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勇 叶桦畅 张笑钦
摘 要:计算机类专业既需要把握课程思政的一般性规律,也需要立足于课程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充分挖掘核心元素,确定基本原则并付诸实施。深刻理解课程思政的时代内涵,阐释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思政不可或缺的核心元素,根据课程思政目标,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推动三全育人,实现立德树人。
关键词: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思政;核心元素;基本原则;实施策略
计算机类专业全面把握好、深入贯彻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就是要围绕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人性化的思政教育,真正引导大学生把对现实的思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使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意识形态真正内化为学生的共识,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达到认知和行为的统一[1]。
一、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思政核心元素
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并不是摆脱了计算机类专业课程的学习,也不是将思政课程和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作为两个独立的课程进行学习。从本质上看,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思政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意识倾向,是一种教学理念,是将最切合专业、最需要培植、最塑造品德的核心元素融入专业的教学中。
1.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教育是每一个人必须上的终身必修课。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思政首先需要融入爱国主义情怀。虽然计算机技术发端于美国,但近年来,我国在移动支付、电子商务、超级计算、量子通信等众多领域已走在世界前列,计算机类人才必须在贡献社会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坚定的“魂”。计算机类专业的发展史,是爱国奋进的精神史,既要引导学生了解世界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和计算机类专业的前沿技术,使学生深刻认识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存在的优势与差距,又要理解信息化在未来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通过深入剖析关键技术应用中的使命担当,培养学生国家网络主权的意识,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
2.专业伦理意识
计算机类专业伦理蕴含着科学、系统、工程、生态思维,在进行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时,应进一步挖掘计算机类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将隐性知识显性化。计算机类专业伦理问题主要包括隐私保护、计算机犯罪、知识产权、软件盗版、黑客与网络安全问题、反不当竞争、数字鸿沟等部分。正确认识和应对计算机技术所带来的专业伦理问题,以更好发挥计算机技术的强大张力,以经典的计算机领域违背专业伦理的案例为例,通过案例研讨法让学生明确计算机类专业应用中的伦理原则,从而遵守行业规范。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以计算机科学为基础的新兴技术所面临的专业伦理问题为例,在激发学生探讨分析专业道德问题过程中,以小组讨论法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专业伦理的判斷能力,将专业伦理意识和行业规范要求进一步潜移默化、融会贯通,引导学生养成专业伦理意识和系统创新思维。
3.职业道德教育
计算机网络所带来的知情同意、个人隐私、信息安全、人身安全、共享数据等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传统的计算机类专业教育主要侧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对计算机类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涉及不多。面对建设网络强国、数字强国等重大战略任务,鉴于计算机类专业的特殊性、专业性和开放性,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思政需进一步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可以通过引入计算机专业最高奖项——ACM“图灵奖”和IEEE“先驱奖”获奖者的事迹为切入点,学习领会计算机类专业的先驱者所具有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通过讨论当下信息社会隐藏的数字风险等社会性问题,进一步明确作为计算机类专业从业者所应具备的技术责任、职业道德与行业规范。通过科技下乡、企业参观、实习实训、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活动,在实践教学中进一步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从而在未来生涯中遵循基本职业道德规范时,用干劲、闯劲、钻劲争做新时代的建设者和奋斗者。
4.科学道德素养
科学技术的革新与进步始终趋于造福社会的需要和人们对科学的追求和真理的信仰。而在利益驱动与激烈竞争压力下,科学道德问题日益突出,对于计算机类专业人才而言信息网络道德日益重要,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思政亟须融入科学道德素养。科学道德素养所蕴含的崇尚科学、实事求是、尊重知识、勇于创新、知识共享、科学协作、诚信正直、社会责任等内涵对于计算机类专业的大学生和未来步入社会的科技工作者而言,是必须一直遵循的道德准则。计算机类专业作为一种逻辑性、系统性的研究学习过程,在进行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思政教育的过程中,系统完整的科学道德素养的养成尤为重要。方法是否客观,过程是否准确,操作是否严谨,数据是否真实,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将导致后果的严重性。专业老师在进行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思政时有责任和义务进行科学道德素养教育,通过引入钱学森、袁隆平、黄大年、屠呦呦等科学道德榜样的实例,致力于形成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浓厚氛围。
5.人文素养元素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大规模运用,信息泄露事件也时有发生。传统的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本质上基于自然认知的普遍性,主要重视科学知识的运用,轻视知识本身的价值发现,从而忽视人文素养的深度发掘。在知识本位的长期驱动下,学生很容易形成单一的教育观念,将知识看作客体化、工具化的存在,以其最终实用性作为评价的判断依据,并强调最终效益最大化。尤其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形势瞬息万变,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社会思潮日益激荡,挖掘知识本身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精神意义更显重要。关怀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使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了生命之源。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思政,需要将人文素养的提升、人文精神的塑造作为重要教育内容,从而引导学生成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
二、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基本原则
课程思政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课程存在,它必须与具体的学科教学内容、环节相融合,才能体现它的人生教化和价值引领意义[2]。因此,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思政”要求计算机类专业教师善于发掘计算机类课程中原本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在这一改革过程中既不能“走过场”,也不能“一刀切”,更不能“急行军”,必须遵循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思政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与伦理性相统一
当新兴科学技术深刻改变甚至颠覆自然法则与人类生存方式时,网络安全、个人隐私、知识产权等方面伦理问题也日益凸显。因而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在深入挖掘计算机学科特色基础上,更需要坚持科学性与伦理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
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时,遵循计算机类专业的自然科学属性,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以科学思维的启发式教学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中心实施动态化和全过程评价,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正确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设计每一环节都需贯穿科学素养、职业道德等元素,激发学生从多个视角分析研究问题,并深入探讨当下计算机类专业所面临的伦理道德问题,引导学生辩证认识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两者之间关系,并提出计算机类专业工作者应具有的职业道德。依托学校和社会资源,在科技下乡、企业参观、校友讲座、专业实训等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知识结构完整性、专业前沿探索性,从而帮助学生培养专业伦理,牢记科技强国使命,涵养科技创新能力,让科技更好服务社会。
2.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统一
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类别的课程,承担的思想政治教育责任是不一样的,落实思想政治要求的方式方法也是有区别的[3]。因此,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因材施教”,需要基于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认知心理发展特征、计算机课程学科特点,创新教学过程与方法。
充分利用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对所学专业和学校特有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精心挖掘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将爱国主义情怀、科学道德素养、专业伦理意识等所应包含的核心要素融入计算机类专业课程设计,以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以“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为例,程序设计语言规则要求计算机专业从业工作者需持严谨细心的工作态度,通过任何复杂的C/C++程序都由最简单的C/C++程序扩展而来这一事实现象,引导学生深刻论证从一般到特殊,从简单到复杂这一辩证关系,让学生在举一反三和可迁移性知识能力的运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大国工匠精神,树立科技报国的远大理想。
3.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
信息技术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就进一步要求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思政需坚持世界性原则。虽然信息技术是世界各国所共有的人类财富,各国都可以共享其带来的便利,但其世界性背后不可忽视其独特的民族性。任何科学技术民族性是走向世界性的根本,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在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中,需以“计算机类专业”特色的语言符号为载体,在教学内容中融入专业发展史和科学家故事等,聚焦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热点议题,探讨分析当今中国计算机发展现状与模式。通过对比中国与世界发展路径的异同,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形势,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扩宽学生国际视野,以更好地服务高质量计算机发展战略需求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以“信息与网络安全”课程为例,通过共同探讨网络安全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国家安全意识,勇担维护网络安全的时代使命。并通过讲述我国密码学的发展历程进而引出当下区块链之战背后其实就是传统密码学之战,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4.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
创新是进行时,也是将来时,既是世界所经历的大趋势,也是中国所经历的大趋势。因而,在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
只有不忘历史才能创造未来,善于继承才能不断创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深刻总结世界各国的历史经验,指出创新性不足和科学技术停滞会导致其最终走向衰落。列举我国历史上先后三次失去创新发展的战略机遇的深刻教训,强调准确把握当前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趋势的重要性。而在民族复兴进程中,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首次模拟千万核心并行运算、量子计算机“九章”成功研制、嫦娥五号成功采集月球样本等科技突破性进展不断涌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胜利。从而促进学生将个人的职业前途和国家的繁荣昌盛、个人的职业奉献与民族的自强不息紧密结合在一起。
5.系统性与协同性相统一
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实施需要坚持系统性与协同性相统一。遵循课程思政改革的基本规律,用系统思维谋篇布局,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核心元素与计算机类专业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多学科交叉融合成为当前高校专业建设的新常态,计算机类专业的工科人才更需要人文素养的滋养,通过观念互启、方法互用、精神互融等方式,将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一体化,以更好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新工科人才。
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思政需将爱国主义情怀、专业伦理意识、职业道德教育、科学道德素养、人文素养元素贯穿于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目标、教学方法、教學评价等全过程,实现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协同运作。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坚持问题导向和创新性。例如在讲授深度学习算法时,通过讨论“AlphaGo为何能够战胜围棋高手”这一案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科学探索精神,再进一步了解深度学习算法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让学生深入思考其背后的关键本质,增强学生的科学道德素养、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更好实现由单一的“技术人”向丰富的“社会人”转变。
三、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实施策略
课程思政不是做“加法”,而是一种方法,应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4]。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现实需要,更是服务于实现网络强国和数字强国的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基于此,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实施需要从培养目标的设定、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内容的建设、育人意识的提高和评价体系的建立等方面来深入推进。
1.科学设定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培养目标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时代背景下,科学设定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培养目标对于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和行业发展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培养目标的设定需要面向实现网络强国、数字强国的国家战略需要,遵循应对变化、塑造未来的原则,计算机类专业人才既要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更要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过程中,充分挖掘计算机类专业的优势和特色,有效融入爱国主义情怀、专业伦理意识、职业道德教育、科学道德素养、人文素养元素等最为核心的思政元素,坚定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理想信念,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培育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2.改革创新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方式
专业课程中加入思政内容最忌讳生硬,要使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无缝衔接,就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拉近课堂与学生的距离[5]。合理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对于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授课过程中选择正确的教学方式需要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知识传授与启发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在保证计算机类专业知识传授系统性与完整性的同时,还需注重实践教学环节。计算机类专业是一门自然科学专业,相对于文科类专业而言,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更需要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环节,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转化。如果脱离了实践,计算机类专业知识的学习将流于形式化、表面化。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先进的思维模式、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通过创新改革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线上线下相互推进,通过综合运用慕课、翻转课堂、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式实现润物细无声的精准教学。在知识融入环节,以贴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为主,进行计算机类专业案例的截取,并以生动的案例为突破口从而实现计算机类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的动态、自然融合,而非强制性融合。在实践教学环节,应利用课程思政的思维模式来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并设置教学案例来进行引导教学,以此让学生明确课程思政的真正价值,通过课程思政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做到计算机类专业课程和课程思政的高度融合。
3.分类制定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思政的直接落脚点是课堂,课堂教学内容对于培养人才具有直接影响作用。将课程思政这种思维模式与计算机类专业课程紧密结合,以计算机类专业知识作为载体,以思政价值为导向,有利于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心态,实事求是地解决理论知识应用问题。同时,要在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教学中教会学生有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例如矛盾的对立统一性的哲学方法,世界是由各种矛盾串联在一起,世界的发展是矛盾之间不断转化、不断变化的发展,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要正视矛盾的客观存在,首先解决影响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然后再解决次要矛盾,以此来更好地推动发展,并且折射到计算机類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全面掌握专业知识的学习。
多维度深入挖掘计算机类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育人价值,在遵循科学性与伦理性相统一、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系统性与协同性相统一等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分类制定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运用专业术语来涵养爱国主义情怀、社会责任感、科学道德素养、人文精神、专业伦理意识、工匠精神等。
4.不断提升计算类专业的课程思政育人意识
计算机类专业教师由于长期受专业化、理性化的学术影响,对于思政的理解往往来源于以往的学习经历,对于课程思政理解往往存在一定误区,认为课程思政建设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计算机类专业教师需改变这种意识,不断提升协同育人的意识。计算机类专业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积极学习,潜心钻研课程思政教学规律,在厘清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基础上,将课程思政目标具体化。通过集体备课、培训交流、听课互动等过程,共同挖掘计算机类专业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提高计算机类专业教师的育人意识。将厚植爱国情怀、职业道德教育、专业伦理意识的训练、人文科学精神的塑造等作为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思政的重要元素,教育引导学生成为身心健康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
5.积极构建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构建,首要是遵循专业的学科特色。课程评价体系应为动态性、发展性、全过程的评价,在课程评价过程中需要注意计算机类专业作为工科专业的自然属性,将科学系统思维的启发作为计算机类专业推行课程思政建设的着力点。在具体评价内容中,以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体验性、专业学习的主动性、专业知识获取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过程学习中合作性等方面来体现,使学生在“做中学”和“学中悟”中提升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董勇. 论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5):90.
[2] 高德毅,宗爱东. 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
[3] 高宁,王喜忠. 全面把握《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理论性、整体性和系统性[J]. 中国大学教学,2020(9):17.
[4] 杨祥,王强,高建. 课程思政是方法不是“加法”——金课、一流课程及课程教材的认识和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20(8):4.
[5] 黄蓉生,崔健,唐斌. 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与经验启示[J]. 中国大学教学,2018(8):12.
[本文是温州大学2021年度党建研究课题“自媒体时代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教育的路径探析”(RZ2103511P0121)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余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