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儿童绘画疗法矫治心理偏差要做到“四性”

2019-09-10 21:54陈道恒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108期
关键词:四性客观性保护性

陈道恒

【摘要】开展儿童绘画疗法矫治有心理偏差的儿童的工作,让每个儿童都健康成长,意义重大。在运用儿童绘画疗法矫治心理偏差时要做到前测的准确性、矫治的有效性、过程的保护性和陈述的客观性,不断提高矫治效果。

【关键词】儿童绘画疗法;矫治心理偏差;准确性;有效性;保护性;客观性

培养小学生健康和健全人格,是教育完成“立德树人”的主要任务。开展儿童绘画疗法矫治有心理偏差的儿童工作,让每个儿童都健康成长意义重大。做好这工作,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前测的准确性

前测相当于“把脉”,是开展矫治工作的基础。前测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矫治工作成败。把对症了,后期对症下药的准确度会高些;把不准,后期无法对症下药,甚至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要提高前测工作准确性,必须做到几点:一是拟定或者选定的标准要科学。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有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个人成长环境三大方面,这可以作为确定诊断的主要方面,再细分出智力水平、人际关系、家庭关系、情绪与情感、个性特点、想象力、注意广度、个人成长等八大诊测指标来进行绘画心理诊断;二是诊测的方法要科学。目前,诊的方法有“树”“房、树、人”“自画像”“全家福曼陀罗”“情绪曼陀罗”等方法,可以采用“一法为主,多法互补”的办法去进行诊测;三是熟悉标准和诊测程序。对所用的标准必须烂熟于心,然后综合运用。严格按照诊测的程序进行,确保每一步的操作都能规范有效;四是因人而异。标准具有统一性,但人的心理成因多种多样。在诊测时既要考虑到标准的统一性,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也要考虑学生现场作画的情况作出综合的判断;五是多次诊测。由于学生心理状态和言行表现会受诸多现时因素影响,会出现一些不稳定情况出现,诊测时必须要有不少于三次的绘画诊测。

二、矫治的有效性

任何的矫治工作都要讲效果,这也是检验矫治工作是否科学有效的重要指标。是否有效,主要体现在所用进行的矫治有没有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从矫治前后对比可以知道。实现矫治工作的有效性,可以从这以下几方面入手。

1.注意措施的针对性

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存在,每个学生所形成的心理现状原因各异,每个学生矫治的重点不同,这些情况要求矫治工作必须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傅安球提出如是“净化”心理的,可以用宣泄性绘画;如是消除紧张心理的,可以用消遣性绘画;如是激发积极情绪的,可以用娱情性绘画;如是提高自我实现水平的,可用自我实现性绘画;如是开发智力类的,可以用益智性绘画。这些方法都值得借鉴。在重视对学生进行单个针对性矫治的同时,要重视环境和群体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养”。

2.多法协同作用

学生的任何一点变化,都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要想提高矫治的效果,可以采用“繪画疗法为主,多法协同”的办法。在整个治疗过程以绘画疗法为主,根据学生在绘画时表现出来的情况,采取辅助的方法开展治疗。如,学生信心不足,可以在学生绘画时多做鼓励性谈话;如,学生思维力不强,可以与数学老师和语文老师联手,也可以在绘画中融入数学或者语文学科因素,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实现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齐发展;如,学生活泼度不够,可以和学生一起进行体育运动或者参加集体活动,再让学生绘画相应情景;如是家庭环境影响,还可以通过家访,促使家长为孩子健康成长作出积极的改变,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

3.持续改进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任何方法都不是永远有效的。学生是在成长中的人,不变的一点就是有变化。既要相信学生心理的相对稳定性和可塑性,又要注意因某种因素引发的心理变异。要保证矫治的有效性,就要不间断观察,根据绘画时表现出来的信息及时作出调整,不断完善做法。如某学生原来的画面透露出信息挺阳光的,后来变得灰暗。为什么会有这种改变?了解到是因为母亲生病住院,父亲要在医院照顾孩子母亲,没有时间照料孩子,导致孩子的生活和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时候除了尽可能帮助学生适应生活,还要通过绘画调整孩子的心态,帮助孩子度过生活突变带来的困扰甚至创伤。

4.数量足够

量变引发质变。绘画疗法的效果也遵循这个规律。没有足够的绘画治疗次数,是不可能让学生产生积极变化。绘画疗法的作用有四:一是过滤,通过不断的绘画,让学生的心变得明净;二是替代,通过不断的画,用健康的代替偏了的;三是暗示,通过良好的绘画,不断暗示自己成为想成为的那个人;四是构建,通过不断的绘画,实现信息的存贮、联结,形成新的信息群,促进智力的开发和品格的完善。这些都靠足够多的量去实现。因此,在实施绘画治疗,如条件允许,最好一周一次,坚持一年,效果会更好一些。

三、过程的保护性

运用儿童绘画疗法进行心理偏差矫治的对象是儿童,必须遵守《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儿童绘画治疗中的伦理规范。

1.保护学生的隐私

在整个治疗前后和治疗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除了监护人和实施疗法者之外,不能让任何人知道(包括被治疗者本人)相关的信息。所有与被矫治者相关的资料都是保密材料,未经过监护人和实施疗法者同意,不得翻阅。对外发布的研究成果如涉及到某学生的信息,必须使用代号或者化名,凡是让人猜出这个人是谁的信息都不属于披露范围,必须艺术处理。

2.保护学生的自尊

根据心理学家研究,心理偏差很多是因为自卑引发的。保护和提高学生自尊水平可以让学生心理更健康。一是无条件爱学生。因为要开展的是运用绘画疗法矫治学生心理偏差,所选的对象可能在心理和言行上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都不是有损或者降低学生自尊的理由。教师要无条件爱和悦纳学生,做到有教无类,最好能厚爱三分,很多时候,爱比任何疗法都有效;二是让学生觉得在发展绘画爱好和特长。在矫治的过程中不能给学生贴标签,更不能让学生知道自己是在矫治某方面的心理偏差,而是要让学生觉得那是在培养他的艺术特长,不要让学生觉得自己是在“治病”,而是在通过绘画变得越来越出色;三是坚持正面引导。如有问题的确需要提醒学生,也要从正面你引导和正面教育,比如,提醒学生“这样做更好”“这样画是不是更好一些”。

3.保护学生的产权

在进行绘画矫治的过程中,学生会画很多的画。这些画的所有权原则上属于学生本人和监护人的。教师出于工作和研究的需要如要保存或者使用这些画,都要征得学生本人和监护人的同意或者授权。如学生想自己保留画作,任何人都得同意,如教师需要存档,可以复印或者拍照。

4.保护学生的安全

在矫治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安全。这个安全主要是指绘画时学生外部的安全和心理安全。保护学生的安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能安全地绘画;二是绘画时内部心理不会受到伤害。保护学生心理不受伤害,又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什么学生看什么创作内容不会产生不良心理反应;二是有没有规定学生可以画什么内容。因此,在引导学生绘画时,可以采取两个措施:一是充分预判,充分准备;二是区别对待,如是学生独自绘画时,可以自由作画,如是小组一起绘画,可以做一个大概的绘画范围规定。

四、陈述的客观性

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要做陈述活动,包括面向学生或家长的陈述、矫治日志的陈述和案例的陈述。不管哪一种的陈述都要坚持客观性的原则,因为一旦陈述不客观,就易误导对方,失去了研究的严谨性,更失去了矫治工作的科学性。但面对不同的对象,陈述的表现形式又有所不同。

面向学生或家长的陈述更多的是让人看到希望的客观陈述。前面讲过,学生是在不断成长中的人,可塑性很大。再有,开展矫治工作也是为了让学生看到希望和充满希望。因此,陳述时,更多的是挖掘画面表现出来的积极因素,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学生和家长感觉到过去存在的这一切没有值得担心的地方,从现在起好好努力一切都会越来越好。

面向教师自己的矫治日志的陈述是事无巨细的陈述。因为是写给自己看的,是研究和矫治的依据,所以要做到有什么证据就说什么话,依照标准该怎么说就怎么说,写得越详细越好,并且是每次都详细具体陈述,一来可以备忘;二来可以为以后的研究和矫治工作提供充足的依据;三来容易前后对比看出变化提高工作成效。

面向大众的案例的陈述是科学性、艺术性和可读性结合的陈述。科学性主要表现在对研究过程的客观陈述,对思考和经验在理论层面的升华和探索,让人看了有东西可学。艺术性体现在对涉密方面的虚化处理和行文表达的生动性,让人看了有所感悟。可读性主要是用讲故事的形式陈述,具有一定的情节变化,能吸引人,让人看了有所帮助。

开展运用儿童绘画疗法矫治心理偏差的研究是一项专业要求比较高的工作,做到了上述的四个方面,可以帮助我们顺利地开展矫治工作,提高矫治效果。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研究课题“用绘画疗法矫正儿童心理偏差的个案研究”(编号:2018YQJK26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美)玛考尔蒂(Malchiodi,C.A.).李甦,李晓庆(译).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解读儿童画[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2(2018.3重印).

[2]傅安球.实用心理异常诊断矫治手册(第五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3]徐光兴.学校心理咨询优秀案例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四性客观性保护性
试论保护性耕作水土保持机理及其在朝阳县地区的推广建议
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调查与研究
聚焦“四性”新理念,预测2018年化学核心考点
聚焦以能力立意的六种“客观性”函数问题
从《绸都·丝韵》谈非遗类纪录片的创作理念
图书馆学视阈内的客观性原则之诠释
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语的“四性”
培养小学生英语课外阅读能力要注意“四性”
坚持“四性”,提高口语交际训练的实效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现状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