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春 齐志辉 贾智永
摘 要: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这一方针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德、美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方针。目前学校只有单个的课程模式,缺乏对落地和实践性更强的课程的认识和剖析。孔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从礼仪教育角度出发,分析德、美教育的内涵,探索文化知识传授、学校文化建设和礼仪传授的教育课程模式,提出应处理好知识与礼仪的辩证关系,促进各种课程模式的开放与整合,实现礼仪与德育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礼仪教育;学校礼仪;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09-0034-03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学校作为培养人的专门场所,礼仪教育是学校德育、美育的重要内容。教育的内涵是丰富的,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其内容涵括学科知识、接受礼教等诸多方面。学生时代是一个人个性、品德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培养学生从善、从真、从美的良好品行和习惯,成为了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仪容、举止、表情、动作、语言、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都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品格修养和文化素养。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的体现,更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我国有五千年文明史,作为“礼仪之邦”的后人,青少年更应当用文明的行为举止,展示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一、学校日常礼仪教育
俗话说,穿衣戴帽个人所好。从表面上看,个人礼仪仅涉及到个人的穿着打扮,但恰恰小节之处显精神,举止言谈见文化。若置每个人的礼仪规范而不顾,任个人我行我素,那么,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小到能影响学生的个人形象,大到足以影响学校、家庭、社会乃至国家的整体形象。学校日常礼仪教育对学生个人礼仪的形成具有较强的约束力,无论年龄大小,学生都要自觉地按社会文明行为要求自己,将自身言行纳入符合时代之礼的轨道,从而净化、美化校园的学习环境,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创建文明学校。
(一)学生礼仪教育
1.卫生。借助每学期开学的班会时间,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学校日常礼仪教育活动。从仪容仪表上看一个学生的精神面貌,个人卫生和服饰是礼仪的基本要求。清洁卫生是仪容美的关键,也是阻止细菌传染的帮手,为此,学生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以保证自身身体健康。在当下疫情防控时期,学生在公共场所要正确配戴口罩,并做到勤洗手。在与人交谈时,应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声音不要太大,不要口沫四溅。
2.着装。在校学习期间,学生的服装是以校服为主。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学生穿着要端庄大方、得体且不妨碍运动。此外,当校服出现不合体、开线、破小洞、掉纽扣、拉锁损坏等情况,学生可自己动手或求助家长、教师进行修补,保持校服的整洁。总之,学生着装要体现出学生的青春、阳光、朝气蓬勃,与自身具体条件相适应,并注意环境和公共场所对着装的要求,体现出学生身份。
3.礼貌用语。学生在与人沟通交流时,应态度诚恳,声音适宜,语调平稳。在与领导、教師和家长等长辈沟通交流时,要注意使用敬语,例如,“您”“您请”“您好”“指教”“打扰”“借光”“拜托”等,以此培养学生养成使用敬语的良好习惯。
4.仪态举止。学生在交谈时双方要互相正视、互相倾听,表情自然从容,目光专注、稳重、柔和;在站立时,身体要与地面垂直,挺胸、抬头、双肩放松,两臂自然下垂,眼睛平视前方,并面带微笑,给人呈现一种静态的优美姿势;坐着的时候,腰背挺直,双肩放松,女生应两膝并拢,男生膝部可分开一些,一般不超过肩宽,在正式场合,入座时要轻柔和缓,起座端庄稳重,双手自然放在膝盖上或椅子扶手上,给人一种文雅、稳重、自然大方的美感;行走时要轻而稳,抬头挺胸,两肩放松,并做到自然摆臂。
(二)课堂礼仪教育
1.上课。上课铃声响起,学生听到后会立刻安静下来,回到自己的座位上,静候教师上课。学生如因特殊情况而迟到,应在教室门外喊:“报告!”,待教师允许后,方可进入教室。
2.听讲。通常情况下,课堂前十五分钟是传授新知识的关键阶段,在这期间,学生要全神贯注地听讲,重要的内容应做好笔记,积极思考问题,及时与教师、同学互动,深刻理解所学内容。
3.回答问题。当教师提出问题时,学生要举手回答,教师点到后方可起立回答问题,在回答问题时,学生要身体直立,落落大方,声音洪亮。
4.下课。下课铃响起,学生要待教师宣布下课、起立与教师互道再见后,方可离开教室。切记不要听到下课铃声响后就冲出教室,这是一种极为不尊重教师的行为。
5.自习课。在自习课上,学生要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做好复习工作。在没有教师监督的情况下,学生要做到自律,不得随意离开自己的座位,不要交头接耳。
(三)校内公共场所礼仪教育
1.尊师。尊师重教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在校园内与教师相遇,学生应主动行礼问好。学生在进教师办公室时,应先敲门喊“报告!”,待教师允准后方可进入。
2.集会。集会是学校举行的一种大型活动,一般在操场或礼堂举行,由于场面大、参加的师生人数众多,学生更要格外注意集会中的礼仪,要保持会场安静,切忌自由活动、嬉笑打闹或东张西望。
3.图书馆、阅览室。图书馆和阅览室是学生的第二教室,是师生探索求知的公共空间。在图书馆,学生要注意保持安静和卫生,遵守借阅规则。借书时要带好借阅卡,爱护图书馆书籍,不要用笔在书籍上涂抹、划线,更不要翻乱或毁坏书籍,注意养成爱护公物人人有责的良好借阅习惯。
4.校园环境。保持校园整洁卫生是全体学生的义务。不在楼道、操场、厕所乱扔纸屑、空饮料瓶、果皮等垃圾,要把这些垃圾物品按照国家制定的垃圾分类方法,分别丢弃到垃圾桶内。不随地吐痰,如有需求,可将痰包在纸里扔到垃圾桶里。不要随意在黑板、墙壁、课桌椅上涂画、刻字,爱护学校公共财物和一草一木。节约用水用电,用完水龙头后要轻轻将其关上,晚自习结束后离开教室要随手关灯。在食堂用餐时要排队礼让,不乱拥挤,要爱惜粮食,养成不剩饭菜的习惯。
二、利用学科教学进行礼仪教育
学科教学是学校的常态教学形式,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常态礼仪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更多的古今中外的礼仪基本知识,规范学生个人言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个人的良好习惯,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进而成长为知书达理的人。
1.古漢语。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且形成了古老的礼仪文化。例如,《弟子规》要求:“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论语·学而》中指出:“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论语·颜渊》中“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子路》中“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卫灵公》中提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这些规范,对于我们现代人仍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2.外语课。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我们能了解到各国特色、风俗习惯,以及独特的礼仪。在与外国人交际时,均是按照国际惯例——借助各种交际礼宾活动而进行的。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熟悉这些礼仪,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国家的友人,用国际交往中的礼节、礼貌进行表演,这种教学模式既可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又能加深礼仪印象,此外,在引导学生发扬我国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时,在注重礼貌、礼节之外,还应尊重各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三、校园文化建设与礼仪教育相结合
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学校长期发展积淀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办学理念、群体意识、行为规范,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也是学校办学精神与环境氛围的集中体现。学校将校园文化建设与礼仪教育结合起来,并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礼、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使教师和学生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最终在求知、求礼、求乐中接受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意义。
总之,学校重视礼仪教育,把古老的传统礼仪彰显在现代教育中,使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求学态度,体现了学校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中华民族温、良、恭、俭、让的精神风貌,会有力地推动学校礼仪教育质量的提高。通过多样化的社交礼仪规范学生的言行,使学生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增强社交自信,体验自身价值。
【责任编辑 孙小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