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发展的困境与突围

2021-06-15 01:56姜敏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5期
关键词:问题现状发展策略

姜敏

内容摘要:语文教师是一个有自我意识的生命体,有主体发展及实现自我需要的权利。但是语文教师在“唯分数”的教育中,成为了教书育人的工具,从而淡化了主体发展的意识。再者,语文教师面临沉重的教学压力和传统文化赋予的道德高标,消解着其生命意义、规训着自我发展。要想重建语文教师发展的自主权,重建生命意义,首先要摆脱功利性的教育目的,将评价重点聚焦到实际教学过程;其次,优化语文教师的生存环境,提升教师对职业的自我认同感;最后,倡导采用行动研究的方式,发挥教师作为研究主体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师发展 问题现状 发展策略

教师发展不同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从新手教师逐步发展为成熟性教师乃至专家的专业化成长过程。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1]而教师发展包含着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兼顾了教师作为个体生命的自主发展。不仅关注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专业素养方面的提升,而且将教师内在发展驱动力融合进来,如个体发展的需要、个性、身心素质结构、人格、情意等。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人性、人的潜能与价值,主张培养具有“整体性的人”,强调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其教育理念也成为当今世界各进行基础教育改革的思想指南。同样,教师也是作为一个主体存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的发展也理应是人的整体性发展。正如罗树华先生所说,应该“把教师素质、能力的提高置于旨在‘发展人的教育的根本属性上来审视,把着眼点放在教师其人的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上”[2]。

一.语文教师发展的困境

(一)工具理性对语文教师主体发展的淡化

哈贝马斯指出,理性化就是社会现代化,现代社会追求高效率地达成目标,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看成是人与物的主客体关系。同理,教师通过职前培训、在职提高被训练成为“高级教练”,来完成社会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工具理性使其成为传递语言、文字知识的工具,受语文课程目标的限制,其主体意识逐渐消解,同时也忽视了学生是生命存在的主体。

应试教育为追求高分数。所以语文教师要满足学校、家长的升学要求,对学生进行机械训练,实行题海战术。但这些都是以剥夺语文教师对教学的创造性和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为代价。例如,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从容应对阅读题,教授阅读小说的技巧,也就是学会套用现成的“公式”。对于任何一篇小说而言,学生只要掌握了这种阅读能力,就能拿到好分数。事实证明:“‘精确无误地回答那些连课文作者都莫名其妙的问题,是一种很了得的阅读能力,可惜这种‘能力有人把它叫做‘误尽苍生”[3]。但这不是语文教师有意为之,训练学生形成这一种阅读能力,是在应试考试中“拿高分”有最有效的途径,是应试教育的功利性目的迫使语文教师要找到有效提分的方法。而这恰好限制了语文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主体对教学的创造。

(二)教学压力对语文教师生命意义的消解

繁重的教学工作加大了语文教师的劳动强度。语文教师由此产生了心理疲劳和倦怠感,更容易造成对其生命意义的消解和发展的停滞。具体来说,数学、英语等学科的目标为“内容目标”,教什么内容是具体确定的。而语文教学目标属于“能力目标”。“‘能力目标或‘素养目标往往并不直接、具体地规限课程与教学内容,对期望学生达到的结果的描述与达成目标而选择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着种种较为复杂的关系”。[4]为达成目标,语文教师该教哪些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并没有给予明确阐释,加之“文选型”教材具有极大的开放性。所以,语文教师要承担语文课程与教材内容的开发的重任。由此造成的结果就是“语文教师太难当”。对于大多数的语文教师来说,他们教学无抓手,不知道该教什么才能够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通常来说,他们要花大量的时间备教材,备教法,还要考虑学生实际需要什么,用什么教法最好。因此,一个普通的语文教师通常要充任语文课程的研制者、语文教材专家的角色。面对如此大的劳动强度,换来的却是指责和诟病。有人说语文教育“误尽苍生”、“坑死人”,“凡是语文好的学生都不承认是语文教师教出来的”。在这样的教育现实中,语文教师的生命价值和职业幸福感逐渐消解,从而淡化了对语文教师的尊重。

(三)道德高标对语文教师自我发展的规训

传统儒家文化将教师置于与“天”、“地”“君”“亲”并列的地位,更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训,如此就使教师从成为“教师”的那一刻起,便承担起了沉重的社会责任。其次,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个人在社会群体中的既定位置,不需要突出个人的独特价值。教师的个人价值要服务于社会价值。因此,教师所承担的是教化百姓、培养人才的社会义务。现如今,社会将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蜡烛”、“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些闪着光芒的字句使教师沉浸在美誉中,甘愿忍受工作劳苦。

除此之外,语文教师通常以“圣人”的标准被归训着。这是因为以圣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化主要通过语文教学传递给学生。所以,语文教师往往被自然地认为会熟读“四书”、“五经”,继承了儒家文化的业绩,思想行为受到儒家文化的浸染,因而将语文教师的形象“神化”、“圣人化”,对其形成了一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刻板印象。因此,语文教师在道德高标的强制规范下,用个人价值满足着社会需要,力图体现其自身的社会价值。反观这种崇高的奉献行为,忽视了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及自我创造的需要。语文教师成了传递语言文字的工具。试问这种被规训着的“奉献”,对语文教师来说是真正的快乐吗?

二.语文教师发展的突围

(一)改革教学评价体系,促进主体发展

所谓“人性化”,就是要对语文教师给予人文关怀,维护其主体地位,确立以教师为本的教师发展理念。这便需要改变既有的教学评价体系,破除“唯分数”的评价标准,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起来。尤其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滞后性和复杂性,效果不如学习数学算数那样立竿见影。而且语文教学更注重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其能力目标是在语文学习的潜移默化中实现的。因此,对语文教学的评价应聚焦于教學过程上,关注语文课堂上所发生的事情。如果教学与评价摆脱了“知识本位”、“分数至上”的观念,那么语文教师会对阅读和写作教学有更多的创造性。例如,学生在学习《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登泰山记》等写景抒情名篇时,可以让语文课堂走进大自然。如此,学生便能真切感受到语言文字所传递出来的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同时,教师可以借此机会让学生进行写作,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真正体会到“借景抒情”这一写作手法的含义。所以,语文教师只有从应试教育的工具中摆脱出来,才能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主体之间的理性沟通,才能把教学当做自我主体发展的方式,将自己的个性、人格、态度融入其中,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创造性以及语文教师的主体发展。

(二)优化语文教师发展的环境

首先,社会要为语文教师提供宽松的舆论氛围。语文教师总是背负太多的骂名与指责。有人认为,“语文老师这碗饭太容易吃”,“人人都可以当语文老师”,“人人都可以对语文教师的教学指手画脚”,“人人都可教语文”。这些指责淡化了对语文教师的尊重。殊不知,语文教师在专业发展与教学上付出了比其他学科教师更多的努力。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里,我们要给予语文教师以理解,认同语文教师的职业价值,最终使其内心重建对语文教师这个职业的信心。

其次,社会要为语文教师提供宽松的精神环境,降低对语文教师的道德高标,为教师的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提供前提条件。语文教师承担着重要的“育人”责任,但“育人”要以“育己”为前提。要让语文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阅读和写作,让语文教师从读写中实现在专业上自我发展的需要,为其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实现更高的个人价值创造条件。

(三)以行动研究实现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行动研究是行动者为了改进自己的实践,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亲自开展研究。语文教师是研究主体,语文教育专家起辅助作用。教师可在语文教育专家的配合下,探究恰当的语文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及其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情况。如双方共同探讨如何让学生通过学习《沁园春·长沙》、《红烛》、《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诗歌,学会运用意象抒发感情,创作诗歌,提高“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这一基本的核心素养。行动研究引发了语文教师自觉进行专业发展的意识。因为这些问题来源于其切身的教学实践中,是真正困扰了教师的实际问题。所以,这种“自下而上”的由教师自行设计、自主研究的方式,激发了语文教师教学研究的志趣,为其成为研究型教师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

[1]赵学勤.登高望远 别有洞天[J].当代教育科学,2003(7):64.

[2]叶澜主编.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28.

[3][4]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材内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92,16.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问题现状发展策略
如何实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对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实施的现实问题的思考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在线视频用户付费的商业模式研究
形成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体育竞技能力发展
浅谈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浅析新课改背景下普通高中课堂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