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琛琛
[摘 要]课堂是师生互动学习的沟通平台。良好的课堂氛围将促进师生双方的思想碰撞、情感交流。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基于信息技术的语文课堂教学,如何保持“语文味”,需要不断地探索实践。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课堂教学;赛课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15-0010-02
记忆中的语文课堂总是书声琅琅,教师眉飞色舞,黑板上的笔记满满。笔者上高中时,教室里开始有了多媒体设备,但是大多教师仍是声情并茂地授课,极少使用多媒体。笔者的语文老师那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气度令人心生向往。笔者一度以为,若教师不能对教材内容烂熟于心,无法用一支粉笔绘课堂,那必然是功力尚浅的。当笔者站上了讲台,成了芸芸教师中的一员后才发现年少认识的浅薄。科技日新月异,多媒体设备的普及,让课堂变得五彩缤纷。笔者也在不断学习、探索该如何上好每节语文课,让课堂教学不“千篇一律”,不丢失“语文味”。
赛课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经过赛课,笔者的感触颇多,受益匪浅。
语文学科,之于学生,是一门学無止境的课程,从咿呀学语到耄耋期颐,贯穿着生命的始终;之于教师,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课程。教师只有不断积累,才能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只有不断实践,才能教出“语文味”。要想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便离不开琅琅书声,离不开文本的品读,更离不开师生思想的碰撞。
随着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传统的授课方式受到了冲击。课堂授课时,教师从使用简单的PPT课件,变化为使用班班通教学一体机等高端设备。日新月异的技术,让课堂不再只有一支粉笔、一本课本,其为课堂教学增添了许多乐趣。可是,一旦偶遇停电,有些学科的课堂教学便无法顺利开展。笔者曾听到个别教师抱怨,有时班班通教学一体机出问题使用不了PPT课件,学生就不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以致教学无法开展,或者收效甚微。笔者也曾见过,极少数学生在课堂上,全神贯注于授课软件附带的以辅助识记知识点为目的的游戏,而忽略了课堂知识的学习。
信息技术,应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不应该喧宾夺主。信息技术应该如何使用,重点还是在于教师的选择。教师如何进行课堂设计,才是关键。
一、立足课堂定基调
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模式。一支粉笔三尺讲台的模式已悄然改变,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课堂教学内容趋向于直观形象、绘声绘色,使学生能够更容易接受。
回忆赛课之初,看到文件要求“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课堂教学”时,笔者毫无头绪,只能想到浅显的层面,即在导入环节设计添加图文视频以展示语文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经过技术培训,笔者了解了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网络互动课堂”,有效拓展了知识面。新投入使用的“人教智慧教学平台”里的课例也激发了笔者设计的灵感。语文学科优秀的前辈也给予了笔者指点。在各方的有力帮助下,笔者最终将教学设计与信息技术有效融合。
语文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并不代表着语文课堂教学失去了“语文味”,失去了语文学科“听”“说”“读”“品”“写”的能力训练。
信息技术的使用,需要厘清主次,教师不能因过度追求技术使用而抛弃语文的“本味儿”。教师要把握好课堂的基调,考虑清楚哪个环节需要使用信息技术、需要产生什么效果,以更好地选择、运用信息技术,进而让学生更直观地去感受文章、理解作家作品、提高语文学习能力与效率。
此次教学探索,笔者选择了朱自清《背影》一文。笔者分别在4个教学环节使用了信息技术。这4个环节分别是导入环节、精读文段品情感环节、课堂练习做检测环节、模仿文段小练笔环节。导入环节,播放朗读者董卿分享阅读朱自清《背影》的视频。该视频既分享了刻画父亲朱鸿钧攀爬月台买橘背影的文字,又提及了《背影》的写作背景及朱自清父子的隔阂,更有董卿对父爱的品悟:父亲是我们一生下来就能看到的人,可是要真正读懂他,可能需要我们用掉一生的时间。笔者以该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课堂的主题——父爱的品析感悟。笔者在精读文段品情感环节使用了能产生“聚光灯”效果的技术来凸显文章中刻画父亲买橘背影的文字,带领学生一起品读,并通过删改原文(人物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感受原文文字所刻画的丰满的父亲形象,感受那份无言而深沉的父爱。笔者还运用教师平板将与所品读的文段有关的练习题发送到学生平板上,进行全班即时练习,检测学生对该文段的品读效果。笔者最后通过播放视频,启发学生回忆成长路上与父母相处的点滴,并让他们选择印象最深的“一瞬间”,模仿刚刚精品过的文段进行人物细节描写练笔。
比赛的顺利完成,给了笔者极大的信心,鼓舞着笔者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思索、探寻,努力提升自我的信息技术能力与教学基本功,致力于让语文课堂教学更出彩。
二、夯实基础展风采
融合了信息技术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否精彩,不仅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还取决于教师个人的风采是否能够得到充分展现。在融合了信息技术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应该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资源,开阔学生眼界,还应该基于自身对文本的领悟,运用教学技巧,引导学生走近文本、理解品读文章、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使他们学有所获。教师的个人风采,既包含教学基本功,诸如“听、说、读、品、写”等能力,又包含教师的个人才艺,诸如“朗诵、绘画、书法”等能力。这些能力在课堂上的运用,出发点理应是为更好地引导学生品读文章。教师要通过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带领学生细品文章,领悟情感。
在此次教学实践中,为了更好地渲染氛围,引领学生感悟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父爱,笔者设计了教师配乐诵读这一环节。在缓慢而忧伤的背景音乐中,笔者用低沉而伤感的语调、缓慢的语速去诵读课文中最精彩的描述父亲攀爬月台买橘子的这部分,引导学生再次感悟作者呈现出来的无声父爱。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能使配乐诵读声情并茂、触动人心,笔者不仅利用闲暇时间反复训练,还请教了其他教师,听取了他们的诵读建议。林老师是语文学科的高级教师,更是一位经验丰富、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语文教师。在此次课程探索中,林老师对各方面都提出了细致的建议,他所提出的诵读方面的建议令人醍醐灌顶。经过提点,笔者明确了诵读的重点,通过语调、语速的变换,音色的控制等,着力渲染一个肥胖、行动不便但仍努力攀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父亲形象。笔者的另一位指导老师则是语文学科教研组组长李老师,其亦是一位从教十年的才华横溢的语文教师。从两校联合赛课一直到市里比赛,李老师一路相伴。课堂教学设计的几次修改,都有李老师的倾囊相助。精读品悟重点文段的模式历经几次修改,才最终确定为信息技术融合下的“聚光灯”模式。这使得学生能直观参与文段的修改,从而通过对比品读,更好地感受丰满的人物形象。此外,笔者还有幸得到了学科骨干教师熊老师与黄老师的指点,进而能够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设计,突出重难点。
比赛顺利完成,一切尘埃落定后,笔者有种恍若新生的感受,对教学有了新的感触——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过程。良好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回顾此次课程教学探索,笔者自认为十分幸运,遇到了一群优秀的学生,领略到了“朗读者们”的风采,那些响亮且充满真情的朗读声仿佛还萦绕在耳旁。朗读得最出彩的是一位圆脸中等身材的男生,他自告奋勇站起来之后,用喑哑的声音、饱含深情的语调,生动地读出了那份深沉的父爱。至今,那位男生微红的眼圈仍不时浮现在笔者的脑海里。处于同一年龄段的学生各不相同,有的安静沉稳,有的踊跃活泼等。这些性格各异的学生,各有优势。作为教师,需要细心、耐心和创新,以带领不同的学生走近语文大学堂,去感受各类文本中的情意,并让学生由人及己,提升自我的语文素养。学生学有所获,师生的思想碰撞出火花,就是一堂课最亮眼的风采。
三、不断实践再探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实践出真知,只有不断地学习、探索、实践,才能成就更优秀的自己。经此一赛,笔者对基于信息技术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了更深的感悟。笔者将会不断学习信息技术,锻炼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致力于让语文课堂教学在融合信息技术后更富有情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微课、同步课堂等新颖的授课方式层出不穷,该如何将它们融入富有“语文味”的课堂教学?笔者将会一一进行探索实践。学无止境,探索亦无止境。
古语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课堂教学,本就是一个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师的角色更像是一位长者,用自身丰富的阅历去循循善诱,去引导学生品读文章,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幫助学生内化知识,将所学所获熔炼为成长道路上的奠基石,使学生成为更优秀的自己。“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三尺讲台,方寸之间,融汇着先贤的百样人生,孕育着学生的诸多未来。笔者会不断向身边的榜样学习,提升自我,和学生一起砥砺前行。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