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策略

2021-06-15 03:14魏波鲁智才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魏波 鲁智才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教学中的文言文教学越来越重要。教师处理好历史教学中的文言文教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背景知识,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为此,教师可采用以下六种策略: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再现重要事件的历史背景,深化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营造课堂的历史氛围,重视文言文材料的阅读积累,挖掘文言文中的历史意蕴。

关键词:高中历史;文言文阅读能力;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1)04-0059-03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文言文作为记载古代、近代史料的主要文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承方式,能够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与教学意义。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科书中增加了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史料,而在近几年的历史高考中,文言文材料也频频出现,足见文言文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那么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一、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材料离我们的时代久远,较为晦涩难懂,所以大多学生对文言文难以提起兴趣。其实,文言文中不乏一些既富有史料价值又文采斐然的文章。根据教材内容,教师可挑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篇目,讲解诵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前秦苻坚将攻晋,太子左卫率石越以为晋有长江之险,不可伐。坚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何险之足恃?”(出自《晋书·苻坚载记下》)

这段材料中的“投鞭于江,足断其流”是成语“投鞭断流”的来源,教师可让学生还原淝水之战的场景,想象前秦兵马之强大,苻坚之狂妄,在此基础上理解战争成败的原因。选取这段材料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历史时理解成语故事的来源,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的兴趣。

在选择鲜活历史材料的同时教师也要重视优化授课模式,激发学生兴趣。传统授课模式下,一般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形式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如教师可定期选择一小段经典的文言文史料,通过师生合作探讨,完成教学内容。除此之外,讲述历史故事、表演和观看历史剧也是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文言文的学习中,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收获知识,逐渐形成认识历史的能力。

二、再现重要事件的历史背景

现行的历史教材往往会编入一些历史资料,如历史文献、档案和古诗文等。这些资料多是出自原始材料,为学生学习历史事件提供了背景材料。教师将补充材料与课文材料配合利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重要事件的背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出自《贞观政要·论政体》)

这段材料反映了作为古代封建君主的唐太宗对“政体”的看法,其意在加强君主专制。现行教材重点分析了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的内容、特点与意义,但没有相关的背景材料。很显然,唐太宗的语段可以作为背景材料补充到教学中。这样学生能够更完整地理解三省六部制。由此可见,背景材料的补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学生读不懂材料,无法做出准确地回答,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思考过程中背景迁移的失败。而学生要不断接近真实的历史,就必须学会迁移背景。只有如此,才能拨开那些笼罩在材料之上的迷雾,将历史人物、事件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进行思考和观察。”[1]所以,教师教学时应先分析文言文材料的历史背景,然后让学生基于对背景知识的理解去阅读文言文。这样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也会更深刻。

三、深化對教材知识的理解

在处理教材内容时,教师可以运用取舍、增补、校正、拓展和调序等方法,通过引用一些文言文语段,适当增补、拓展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和生动。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中,这种方法更为适用。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强化教学重点,突破难点,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无流弊;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出自《弢园文录外编》)

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资产阶级维新派应运而生。他们提出了改革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主张。这则材料就体现了早期维新派代表王韬的政治主张:君民共治,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现行教材对康有为、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分析甚详,对早期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则缺少介绍。在讲解维新派政治主张时,教师适当补充这段材料,可以让学生对早期维新派政治主张形成更具体、更完整和更深刻的理解。

四、营造课堂的历史氛围

在进行历史叙述时,教师如能恰当地运用一些文言文,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久远性,同时有助于营造课堂的历史氛围,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情境,使历史课堂更为生动有色。例如,在评价隋炀帝时,教师可以借助文言文精炼语言:“隋炀帝通音律、善诗赋、治军旅,开运河,修驰道,建东郡,但是,他急功近利,数年之内,大兴土木,造成兵役、徭役沉重,民不堪命,只能揭竿而起,隋炀帝也身死国灭,埋骨荒野。”这样的表述,全面准确地评价了隋炀帝的是非功过,学生也更容易记忆。如果教师能够运用反映历史时代特征的语言,善于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文化与风俗等不同的特点,使教学语言带有历史的特色,就会使学生上课有一种真实的历史感。

另外,在教学语言中适当地引用或者借用历史上的一些名句、谚语、诗词、歌赋和史料,可以增强历史课的韵味。例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往往給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景象,让学生感受到英雄人物大无畏的气概;“苏湖熟,天下足”谚语,往往提供了一种想象的余地,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诗歌对个人有悲欢离合咏叹,对国家大事盛衰、欢乐和悲哀感怀,既是个人情感抒发,更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为历史研究中第一史料。”[2]实践表明,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文献史料,可以更全面地厘清史实。

五、重视文言文材料的阅读积累

“历史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人文学科,对历史的研究以求实为目标,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将符合史实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而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评价。”[3]因此,多阅读是积累历史知识的重要途径。

中华文明是世界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得益于此,中国也有着比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要丰富的史料,单从种类上来分,就有国别史、编年史和断代史等。分析同一个历史事件,可以通过几本史书相互印证,得出较为全面、可信的历史结论。所以教师需要让学生多积累一些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事件有关的文言文语料,让学生在这些文言文语段阅读中感悟历史,丰富历史知识,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并逐渐形成对中国古代史的立体认识。另外,文言文阅读应实现课堂上朗读、课下泛读与精读有机结合。尤其是教材中、练习中及试卷里出现的文言文语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大声朗读,认真学习。课外阅读也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历史阅读,并进行科学指导。课外的文言文阅读能给学生呈现教科书之外别样的历史空间,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史料证实”与“历史解释”两个核心素养,提升其思维的高度与深度。

六、挖掘文言文中的历史意蕴

历史学科中文言文史料的解读需要一定的文言文功底,但它又与语文学科的文言文阅读大不相同。历史学科中文言史料解读的重点在于理解一段材料的整体内容,了解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并对史实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具体的历史结论。从这个角度而言,学好历史学科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文言文解读能力,尤其是理解文言文材料蕴含的历史现象的能力和历史规律的能力。而要提高学生的这种思维能力,就要求学生多思考文言文语段蕴含的历史现象与历史规律。

例如,在处理“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句话时,教师首先要疏通文义,引导学生挖掘材料蕴含的历史现象。历史学科中呈现的文言文不只是承载着单纯的语法意义,更多的是承载着文化意义,即它与具体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历史现象有某种必然的联系。这句话中蕴含着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封建土地私有制度下,地主凭借政治权力,大量兼并农民土地,造成严重的贫富分化。在理解文义的基础上,学生能挖掘材料中蕴含的历史现象,说明对这个语段才有了完整、准确的理解。只有多思考文言材料蕴含的历史现象,学生才能真正提高历史学习中文言文阅读能力。

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史料,特别是文言文史料,对于学生学习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解读文言文史料的能力,既是传承传统文化,学习历史知识的需要,又是应对高考的现实需求。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解读文言史料的能力。重视日常教学中文言文史料的解读,既可增加历史信息的真实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牢固树立“论从史出”的史学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历史学科学习素养。

综上所述,通过学习文言文史料,学生能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积累更多的历史材料,并提高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文言文解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应该通过日常教学来提升学生的文言文解读能力。教师可选取不同时期的文言文史料,让学生对不同文言文句式特点、语法结构进行针对性地训练;此外,教师还应精选、精炼文言文史料,增加学生接触古代历史文献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语感和文献解读能力。

(魏波,天门市马湾中心学校,湖北 天门 429006;鲁智才,天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 天门 431700)

参考文献:

[1] 孙玲玲.发现·评估·说明·自我校准——高三历史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养成策略.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19):28-32.

[2] 曹天忠.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222.

[3] 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59.

实习编辑:刘源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策略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