无旁贷的任务与责任,也是旅游行业应有的文化自觉与担当。湘鄂渝黔边区要加快非遗与旅游的融合进程,借助旅游活动传播非遗文化,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的内在价值。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可以通过实地体验,了解非遗文化、学习非遗技艺,并亲身参加到非遗表演及非遗艺术品创作过程中,这对提升当地的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22]。非遗与旅游融合,就是将非遗文化植入到旅游活动中,植入到游客的心目中。通过旅游,优秀的非遗得以活化,以更加生动趣味的方式向世人展示、推广。湘鄂渝黔边区要借鉴国内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成功经验[17],以非遗文旅融合为引领,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使非遗在新时期焕发新活力。

第四,创新设计开发贴近现代人生活的非遗产品。湘鄂渝黔边区在非遗产品开发中,要借助科技的力量,大胆融入科技元素,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增添贴近现代人生活的时尚元素。如音乐、舞蹈、戏曲等非遗借助现代舞台灯光、全息影像等技术优化艺术展示内容和形式,传统技艺、民俗等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以及AI、VR等技术在非遗展示中的运用等。通过创新设计,将非遗代表性符号、纹样、内容等与现代生活诉求相结合,宣传文化创意产品,丰富非遗展示形式、增加非遗体验内容,不断增强非遗的表现力、传播力,提高非遗与时俱进的时代感和时尚感,拉近年轻人与非遗的距离,提高年轻人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形成新的吸引力[23]。

第五,创新营销方法促进非遗可持续发展。湘鄂渝黔边区要综合利用多种营销手段,将传统的非遗展示活动与现代的非遗观展、观演、直播、主题讲座等手段相结合,让非遗被更多的民众了解和认识,实现非遗宣传营销效果最大化。要引入互联网销售平台,加速非遗产品市场价值的实现,既能帮助区内的非遗传承人靠技艺和非遗产品脱贫致富,又能吸引更多人加入非遗保护和传承,避免部分非遗项目因缺乏传承人而陷入发展困境[23]。要借助“互联网+”,用年轻人喜欢的网络元素激发年轻一代对非遗的兴趣和热情;要以短视频、VR、直播等为载体,吸引他们主动参与非遗活动,使古老的非遗传统文化换发全新活力,以促进湘鄂渝黔边区非遗的可持续发展。

第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全面推动非遗普及传播。湘鄂渝黔边区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的手段和方式,全面推动非遗的普及传播:要以社会教育参与到家庭教育之中,激发幼儿对非遗项目的兴趣、情感;要以社区教育培育非遗项目生存的社会环境;要以学校教育播洒非遗文化的种子;要以广泛社会教育提高民众认知,形成非遗生存发展的良性社会大环境。旅游具有寓教于乐的教育功能,成为非遗普及传播的重要途径[24]。湘鄂渝黔边区要充分发挥各级非遗传承人在推动非遗普及传播中的关键性作用。推动非遗的普及传播是各级传承人的责任担当,其重要的使命就是把非遗的核心技术传授给下一辈。湘鄂渝黔边区要以传承人工作室和非遗传习基地、传习所为抓手,适当结合现代职业教育,强调师带徒,少而精,力争一对一地将传承人的核心技艺完整精准地传给下一辈,保证非遗项目原始信息最大限度地得到活态传承[24]。

参考文献:

[1]  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EB/OL].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19-03-19.

[2]  湖南省人民政府.湖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EB/OL].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13-01-08.

[3]  湖南省文化厅.关于公示第四批省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的公告[N].湖南日报,2016-05-11.

[4]  恩施州文体局.恩施州国家级、省级、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EB/OL].恩施州文化和旅游局网站,2014-04-28.

[5]  湖北省人民政府.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正式公布[EB/OL].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0-03-04.

[6]  重庆市人民政府.重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EB/OL].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19-07-01.

[7]  铜仁市文化馆.铜仁地区国家级、省级、地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清单[EB/OL].铜仁市文化馆网站,2015-01-01.

[8]  贵州省人民政府.贵州省公布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EB/OL].人民网贵阳频道,2019-06-08.

[9]  杨洪,袁开国,黄静.湖南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0,(3):48-57.

[10]  杨洪,袁开国.湖南怀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J].旅游研究与实践,2013,(3):27-31.

[1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05-08-15.

[12]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006]第39号)[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06-11-02.

[13]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湘政办发[2005]27号)[EB/OL].湖南省人民政府网站,2005-09-12.

[14]  湖北省人大常务委员会.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湖北省人大常委会[2012]第143号)[EB/OL].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网站,2012-10-12.

[15]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渝办发[2005]223号)[EB/OL].重庆市政府网站,2005-10-18.

[16]  贵州省人大常务委员会.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贵州省人大常委会[2012]第6号)[EB/OL].新华网,2012-03-31.

[17]  文旅融合时代“非遗+旅游”的N种打开方式你知道吗?[EB/OL].百家号/睿途旅创,2019-06-12.

[18]  陈熠瑶.非遗与旅游融合十大优秀案例发布[J].中国旅游报,2019-06-10.

[19]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05-12-22.

[20]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批复(国函[2016]162号)[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16-09-17.

[21]  王洋.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聚焦“健康生活”[N].中国旅游报,2020-04-27.

[22]  张苗荧.非遗+旅游,拓宽遗产传承途径[N].中国旅游报,2019-05-29.

[23]  吴丽云.遗产日助推非遗保护传承发展[N].中国旅游报,2020-06-11.

[24]  张玫,靳畅,王文华,等.“小众坚守+大众关注”:让非遗留下来传下去[N].中国旅游报,2020-06-08.

Abstract:Xiang-E-Yu-Qian provincial border ethnic minority areas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are large interprovincial border areas and rich i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in China.The task of inheriting and protect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arduous.This paper makes a basic research on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in the border areas of Xiang-E-Yu-Qian from three aspects:background characteristics,tourism characteristics and legal guarantee of the government,briefly reviews the practi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is areas,and also makes a preliminary summary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domestic experie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the classic case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ourism.Accordingly,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basic path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border areas of Xiang-E-Yu-Qian:to establish a sou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system;to strengthen community residents awarenes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to accelerat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ourism;to innovat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ducts close to modern life;to Innovate marketing methods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o make full use of modern educational means to promote the spread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Key word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resource characteristics;protective;tourism development path;Xiang-E-Yu-Qian provincial border ethnic minority areas

[責任编辑 晓 群]

猜你喜欢
保护性非物质文化遗产
试论保护性耕作水土保持机理及其在朝阳县地区的推广建议
用儿童绘画疗法矫治心理偏差要做到“四性”
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调查与研究
基于保护性原则的辽西北地区乡村旅游建设模式及途径研究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鄄城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情况调研分析
抗御多种不利因素 大力实施保护性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