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 张艳
高三寒假,学生居家学习,教师云端教学,高三复习恰好是一轮复习收尾阶段,哈尔滨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群策群力,统筹规划,让语文复习有序、有法、有效、有人。
有 序
根据学校领导和教务处、学年的统筹安排,线上教学准备工作有序开展,高三语文备课组有针对性地制定了高三复习教学计划。
备课组借鉴2020届高三教学经验,立足实情集中集体智慧,制定复习策略。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时代,教师和学生共同面对深层改革这样的节点,理解时代、顺应时代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课题。
“瞻前”,驾驭考情,注重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复习策略综合度高;注重立德树人,复习内容五育并举;注重任务驱动,复习强调思维品质。“顾后”,关爱学生,利用基础测试检验学生知识结构,利用能力测试检验学生能力水平,并在复习中利用语文学科特色关注学生的心理建设。
知识有序。由于一轮复习已经接近尾声,在线上教学开始之前,备课组已经将精心编辑的校本教材《古诗文阅读专项训练》《攻玉集(四)——撷英》下发。安排专人负责精选综合试卷形成教学资料包,便于学生在线上学习阶段补充训练。
思维有序。利用线上教學优势,精讲精练,辅助学生建构有序思维,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等等。在指导写作的过程中,面对任务驱动,强调思维过程:把握实时、准确评论、设定情景、完成任务。通过教学平台,补充阅读资料拓展视野,补充视听素材多感官刺激记忆理解,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疲惫。
考试有序。线上教学阶段,语文学科没有盲目追求考试次数和规模,而是根据复习内容,安排针对性的测试和补充性的测试。针对性测试指的是选择经典题目对复习内容做诊断式考查,一方面夯实基础,增强学生复习的成就感;一方面发现问题,让学生发现自我问题,补齐短板。补充性测试指的是选择语言文字运用及其它前期复习内容做体检式考查,滚动复习形成“浸入式”的复习常态。
有 法
教学有法。备课组组织教师认真开展线上集体备课工作,每周在固定时间进行不少于两小时的研究讨论,内容包括诗歌鉴赏复习研讨、作文复习研讨、月考试题命制研讨、一模试题命制研讨等。以作文教学指导2019年全国一卷作文为例,在语言构建方面是写演讲稿,思维发展方面强调历史眼光和发展眼光,审美鉴赏方面强调情思并举,文化传承方面强调传统美德。在教学中,设计可操作性比较强的方法路径,让学生有法可循,复习的获得感比较强。
指导有法。结合语文学科特色,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浸入式”学习的环境和资源。分层次管理,“精准扶贫”。杜绝“大帮哄”“一刀切”,认真分析学情、研究学生特性,将学生按语文程度分为若干层次,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精准教学,分批次留任务。精选习题、精供资源、精心批改。利用辅助的小程序,经常性地组织调查、统计,实时掌握学生动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教育有法。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立德树人的教育作用,形成师生共渡难关的合力,增强特殊时期的凝聚力。挖掘文本、网络等资源,联系现实,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强大功能和迷人魅力,为学生在关键阶段明确自己远大理想,发掘自身动力提供帮助。
有 效
优质的复习计划,必须落实到位才能是有效甚至高效的复习计划。落实策略,需要教师的坚持与调整,既要按部就班有节奏,又要循序渐进有变通。落实策略,还需要对学生的调动和指导,学生激活内驱“我要学”,主动学习“我会学”才能最终将复习计划落实成为复习成果。
课堂有效。多种方式的云端互动,力求调动学习积极性,尽量关注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语文学习注重互动,师生良性互动才能建构高效课堂。课上连麦、视频互动、利用白板及时呈现教学内容等云教学方式,教师自主研发的个性化点名、提问等趣味互动,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辅助多媒体课件,优化教学效果。在线上教学环境中,多媒体课件已逐渐转化为语文教师呈现教学内容的主阵地。利用课件创设情境,渲染课堂氛围,展示文本精粹,强调教学重点,进行知识检测等,各种形式的课件已然成为教师授课的必要手段。
答疑有效。答疑选择灵活答疑,即时互动方式,与学生建立有效沟通。学生居家期间,使用手机联络较为方便,辅导答疑均可通过微信交流完成。利用腾讯投票等小程序统计问题,既可多问多答,教师在班级微信群中集中解答;也可一问一答,教师有针对性辅导,解惑。课下以微信、钉钉等即时通讯工具上的交流互动,尽量做到教学内容无死角。
作业有效。作业采取短平快形式,利用平台统计,实时跟踪提交情况。作业基本以客观选择题形式为主,辅助适当写作小练笔等机动性作业,既减少学生书面书写负担,又夯实学生基本技能。通过小程序设定答题卡,及时查阅学生上交及完成情况,迅速有效。
有 人
高三复习、线上教学,高三语文备课组并没有把目光仅仅放在这两项“任务”上,眼中有人,是我们一直以来的教学原则,更是线上复习的指导思想。眼中有人,看到学生特点,也看到学生的需求;看到学生的不足,也看到学生的力量,才能真正激发一个人的内在驱动力,让学生主动学习,进而建构适用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真诚地关注有价值的目标——不要自我虚无化;
努力让心灵变得丰富深刻——不要自我浅显化;
捕捉生命中的每一次感动——不要自我麻木化;
给予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不要自我“丧化”;
给予学生更多温暖的鼓励——不要自我冷漠化。
编辑/王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