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我国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科目,语文阅读作为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学生的语文水平。而语文是一门十分灵活的学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拓展学生的思维,同时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要做到这样,教师最根本的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主体对象。语文教师要创设情境用别样新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成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阅读能力 方法 探究
新课程改革在我国深入落实后,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成为了教育者当前的教育重点。而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是每个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关注的重点内容。语文是万科之母,对于小学生来讲,学好语文更是在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基础。因此,教师应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上有更多的教学策略。下面,笔者就此问题展开探讨。
一.语文阅读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意义
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学生来讲,在一定程度上有两大益处。首先,学习语文对于小学生来讲是一项基础学科[1]。而小学生在对本学科的学习过程中,能充分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其语文素养。包括其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的提升。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对文字产生一定的敏感度,并且对于文字的排列组合有了相对系统的认知,为其对文字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对于小学生来讲,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即对文字知识的学习。而语文表达力有两个方面尤为重要。即在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而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语文指示剂教学。学生能在对句子的分析方面有一定的认识,并且在对句子的理解上有更多地思考和领悟。而这些能力的形成,都需要小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最重要的是,学生要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这样不仅在语文学习中有更好的学习效率,且在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也同样会有不同的突破。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应加大力度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使得学生能在更加高效的教学模式中提高其阅读能力,从而提升其综合学习能力,提升其综合素养。
二.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现状
1.教师的教学模式较为落后。在我国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即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力量,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知识填充[2]。教师在课堂中的主要表现为,提前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设计,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设计重点知识内容。而在真正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带着强烈的教学目的进行相关教学活动,即提高学生的学科成绩。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文进行通读,接着将文中涉及的生字进行详细讲解。接着再对课文的每个段落进行逐个分析,并告知学生每个段落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而这种答案通常都是固定的,对于学生来讲,这种答案并无新意,而学生自己对课文产生的独特的理解不能得到老师的认可,其独立思考能力被严重限制。教师的这种教学方式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学習能力的养成。因此,教师应及时对自己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并对其中不合理的部分进行及时地调整和改进,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高效的教学。
2.教师在教学中过分依赖多媒体。现如今社会在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也在不断进步,而在众多的科技发展成果中,对人们生产生活产生较为广泛影响的即网络科技。如今人们的生产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对网络产生了依赖。而网络信息技术在教育界对教师产生的影响同样深刻[3]。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大多会将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讲课的有力辅助,其为课堂教学提供了较大的便利。但是现阶段很多教师对多媒体信息技术过分依赖,导致其离开多媒体信息技术不能正常完成教学活动。而这种依赖性对于教师来讲并无益处。在语文教学内容中,有一些课程是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尽可以充分完成的,但是教师习惯了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导致其不能更好地进行传统授课。而一味地使用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极易造成不利的影响。即学生在进行课堂知识学习时,虽然在学习兴趣上有了更大的提高,能够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语文课堂上,但是由于其注意力被多媒体呈现的内容所吸引,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能的自主思考能力的发挥,学生对课堂的热情完全取决于对多媒体信息技术呈现的内容,而非是出于对语文知识,从而使教学陷入另一种困境中。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案设计时,还应考虑到对学生综合学习素养的提升,从而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1.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而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应在其教学理念上有合理的更新即转变。随着新课改在我国的深入推行,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更好地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及时对自己的教学理念做出相应思考,即反思自己的教学模式是否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习惯,并且是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是优化其教学的首要步骤,也是最关键的一步[4]。教师应摒弃充满弊端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够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做出一定的总结,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相应的课程教学计划。并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的主人地位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导课堂的整体走向,而教师在其中成为一个引导者,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是遵循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可以让学生的思考力得到充分地发挥。而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也在这样的模式中得到一定的提升。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落花生》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通读,并将读后感记录下来,对于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疑点难点进行相关记录,像文中父亲最后说的那一段话又怎样的深层含义,让学生对此进行充分的理解和领悟,达到在语文阅读学习中的人文素养的培养目的,使得学生能在阅读中进行充分的思考,由此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性。
2.创设阅读环境和氛围。对于小学生来讲,其学习的自主性基本是由自身的兴趣度的高低决定的。因此,在对小学生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有更多地关注和计划。而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阅读环境和氛围是每个语文教师不难实现的教学步骤。首先,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与学生保持亲切的互动状态,在与学生进行接触时,教师应用合适的态度,表现出一定的亲和力,使得学生在与教师进行相关互动时,能放下戒备,充分表达自己的疑惑与想法。并且教师也应在学生之间的互动上做出相应的调整,设计相关的教学步骤,让学生之间进行相应的互动,对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相关互动,让学生能在和谐的互动中增进彼此的感情,并且为以后的问题探讨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珍珠鸟》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之初为学生利用多媒体展示关于鸟类的图片或影视动画资料,带领学生进入相应的情境中。接着为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对自己养过的宠物进行一定的描绘,并让其他组员根据描绘用画笔将其“记录”下来,由此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当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互动中进入到对一定的学习状态时,教师再将对本课的学习重点进行详细讲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学习语文最关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对于学生来讲,应在加大其阅读量方面进行一定的努力。教师应在更多的方面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阅读。学生在阅读量上有一定的增加,其认识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有相应的增加。而只是对课本的内容进行相关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应在带领学生进行相关阅读时做出一定的引领,即为学生提供阅读指导,必要时对其阅读领域做出更加精细化的分类,使得学生在进行相关阅读时能更加有目的性。并且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统一的指导,教师能对学生的阅读成果进行统一的检验,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阅读提供指导。而教师也可以在与家长沟通中帮助其建立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督促,让家长能更好地对学生在课余时间即兴监督,促使其高效地完成课外阅读。而在选择课外读物时,教师可以根据语文教学中涉及的内容进行选择。让学生达到一定程度的知识扩充。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中《景阳冈》一课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阅读《水浒传》,并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计划阅读,使学生能更好地进行课外知识的扩充,形成一定的语文素养。
4.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小学生都有一定的争强好胜的心理,而在进行学习活动时,这种心理表现得更为明显,教师应充分抓住这样的心理,对学生建立一定的评价机制。在具体的阅读环节中为学生提供隐性引导。在学习一定的语文课文时,教师为学生设置一定的问题,让学生带着对问题的思考进行相关阅读。并在随后的提问环节中为回答得好的同学进行一定的表扬,并对积极回答但没有答出相应的答案的学生,教师对其进行更多的鼓励,使其他学生对课堂提问环节没有更多的顾虑,并愿意积极参与到这种良性互动中,在具体的阅读版环节中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总而言之,在小学教育中,语文作为一项基础学科,应受到教育者的高度重视,而在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上,教师应为其制定更加符合学生学习习惯的教学计划,并对自身的教学模式做出灵活地调整,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提升起综合素养。学生在一定的课外阅读中能开阔其视野,提高其对世界的认知,为其综合素养的提升打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海波.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8,07:203-204.
[2]辛梓.小學语文阶段教学的导入方式[J].职业技术,2019,1902:105-108.
[3]蒋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研究[J].亚太教育,2019,01:29.
[4]陈明贵.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9,07:39-40.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头寨子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