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溶栓对合并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

2021-06-16 01:10荀世秀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12期
关键词:病死率溶栓例数

荀世秀

(东港市中心医院,辽宁 东港 118300)

脑梗死在老年患者中的发生率较高,存在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对后期的恢复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心房颤动属于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心房颤动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产生不良影响[1]。溶栓治疗是指在溶栓时间窗内经静脉注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可及时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但该药物在使用后可能增加颅内出血的概率,造成治疗过程中的主观偏差,因此对于合并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需更加准确的对疾病进行判断,确定溶栓治疗的效果,积极预防远期并发症的发生[2]。本研究旨在探讨静脉溶栓对合并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 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于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1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将其中未合并心房颤动的8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其中合并心房颤动的80例患者纳入试验组。对照组男48例,女32例;年龄48~69岁,平均年龄为(58.50±14.85)岁。试验组男47例,女33例;年龄47~70岁,平均年龄为(58.50±16.26)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症状出现在4.5 h内。排除标准:经CT检查确定为脑出血,且出现新鲜大面积梗死的影像学改变;近3个月内出现颅脑损伤,并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近7 d内出现动脉穿刺。

1.2 方法 两组均实施静脉溶栓治疗,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给药0.9 mg/kg,剂量控制在90 mg/d,其中10%的剂量在最初1 min内进行静脉注射,剩余90%在剩余的1 h内静脉滴注完成,在溶栓后24 h内进行头颅CT检查,一旦发现病情恶化情况,及时进行头颅CT复查,如后期未发生出血的情况,则在溶栓后的24 h内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剂量为100 mg/d。对于急性期后伴随心房颤动的患者,则在获取家属的同意后,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并将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2~3之间,同时在治疗后患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积极的康复治疗。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的神经功能、脑部出血指标。以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价神经功能,得分在0~42分,分数<5分为轻度,>21分为严重。脑部出血指标包括脑动脉平均血流量(mean corpusular volume,MCV)以及血流灌注指数(perfusion index,PI),采用超声仪获取数据[3]。②对比两组出血性转化率、病死率。出血转化以溶栓后24 h后CT检查结果为标准,分为无症状性颅内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和症状性颅脑损伤(symptomatic cerebral hemorrhage,SICH)。③对比两组出血相关并发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NIHSS评分、脑部出血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MCV、P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NIHSS评分、MCV、PI指标均较治疗前理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NIHSS评分、脑部出血指标对比()

表1 两组NIHSS评分、脑部出血指标对比()

2.2 两组患者出血性转化率、病死率比较 对照组ICH例数为2例,SICH例数为5例,死亡例数为2例,出血性转化率、病死率分别为8.75%、2.50%;试验组ICH例数为3例,SICH例数为4例,死亡例数为1例,出血性转化率、病死率分别为8.75%、1.25%。两组出血性转化率、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1,P>0.05)。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消化道出血2例、牙龈出血2例、血尿2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50%;试验组消化道出血3例、牙龈出血2例、血尿2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75%。试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稍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2,P>0.05)。

3 讨 论

静脉溶栓是溶栓疗法中最常见的一种,可快速控制病情,降低病情对脑组织的损伤[4-5]。心房颤动是引发心源性脑梗死的重要因素,造成栓子自心脏的位置脱落后阻塞供血区域的动脉,造成供血区域长时间处于缺氧及缺血状态,甚至出现组织坏死[6-7]。通过静脉溶栓治疗可保持血管通畅,改善血流状态,同时溶栓药物可有效控制血栓的发展,解除阻塞血管,促进血流畅通。溶栓类药物的半衰期较短,且作用时间也较短,在使用过程中,辅助抗凝治疗利于激活机体内的凝血功能,保证血管处于高凝状态,使血小板聚集形成溶栓后血管再进行闭合[8-10]。相关研究表明,静脉溶栓未增加患者的病死率,虽然出血率会增加,但仍在可控范围内[11-13]。早期溶栓治疗可尽早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临床症状,疗效确切。对于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来讲,通过抗凝治疗可提升患者的凝血功能,有效控制远期的出血情况,防止发生再出血,降低病死率。此外,在合并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时,需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及身体情况进行全面评估,以确定合理的rt-PA剂量,同时通过对疾病进行综合分析与讨论,有助于更加科学的对病情进行控制,提升整体治疗质量[14-16]。

综上所述,合并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较未发生心房颤动的患者理想,且神经功能恢复较为理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猜你喜欢
病死率溶栓例数
全髋翻修术后的病死率
降低犊牛病死率的饲养与管理措施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更正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患者术后躁动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呼吸科医生应当为降低人口全因病死率做出更大的贡献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