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史结合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2021-06-15 15:28张馨原
教育界·下旬 2021年4期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人文素养

张馨原

【摘要】新版历史课程标准对初中历史学科提出要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为思想导向的教学理念。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理念的贯彻落实需要选择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并将之贯彻于课程改革的核心即课堂教学中。文章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实际,从文史结合法的角度阐述了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文史结合法;人文素养

初中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历史课程具有极强的人文性。学生通过学习人类优秀历史文化陶冶情操,了解贯通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逐步学会客观正确地认识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正确地理解人类与社会的关系,从而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新课改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必须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日常教学的重要方向。

人文素养是指人所拥有的人文知识以及由此反映的人文精神内化于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气质和修养,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历史是对人类社会已经发生的事件的记录。对于当代初中生而言,历史教材中所呈现的知识都是非常久远的。如何打破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是陈旧的、既定的史实的认识?如何让课堂上的“历史”呈现出生命力与时代感?如何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每一名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必须要面对并且要寻找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予以解决的重要的教学任务,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

一次语文公开课观摩学习,给了当时笔者这样一位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极大的触动,给日后历史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启发。

那节课教师讲授的是杜甫的代表诗作《石壕吏》。教师在正式讲解课文之前,先对该诗的创作背景进行了生动而又有趣的介绍。众所周知,杜甫中晚年的生活几乎是在动乱不堪的战争岁月中度过的。而《石壕吏》创作的时代背景是李唐王朝后期爆发的“安史之乱”。“国破山河在”,杜甫作为一位极具爱国情怀的诗人,在这场历史战乱中经历了种种坎坷与磨难,目睹了这场战乱给百姓带来的不幸,亲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故而作者有感而发,书写出如此打动人心的千古名篇。学生了解了《石壕吏》的历史背景,对于作者字里行间所传达的情感感同身受,有助于理解诗歌的主旨思想,促使课堂教学顺利开展。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深刻体会到语文和历史两门学科之间是融会贯通、相互渗透的,于是开始认真思考如何将文史结合法更好地运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中,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文史结合法,是指在实际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穿插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学知识,特别是对历史人物的介绍,呈现历史人物的相关作品,从而达到丰富历史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对历史人物的理性认知能力的目的。

人们常说“文史不分家”,这刚好与历史学科教学理念相吻合。具体落到实处就是文史结合法。如何将文史结合法具体应用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历,以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课“盛唐气象”为例进行阐述。

一、巧设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与积极性

依据课程标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以唐诗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列举唐代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提升学生对中华灿烂文化的自豪感,提高学生审视、鉴赏美的能力。诗歌和艺术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如何提升学生的领悟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文学艺术的繁荣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以及对外关系之间的密切联系,强调知识的关联性,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教师在课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7~8名成员),依据诗歌的内容分为田园诗小组、边塞诗小组、咏怀诗小组、咏物诗小组、怀古诗小组,分门别类搜集相应的唐诗(尽量是同学们学习过的诗词)。进入正式课堂教学时,各小组分别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推荐介绍具有代表性的一首唐诗,并说出推荐理由。各个小组分别完成对其他小组唐诗介绍的点评。同学们精彩的介绍及动情的朗诵,使得课堂气氛立刻变得十分活跃,大家的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开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际教学环节中。学生有了十足的学习积极性,自然而然地点燃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然后教师引入学生最为熟知的唐朝杰出诗人李白和杜甫,顺利进入本节课的第一个专题教学“千古吟咏的唐诗”。

将学生课堂上和日常生活中所积累的诗词歌赋编排设计,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导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尤其是将学生所熟知的诗词等相关的文学常识与历史学科相应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即将语文学科相应知识关联到历史课堂教学中,相辅相成,形成初步的“文史结合”。

二、文史结合,提升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学生在诵读诗歌作品的基础上,对李白和杜甫两位杰出诗人的代表作和创作风格有了初步了解。课堂教学依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尝试分析两位诗人作品所体现的情感和时代气息,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予以点评和补充。

学生保持着课程导入时的学习热情,旁征博引,从李白《靜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传达的无限乡愁,到《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流露的真挚情谊,再到“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率性洒脱,直到动情地吟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能够准确把握并呈现诗人创作诗歌的风格,尤其是在探讨为何“诗仙”李白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精神时,学生能够引述李白《月下独酌》中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分析阐述出诗人的无限想象力和旷达乐观的浪漫主义情怀。教师再引导学生从大历史的角度分析诗歌为何在唐朝盛行,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李白的作品中充分流露出昂扬进取、积极向上、包容豁达的盛唐时期的社会精神风貌。以李白的代表诗作来总结“盛唐气象”再恰当不过了。

“诗圣”杜甫的诗作风格则具有现实主义色彩。因为初一学生尚未学习“安史之乱”的相关史实,历史教材也没有相应内容介绍,所以教师以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内容为媒介,向学生讲述“烽火”的起因——“安史之乱”的基本史实,介绍杜甫的仕途及人生经历与“安史之乱”的关联。学生很快就能够进行知识迁移,列举学过的杜甫诗作《江南逢李龟年》,并能够结合刚刚了解学习的“安史之乱”历史常识,领悟诗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是杜甫在历经了颠沛流离后,感慨时代沧桑、国事艰难。

学生通过列举、欣赏古诗这一教学环节,能够阐述诗歌所传达的感情,体会诗歌的意境,从而提升了对古诗的语言鉴赏能力。同时,通过对李白和杜甫两位诗人的创作风格进行对比,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到文学家的作品都有着强烈的时代印记,诗歌作品以它特有的方式来呈现历史,认识到诗歌中其实也蕴含着历史,诗歌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史料。学生语言鉴赏能力的提高,对于人文素养的提升有重要的帮助与促进作用。

三、文史结合,激发学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作为炎黄子孙,一方面我们为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感到自豪,另一方面我们更需要思考如何让祖国优秀文化得到保护与传承。在课堂教学进入第三节“满壁风动”的敦煌艺术专题时,教师没有率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敦化莫高窟的精美壁画,而是为学生呈现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之《道士塔》的散文片段,介绍王圆箓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将莫高窟石洞中珍藏的敦煌文物卖到西方冒险家的手中。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了解到作为中国文化瑰宝的敦煌文物曾经遭受的浩劫。然后教师向学生展现精美绝伦的敦煌壁画、敦煌书简以及佛教雕像,美丽的敦煌文物和它曾经的遭遇形成鲜明的对比,对学生的心灵产生极为强烈的触动,引发学生思考“在经历了巨大民族悲剧后,民族文化应该如何保护”,用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并结合教材的相关敦煌文化史实,形成“文史结合”,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理性的爱国意识,让学生认清作为一名中学生应该肩负起保护、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的责任与使命。

爱国教育应该渗透到实际的历史教学工作中。学生在了解盛唐璀璨的艺术文化,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增强自信心的同时,更需要冷静理性地思考在新时代如何爱我们的国家,如何保护我们伟大祖国的千年璀璨文明。这同样是每一名中学生所应担负的历史使命。中学历史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对学生进行切合实际的爱国主义教育,选取合适的经典文学作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文史结合”的方式,让往昔的历史有温度。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怀的同时必然会提升人文素养。

新课程理念强调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这种理念适应了当前形势下社会发展的要求。要将人文素养教育具体落实到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需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形成“文史相结合”的教学形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历史教师可以将语文学科的相应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中,形成一种“文史结合”的教学模式。历史课堂上,教师传授历史知识具有时代气息,能够拉近学生与历史文化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与热情,提升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提升學生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自豪感,弘扬爱国精神。

【参考文献】

徐峰.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思考[J].学周刊(中旬),2016(02):179.

成洪燕.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创新教学理念[J].亚太教育,2015(19):57.

何为.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美术),2014(07):120.

隋艳凤.文史结合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关松林.初中历史教学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初中历史教学人文素养
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应用漫谈
初中历史探究式学习的教学途径
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