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烜鸣 马丽红
教研源自于教学,并服务于教学,教学和教研又都是在实施课程。课程不仅涉及知识、能力、素养,更体现了教学观、教育观、学生观。语文教研员的身份促使我站在课程视域下深入思考:如何引领教师由原来关注教學转到关注学科育人,由教师教转到学生学上来。2016年10月,在仇淑丽和马丽红两位校长的倡导下,哈尔滨市平房区教师进修学校引入了区域“语文主题学习”实验项目,我们申请并确立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在与教师不断实践探究的过程中,我们的学科教研活动逐渐变成对能力发展、问题解决和资源建设进行连续设计和实施的过程,实现“教研课程资源—教师教学资源—学生学习资源”的三级转化。
一、以项目为牵动,引领区域教研
课程应面向全体教师,聚焦学科内容本质和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我们以“语文主题学习”课程项目为牵动,引领区域教研,促进老师之间进行合作。我区分为东安、哈飞和东轻三个片区,每个片区基地校均承担项目,同时进修学校按基层学校区域与所教年段成立了两个名师工作室,由市语文学科带头人王海鸿和刘丽作为工作室主持人,我们作为工作室导师引领工作室进行区域课程项目研究,定期带领全区教师开展活动。
受海量阅读教学的启发,我们首先将教材进行了统整。厚积而薄发,小学阶段正是积累的好时候,所以我们想把教材的教学时间缩短,腾出时间来进行国文的背诵与积累、阅读与思考、启发与熏陶。我们从略读课文入手,先把教材进行重组,看看哪些略读课文是一类的,可以进行整组课文的教学。这一阶段我们把教材做了减法,把教材的教学时间缩短,让我们的课堂省时高效。接下来我们主要采取教研课的形式,大家一起来商议这种“主题阅读”教学模式的实效性。我们大胆放手,从主体课文入手,把教材读厚, 依托教材有效拓展,在阅读教学中做了加法。在整合教材选文内容及丰富的课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我们进行全盘规则单元整体备课和实施方案,制订出科学细致的教学计划,整合几个版本的教材,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几年来,我们采取听课评课、研讨交流的方式逐渐形成围绕课程打造团队,指导帮助教师探析策略。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用自己的教学实践凝聚了一批批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播洒汗水、收获喜悦。
二、聚焦核心素养,深入推进课程资源研发
我们在“语文主题学科”课程项目研究过程中,逐渐把“让学生在课程中经历真实的学习,收获知识,提升技能”作为重点内容展开教研活动,主要目的是帮助教师解决教学活动中的困惑。主题阅读是阅读教学的创新,内容非常宽泛,一定要兴趣为先。我们加大了研究教师团队力量,研修内容从“核心课程”走向“核心课程+特色课程+习惯培养课程”,为老师解决了课堂中实践操作的问题。
1.核心课程。
聚焦学生核心素养,聚焦学科关键问题,形成基本课型模式课程,即:预习达标——精读悟法——略读提高——自主阅读——语文实践等,搭建不同类型模式课框架。
2.特色课程。
⑴低年级开发了充满童趣的“悦读”课程。
⑵中年级进行了有指向性的“精读”课程。
⑶高年级立足于培植能力的“导读”课程。
3.习惯培养课程。
⑴培养学生倾听与专注的习惯。
⑵让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
⑶培养学生讨论与分享的习惯。
学科教研基地建设的过程,就是教研员和教师团队学习、研究、实践、改进、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基于教学改进实践的体验、感悟,帮助教师建构起新的学科课程育人的理解,找到新的策略。如保国一校在区基础模式的的基础上开发出了“五型四读”单元整体化教学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成效。教师的理论素养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参与科研的意识和能力增强,能够积极围绕研究课题开展研究工作。“主题性”阅读丰富了学生的课外阅读,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在形式多样的阅读实践中,学生的阅读视野变得开阔,阅读能力、综合素养得到了提升。
三、构建研修共同体,持续助力丰富课程资源
每个基地,结合本校情况,聚焦真问题,每个团队骨干教师带领学校的“微团队”开展“微项目”研究。每次教研活动,聚焦问题持续跟进,进行跨校际的交流和沟通,实现资源共享。“双微”驱动,不但解决教师学科教育教学问题,而且也激发了教师创新发展的动力。四年时间,共有10个教研团队建成学科教研基地,覆盖10所学校,形成日常工作中的研究共同体。
现在我们已经开始着手对课程建设进行有效评价,着重关注几个创新点:
创新点一:与新高考改革联系,与我区“语文主题学习”实践紧密结合。
创新点二:阅读试题在命题内容和形式上发生了变化。
创新点三:将阅读向习作延展,读写结合。主要目的是为教师们在今后“语文主题学习”教学实践架设导向。
另外,我们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辨析与梳理文本的习惯。
几年来,通过这项课程建设,教师由原来的资源使用者变成了课程的开发者,经常有教师高兴地向我们反馈,升入初中的学生积累面广,阅读量大,语文主题学习”为初高中语文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朝着“大语文”的路子迈进!
我们坚信,潜心地专注于课程的教师一定会越来越多,“语文主题学习”课程建设,我们一路前行!
编辑/赵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