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育脱贫内生动力

2021-06-15 14:39郭建兵刘易辰
农经 2021年4期
关键词:脱贫攻坚

郭建兵 刘易辰

脱贫内生动力影响农户可持续发展能力。夯实脱贫根基,重视培育脱贫内生动力,需要多措并举消除“精神贫困”、解决“能力贫困”。

关键词:脱贫攻坚;脱贫内生动力;返贫致贫

当前,我国已打赢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如期完成,需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培育脱贫内生动力是脱贫攻坚战中重要的目标,对于脱贫人口可持续脱贫和稳定脱贫具有重要意义。在接下来的五年过渡期,也需要重视对脱贫人口内生动力的培育,夯实脱贫根基,否则帮扶措施再多,脱贫人口一旦失去内生动力,将会重新面临较高的返贫致贫风险,以至于影响脱贫的成色和质量。

目前对于脱贫内生动力的研究主要停留在政策层面,学术层面的研究较少。在脱贫攻坚中实施“志智双扶”政策,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全国各地深入抓好“志智双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内生动力主要是指来自于主体自身的动力,这种动力表现为精神层面和行动层面,如果按照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内生动力是重要的“内因”,而“内因”一般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内生动力的培育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解决脱贫内生动力不足,需要通过消除“精神贫困”的“扶志”和解决“能力贫困”的“扶智”两个方面来开展,本文将具体阐述这两个方面的内涵,分析具体的解决路径,以期为进一步培育脱贫内生动力提供参考意见。

扶志:如何消除“精神贫困”

精神贫困最早起源于西方学术研究中的文化贫困,是农村贫困人口长期处于贫困的重要根源。精神贫困可能受到所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重要影响,如偏远地区的农户由于受到自身文化的影响而内生发展动力不足,所处的地理环境较差也加重了这种影响,并且家庭环境的状况也深刻影响着个体的发展。精神贫困更多表现为“等靠要”的不良思想,即个体没有足够的意愿和能力从精神层面摆脱贫困。研究发现帮扶措施越多,可能更容易产生福利依赖的情况,被帮扶人更倾向于得到外部的帮扶和资助。在解决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时,消除精神贫困是关键,解决内生动力不足,首要必须解决精神贫困。因此为了解决精神贫困,主要有如下的实践和建议。

一是加强宣传引导。以重庆市奉节县为例,通过开办“新时代脱贫攻坚讲习所”,加强对习近平扶贫理论的学习和宣传,开播“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广播站”,累计开播1180余期,广泛宣传惠农强农富农政策。开展脱贫致富“榜样面对面”巡回宣讲,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发群众的脱贫志气。通过组织扶贫一线的党员干部、第一书记、先进模范、致富带头人、“百姓名嘴”等开展“身边的脱贫故事”微宣讲等各类宣讲活动3万余场次,让身边人讲身边的脱贫故事,增强群众脱贫致富的渴望。

二是开展文化扶贫。农村地区通过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修建集中的文化场所,便于农户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提高精神面貌水平。通过多样化的文化活动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农户的精神状况,如开展流动文化进村、送戏曲进校园和免费播放惠民电影等基层文化活动。文化扶贫是需要长期开展的,其影响的是长远,不止影响这一代人,更会影响他们的子子孙孙。

三是推进移风易俗。部分落后地区存在较为陈旧的风俗习惯,近几年通过移风易俗的方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重庆市奉节县开展“家风润万家”活动,通过议家风、立家训和传家礼,确保可以继承好的家风。通过开展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儿媳、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发挥榜样作用。通过倡导文明风尚,引导农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求农户遵守村规民约,自觉抵制“黄赌毒”“无事酒”和“豪华墓”等,并引导广大群众树立起正确的婚丧事办理观念,改变落后风俗习惯,深入推进移风易俗。

扶智:如何解决“能力贫困”

能力贫困主要指个体缺乏生存的基本技能和发展的能力,能力不足会导致无法获得可观的收入,进而陷入到贫困之中,这与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教授的贫困理论颇为相似。人力资本理论创立者舒尔茨认为,提高人的素质能够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条件和福利状况,解决能力贫困关键的是通过“扶智”增强脱贫人口的人力资本。农户的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和技能水平都能显著影响农户的人力资本水平,此部分将结合脱贫攻坚的深刻实践阐述如何进一步培育脱贫人口内生动力。

一是提高教育水平。教育是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主要方式,教育也是个体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和方式。通过对义务教育阶段适龄贫困人口实施“控辍保学”工作,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提高了贫困儿童的入学率和受教育程度。未来更需要落实好教育“扶智”的重要工作,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教育水平差距,提高落后地区教师的薪资福利待遇,鼓励城乡之间开展校际的对口帮扶工作。发挥好“互联网+”的作用,发展在线教育方式,享受数字时代的红利。学前教育是启蒙和启智的重要阶段,需要重视抓好学前教育,适当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补助。职业技术教育是获得职业技能的重要方式,应该抓好职业技术教育,以就业和市场为导向,提高职业发展能力和素质。

二是提升健康水平。健康状况影响到个体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身体条件才能便于开展工作,进而获得收入。一旦个体的身体状况出现问题,会导致收入减少,医疗方面开支增加,很容易陷入到“贫困陷阱”中去。在脱贫攻坚中,我国大力开展健康扶贫,便于贫困人口看病,也为他们降低了看病开支。为进一步保障脱贫人口健康状况,需要健全三级医疗体系,提升村级医疗水平,发展派驻、巡诊等多元化診疗方式,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医疗水平差距。改善村医待遇,加强全科医生培育,做好人才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提升农村群众健康水平意义重大,应继续推动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公共卫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三是深入开展产业就业帮扶。产业是带动脱贫户增收的关键措施,也是引导脱贫户增强内生动力的重要方式。在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之后,也要注重产业的后续发展,以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户增强脱贫内生动力;发展产业也是提高农户技能水平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产业发展可以确保农户稳定增收。就业是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体现,有必要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掌握核心的技能,增强外出务工农户在劳务市场上的竞争力。技能是“扶智”的直接体现,熟练掌握一种或多种就业技能,可以确保务工的农户实现稳定就业,更意味着他们拥有了解决自身“能力贫困”的方法和武器。产业就业瞄准的是能力贫困的核心问题,能解决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脱贫之后,也要持续把产业和就业作为两个重要的抓手进行推进。

总结

本文以上部分着力于消除“精神贫困”和解决“能力贫困”的论述,主要是从发挥贫困群众主体作用的视角出发,阐述了政府应通过“志智双扶”引导贫困群众增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而在实践中,不能忽视外部政策的影响,因为研究表明外部帮扶政策影响重大。

首先,农户自身需求是影响农户对外部政策态度的重要因素,在政策从制定到落实的过程中,有必要根据农户的需求做出合法合理的适当调整;而在基层群众自治的过程中,村干部应鼓励农户参与到决策的制定之中,落实民主决策,重视农户诉求,这也将推动扶贫治理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发展。

其次,福利依赖状况已经引起广泛关注,部分脱贫人口即使在自身状况改善之后,也不想失去政策帮扶,一旦政策取消,可能导致该部分脱贫人口没有足够的意愿和能力维持高于贫困标准的生活水平,从而出现返贫风险。未来在政策设计中,应该统筹考虑新的方式,如引入有条件现金转移的方式,此方式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国际上的扶贫项目开展中,产生的效果也较好,便于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提高扶贫项目开展的质量。

最后,随着我国绝对贫困问题的解决,未来我国扶贫的重心将瞄准相对贫困,此时不仅应关注收入问题,也要从多维贫困角度出发衡量农户的贫困状况,采取针对性措施对农户进行帮扶。在激发农户脱贫内生动力的同时,增强造血功能,帮助其持续改善自身生活状况。

增强内生动力是实现农户持续发展的根本方法,影响到脱贫基础的稳固性和持续性。此外,要科学分析目前我国脱贫人口内生动力的现状,进一步探究形成该现状的原因、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也将是政策界和学术界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培育脱贫内生动力是长期性的,要打好政策组合拳,多措并举,提高脱贫群众内生动力,加快脱贫地区长效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猜你喜欢
脱贫攻坚
浅谈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脱贫攻坚中作用
加快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之浅见
脱贫攻坚战中媒体的职责与使命
关于溆浦县脱贫攻坚工作的探索和思考
河北省开发性金融扶贫浅议
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新路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走出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脱贫攻坚之路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