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相对剥夺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

2021-06-16 11:31刘若瑾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幸福感主观调节

刘若瑾

(长江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湖北·荆州 434023)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大量劳动力从农村向城镇流动,产生了大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缺乏父母陪伴,家庭教育和监护。在不利的成长环境下,留守儿童成为健康危险行为的易感人群。除外显的问题行为之外,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同样堪忧,城市儿童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整体状况不佳。儿童时期的留守经历对于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还具有长时性,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感受到的主观幸福感显著低于非留守大学生,探析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对了解其终生心理健康状况有着重要意义。

除了对儿童的主观幸福感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之外,留守经历还带来了儿童的相对剥夺感问题。相对剥夺感是指个体或群体通过与参照群体横向或纵向比较而感知到自身处于不利地位,进而体验到愤怒和不满等负性情绪的一种主观认知和情绪体验。相对剥夺感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同时,相对剥夺感与对主观幸福感产生消极影响的一些人格特质(冲动、低自我控制)和产生的行为后果(反社会行为、犯罪)存在高相关。

虽然已有研究显示,相对剥夺感对主观幸福感存在长期的消极影响,但留守儿童依然存在身心健康发展的可能。心理弹性模型指出,高风险儿童也有健康发展的机会,重点在于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的保护因子(支持性的成人、有影响力的学校、亲社会性的成人),帮助儿童应对周围不利的环境。所以,本文假设在相对剥夺感影响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机制中,可能存在社会支持这一调节变量。

社会支持在相对剥夺感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的调节作用基于社会支持的情绪调节功能。情绪调节社会背景假说认为,社会关系可以增强情绪调节能力,缓冲不良心理反应带来的消极影响;也能负向影响情绪调节,导致不良情绪产生。社会支持是社会关系的积极面,促使个体行为表现出更加有利、良好和适应性。个体社会支持水平对于主观幸福感的正向预测作用具有跨年龄段的一致性。但个体之间社会支持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高社会支持者可以发展为更为积极的情绪控制效率,促使社交情绪健康发展。对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而言,他们的社会支持水平远低于非留守儿童,当留守儿童面临缺乏家长的陪伴、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和敏感的人际关系时,身边的同龄人、老师的鼓励甚至家长及时的关爱出现,能够使负性情绪得到缓解,从而提升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被试

本研究采用网络和现实相结合的施测方法:(1)在网络平台上发放问卷;(2)在湖北省某市两所小学发放问卷。共收回711份问卷,剔除非农村留守儿童剩余420份,有效问卷356份,有效率84.8%。

1.2 研究工具

1.2.1 相对剥夺感量表(RD)

改编自熊猛(2015)编制的《流动儿童相对剥夺感量表》,共20条目,采用7点计分,认知部分(1“非常不好”~7“非常好”),情感部分(1“非常满意”~7“非常满意”)。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a’系数为0.89。

1.2.2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

采用汪向东等改编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共12个条目,从“极不同意”到“极同意”采用7点计分。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a’系数为0.90。

1.2.3 学生多维生活满意度量表中文版(MSLSS)

采用田丽丽等(2004)编制的《多维度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中文版》共40个条目,从“十分不同意”到“十分同意”,采用6点计分,该量表的Cronbacha’系数为0.86。

1.3 数据处理

采用团体施测和个别施测相结合的方法,收集调查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对有效问卷进行编码,并录入SPSS25.0软件。

2 结果

2.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法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发现特征值中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14.8%,说明本研究不存在共同方法偏差。

2.2 相关分析

据表1。留守儿童相对剥夺感和主观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留守儿童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在相对剥夺感和主观幸福感之间是否存在调节效应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检验。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留守时间与相对剥夺感之间相关不显著。

表1:各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及其相关系数(n=356)

2.3 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

根据表2结果,留守儿童社会支持在相对剥夺感对社会支持的影响中调节效应显著(B=0.14,t=4.48**),为了进一步分析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趋势,按照M±1SD对调节变量进行高低分组,绘制了简单斜率分析图(图2)。结果发现,当留守儿童社会支持水平较低的时候,相对剥夺感对主观幸福感的正向预测显著,且预测力较强(simple slope=-0.39,t=-7.79,P<0.001);当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水平较高时,相对剥夺感对主观幸福感的正向预测显著 (simple slope=-0.10,t=-2.38,P<0.05)。也就是说,随着留守儿童社会支持水平的升高,相对剥夺感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逐渐削弱。

图2:社会支持对相对剥夺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表2:社会支持的调节效应结果

3 讨论

3.1 相对剥夺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相对剥夺感对主观幸福感有着负向预测作用,即相对剥夺感水平越高,其主观幸福感水平越低,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一。其原因可能存在短期事物诱发影响和长期人格影响两方面:根据相对剥夺感模型,可以推断留守儿童相对剥夺感影响其主观幸福感的过程经历了五个阶段:留守儿童看到其他儿童拥有一个/多个自己理想的事物(可以是物质可以是精神),产生想要拥有的心理,但发现自己没有资格拥有,继而认为自己拥有是不可行的,随后责怪自己没有理想的事物。这五个阶段的社会比较综合起来,让儿童从客观的事物比较上升到主观上的自卑、嫉妒等负性情绪,主观幸福感因此偏低。此外,研究证实,以往研究证实留守儿童人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较大,而相对剥夺感作为低自我控制、冲动等人格的重要预测变量,可能导致留守儿童的人格不能持续健康发展,继而产生长期稳定地负向影响主观幸福感。

3.2 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

本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可以调节相对剥夺感影响主观幸福感的水平,即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较高时,相对剥夺感对于主观幸福观预测作用显著,但当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水平较低时,其相对剥夺感负向预测主观幸福感。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来源包括家庭、朋友和其他三个方面,父母作为留守儿童社会关系的最亲密者,可以代表一个具有社会支持和丰富情绪调节资源的环境。但许多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开,而健全家庭功能,强化亲子关系是儿童人格发展的核心和主要动因。缺乏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产生许多不利的影响。此外,父母采取的教养方式是否温暖、理解也是关键因素。刘衔华(2018)发现,权威性父母教养方式是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危险行为的保护性因素。所以,教养方式和教养时间都同样重要,都对留守儿童的成长起到促进作用。除父母之外,同伴也是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发展的关键,友谊质量也能缓冲留守压力对儿童的影响。符合本文假设社会支持能够在相对剥夺感影响主观幸福感的过程中起到显著的调节作用。

3.3 研究不足与展望

首先,在对相对剥夺感年龄变化的测量上缺少时间上的连续性。未来研究可以考虑采用追踪研究的方法,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相对剥夺感的发展特点和作用机制。其次,并未涉及歧视知觉等也能影响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和相对剥夺感的变量,有待研究者做更深入的分析。

4 结论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对剥夺感与主观幸福感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相对;

(2)农村留守儿童相对剥夺感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受社会支持的调节。

猜你喜欢
幸福感主观调节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刑法主观解释论的提倡
汽油机质调节
主观指导与优劣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