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研究

2021-06-15 04:31何国萍徐凯
高教学刊 2021年14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

何国萍 徐凯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意义深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需要实时丰富,形式需要不断提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寓言故事、人物典故、经典诗词等精髓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利于大学生再次吸取传统文化精华,实践于行,内化于心,增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4-0067-04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extensive and profound, and has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the conten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s to be enriched in real time, and the form needs to be continuously improved. Incorporating the essence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such as fables, allusions, classic poems, etc. into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help college students absorb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gain, practice them, and internalize them to increase their mental health knowledge and improve their mental health.

Key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research on integration path

一、現状分析

(一)中华传统文化现状分析

1. 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深邃圆融,内容广博,主要由儒、佛、道三家文化为主流组成。儒家、佛家、道家三家文化为国人提供了立身处世的行为规范以及最终的精神归宿。儒家以仁义教化为核心,为历代儒客尊崇;道学以顺应自然为核心;佛学以慈悲、大爱、解脱为核心,强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在儒、佛、道三家文化基础上派生出的各种艺术(如绘画、雕塑、书法、戏剧、节日等),是其具体表现形式。[1]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2]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里也指出,“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3]这无疑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融入高校各类课程而形成的“课程思政”指明了方向。

2. 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

我国对外开放日益扩大,西方各种社会文化思潮大量涌入,大家通过影视作品、商家宣传、互相影响,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很大,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以洋为美、以洋为尊,甚至贬低、漠视优秀传统文化的现象。2017年,中央第一次以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和文化强国的需要。意见强调把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提出了一系列相关重点任务和措施,如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但是实际生产生活中效果并不明显,有点流于文件和形式。部分高校中未能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未能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未能将传统文化融入各课程教学内容中。

3.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不足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较少,深度不够。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学者们在将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研究成果较少,大多集中在原因分析、影响作用、重大意义等方面。关于融入的路径探索较少,有的也是从社会、校园、家庭方面进行研究,没有深入研究校园和课程教学内容方面。较多集中在传统文化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极少有关于传统文化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研究。传统文化的优秀和精髓部分未能被深度发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未能很好体现。心理健康教育课前引入、课程内容、讲授方式等环节非常重要,可将传统文化的经典故事、人物榜样作用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课,通过传统文化的影响,加深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领悟和学习,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现状

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2018年7月,教育部党组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纲要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明确了总体目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基本形成”。提出了四大主要任务。“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手段,有效改进教学方法,通过线下线上、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心理情景剧等多种形式,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提升教学质量。”[4]坚持心育和德育的统一,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成功努力、失败得失,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

2.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谐发展、全面成才举足轻重。《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中强调指出: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5]然而总体来说,当前部分大学生的个性品质和心理素质现状都比较让人担忧。他们个人主义突出,自我为中心,习惯将成功内归因、失败外归因,难以与他人相处,缺乏责任担当,没有集体荣誉感,没有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不符合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

3.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不足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健康心态的有效方式。不管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都非常受学生欢迎。该课程受欢迎的原因有,相对比其他的专业知识课程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上课方式新颖、过程轻松、内容丰富。但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也存在着不足和缺点。一是课程内容太固定,需要不断增加新内容,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二是上课方式需要再创新,不断推陈出新。三是课程效果需要再提升。让学生不仅仅在课堂是收获感悟,有所体会,课后也能举一反三,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收获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传统文化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丰富的教

学资源和文化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年文明智慧的结晶和精髓,体现了中华民族坚定不移的意志品质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其中的文章和文字,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传统文化讲究与人为善、友好相处,激励人民自强不息、奋勇向前。传统文化的“内省”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自我认识、自我调节等提供内容参考和学习。传统文化的“人际和谐”可以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人際关系相联系,提供教学内容。将传统文化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不仅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二)传统文化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将更加符合学

生心理特点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学校教学,也要考虑社会环境和文化影响。网络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世界化步伐加快,当代大学生和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受西方思想影响越来越大,但是他们心理年龄不成熟,无法很好地鉴别和适应外来思想,可能会造成价值观偏差,影响心理健康。优秀传统文化是经过历史考验留存下来的经典,符合我国国情和国民生活特点,更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从传统文化中挖掘优秀经典部分,充实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三、中华传统文化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提升途径研究

(一)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1. 营造校园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宣传的有效作用越来越凸显。校园整体学习氛围的营造有利于让传统文化深入人心,提高教师、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重视。高校可利用新媒体的优势营造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如校园广播站、宣传栏、微信公众号、校园网站、多媒体教学等。定期更新、推送传统文化相关知识,宣扬经典诗词、人物传奇、寓言故事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高校教师和学生置身于校园中无时无刻都在接受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耳濡目染、感同身受,从内心深入自觉接受传统文化,主动学习传统文化。

2. 加大传统文化进课堂的力度

按照教育部文件通知要求,传统文化需要走进课堂和教学。不仅中小学需要开设传统文化必修课,大学也有必要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在所有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大学的教学中可以把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联系,互取所长,发挥优势,凸显专业课程效果。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设计中,离不开课前活动导入、课中故事启发、课后认真总结,这些都可以适当引入传统文化知识,将传统文化知识中相应的经典故事、传奇人物融入其中,既可以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又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质量和效果,可谓一举双得,相辅相成。

3. 大力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

高校校园活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社团文化、协会活动丰富多彩、精彩纷呈,最能吸引大学生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率。高校中成立传统文化相关社团或者协会,吸收有特长、感兴趣的学生,定期举办展示活动,宣扬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和课程内容相联系,把知识点融入活动中,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轻松学习、愉快接受。同时,可以把课后作业布置成为课下的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兴趣和参与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如手工制作传统文化作品、做小老师讲解传统文化知识。

4. 加强教师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

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是课堂教学的主讲人,是知识传播的关键和重点。加强教师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是保障传统文化得以有效传播的基础。但是术业有专攻,学术有专长。毕竟传统文化课不是专业课程,没有专业教师。很多教师不清楚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和含义,不知道传统文化的传播重点。只能泛泛而谈,蜻蜓点水式的在课程中对传统文化一带而过,达不到预期学习效果。在其他专业课程教学中加入传统文化知识学习,就会变成形式主义,走过场。因此有必要加强教师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可以通过教材内容讲解、课件内容培训、知识点串讲等方式,让教师深入掌握传统文化知识。

5. 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

学生是传统文化的最终受益者和学习者,要转变学生学习态度,加强传统文化知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练了古人的智慧,是思想的精华和沉淀,对大学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必须深入学习和掌握传统文化知识,把知识内化成自身内在的修养、素质和品格。从家庭、社会、学校、个人层面出发,把传统文化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中,让学生感受、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爱好,将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精髓渗透到心理健康教育中。

(二)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提升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将其优秀部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必能大大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简单归类,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发扬民族精神,加强精神内涵

心理健康教育中包含意识、无意识内容,意识和无意识内容分离是造成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民族精神以热爱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为依托,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通过传统文化内容,唤醒并发扬根植于心底的民族精神。运用传统文化知识,对大学生加强精神内涵建设和引导。

2. 提高道德修养,培养高尚情操

大学生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高校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古人圣贤最讲究道德修养和情操,《三字经》《弟子规》《道德经》 等学习,可以让学生提高道德修养、培养高尚情操。道德修养和情操培养,不是一时半会可以完成,不能仅仅依靠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借助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平台,融入传统文化知识,一步一步将道德规范深植于心,外化于行。

3. 完善性格品性,塑造健全人格

心理学知识认为,性格是天生的,无法改变但是可以优化。人格是个体行为的内部倾向,是能力、情绪、性格等内容的整合,具有一致性和连续性的特点。“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的就是性格和人格。大学生稳定人格的形成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不断发展完善,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性格的完善和人格的塑造。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中有很多修身养性的内容,可以借鉴以此教育大学生学会自省,健全人格。

4. 提高自我认知,促进心理健康

认知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从心理教育的角度去讲解传授自我认知、自我评价的内容,学生们会觉得单调、枯燥,难以接受和消化。充分发掘传统文化中有关自我认知知识、故事或者诗词,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我认知能力,促进心理健康。尤其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导入环节,往往会安排一些提高自我认知力的小游戏、小故事等,可以融入传统文化的故事经典。

(三)中华传统文化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更好地传承发扬传统文化,更能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体现其实际教育价值。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摒弃拜金享乐主义。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优秀内容,有助于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有助于培养健康情绪,提高抗挫折能力,不畏艰难险阻,不畏困难重重,认识生命的价值。

四、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研究

(一)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质量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内容比较吸引学生兴趣,授课环节设置比较生动有趣,在故事、游戏、互动中讲授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比较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但是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比较单一和局限,上课内容不够丰富。必须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引入其他学科中能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内容或者知识,以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质量。将传统文化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结合,把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华部分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课,通过经典故事解读、优秀诗词欣赏、人物性格分析等,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亮点、吸引之处,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开展心理健康校园文化活动

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是一个动态、不断发展的过程,需要持续的影响和渗入。按照国家教育部的文件通知精神和要求,高校大力做好学科课程以外的“第二课堂”和实践课程建设,巩固、拓展课堂知识,在实践中获得真知,在活动中获得感受和体会,在总结中提升个人心理健康水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国人民,然而青年一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知之甚少、一知半解,因此高校应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以丰富多彩的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学生主动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同时,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能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内涵和心理健康知识,继而内化到自身的实际学习生活中,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三)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用,提升心理健康师资队伍水平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是知识传播的有效途径,师资队伍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程教学效果。因此有必要在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种相关培训,确保加深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掌握深度,提升教育教学水平。鼓励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积极主动引入传统文化知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确保教师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上,才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素质。

(四)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平台,构建高校四级心理育人网络

目前,各大高校均已基本形成“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心理育人网络,每一级网络都具体落实责任人和具体分工,相互联系和配合,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中华优秀傳统文化中有很多和心理健康相关的理论知识,如“道家的自然无为意识”“儒家的道德取向”等。高校应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平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不仅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也能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360百科.中华传统文化[EB/OL].https://baike.so.com/doc/4665

911-4879454.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3]中国政府网[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4-04/01/content_26

51154.htm.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

e_1407/s3020/201807/t20180713_342992.html.

[5]110法律法规.关于颁布试行《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的通知[EB/OL].https://www.110.com/fagui/law_165192.html.

[6]马艳.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J].河南农业,2018(21):31-32.

[7]王云玲.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中运用探索与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3(17):57-58.

[8]余成武.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文化调适路径[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3):68-70.

[9]章冬云.浅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J].求知导刊,2016(7):39-39.

[10]余成武.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学校心理育人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4):464-468.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现代化需清除哪些障碍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论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中华传统文化与资助育人的“四化一体”融合机制研究
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中绽放
高职院校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现状实证分析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思考
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