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识纹饰不如古 探知邓瓷菊花史

2021-06-15 04:26许满贵
理财·收藏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邓州耀州白菊

许满贵

斗笠、斗笠(盏)碗始于何时?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竹部》云:“簦,笠盖也。从竹,登声。”《诗经·小雅·无羊》云:“尔牧来思,何蓑何笠。”《诗经·小雅·都人士》云:“彼都人士,台笠缁撮。”《左传》云:“笠所以御暑。”《注》云:“兵车无盖,笾人执笠依毂而立,以御寒暑,名曰笠毂。”金王太等编纂《增广类玉篇海》(简称《篇海》)云:“簦、笠,以竹为之。无柄曰笠,有柄曰簦。”“簦”是古代有柄的“笠”,类似现在的伞。“无诗不成唐”。唐李白《戏赠杜甫》云:“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唐高适《渔父歌》云:“笋皮笠子荷叶衣,心无所营守钓矶。”考古出土文物,斗笠式盏(碗)(图1.1、图1.2)始于晚唐。宋代斗茶盛行,窑器工匠在吸取唐代茶盏优点的基础上,创烧出敞口、斜腹壁盏35°、45°角,平底、玉璧足,因形似倒置的斗笠,故名。斗笠式盏(碗)(图1.3)风尚于宋,为宋瓷代表作,沿至于元明清。历代形制有圆口、敞口、撇口、束口、敛口、花口,器壁有圆腹壁、斜直壁,深腹弧壁,两壁呈35°、45°、50°开角,纹饰有素面和划花、刻花、印花。乾隆年间,时任太常寺博士潘仕权执掌宫廷礼仪,回乡省亲返京,将祖籍中方县的斗笠献给乾隆皇帝,寓意“一尾斗笠叶指天下,一领蓑衣水滴大地”。若姜尚于渭水皤溪钓鱼,却满腹经纶、壮志凌云;庄子钓于濮水,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柳宗元虽孤处孤境,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于山水胸怀;陆游勤惰在所习,记周公之遗训于平凡之中管窥大智之道。乾隆皇帝极高赞赏。从此中方斗笠成为清朝贡品,声名鹊起。

耀州青瓷系 考据邓窑记

北宋邓窑青釉斗笠碗(残)(图2.1),敞口,小圈足。高9.5厘米,口径20厘米,斜腹壁,圈足外径5.5厘米、内径4.5厘米、足高1厘米、厚0.4厘米。由5块残片黏合成全器,通体施蛋青釉,残釉处露灰白胎。碗口内外沿素面无纹饰,口里内外沿各饰一周弧纹,下饰63出匙瓣类管盘形菊花纹,向右旋至碗心,匙瓣上宽1.2厘米、下窄0.3厘米、长8厘米;碗心印模21出匙瓣菊蕊,顺势向左旋,与放射出的长匙瓣花纹对接。碗外壁模印匙瓣类管盘形菊纹饰,俗称“双面工纹饰”。圈足底露黄釉、垂滴青釉。整器美观,立体感强,是北宋邓窑蛋青釉标本器(图2.2)。

北宋“邓窑青釉瓷器”,属北方耀州青瓷系。《辞源·青窑》辞条云:“汝窑所出器名。元末明初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九《窑器》引南宋叶寘《坦斋笔衡》云:‘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图3)。叶寘名号“坦斋”,刊刻书名;“笔衡”,秉笔权衡之器。明刘艺衡《留青日札》云:“唐、邓、耀州悉有之,而汝为冠,色如哥,而深带黄。”清蓝浦《景德镇陶录》卷七《古窑考·各郡县窑考附》对南宋叶寘“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的记载考述详细:“河北窑,烧造由宋始青瓷也,即今河南卫辉府,昔称河北地。器同汝制,而色质不及,只可与唐、邓、耀等窑为伍。”“唐邑窑,宋时烧造,即今南阳府之唐河县,昔称青瓷,质黝,不及汝器。”“邓州窑,亦宋所烧,即南阳府之邓州,皆青瓷,未若汝器滋润。”“耀州窑,耀州今属西安府,亦宋烧青器。色质俱不逮汝窑,后烧白器颇胜,然陶成皆不坚易茅损,所谓黄浦镇窑也。”

土产贡朝廷 邓菊甲天下

邓窑工匠尚菊,因是“邓菊”在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向朝廷上贡邓州白菊花。《宋史·地理志一·京西路·邓州》云:“贡白菊花。”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卷四十一之四十《食货》云:“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十二月,尚书户部上诸道府土产贡物:……邓州……白菊花五十六斤”(图4)。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史官王存《元丰九域志》卷一《京西南路·邓州》云:“土贡:邓州白菊花三十斤。”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至元丰八年(1085年),北宋建置路23、府14、州240、军37、监4、县1255,邓州是正史记载两次向朝廷上贡“邓白菊”的唯一之州。北宋学者方勺《泊宅编》卷二云:“邓菊甲于天下,父老云:‘其品无虑六七十。绍圣初(1094年),先子为教官,主善堂后所有仅五十种,乃前任刘正夫求于诸邑得之,闻颇恨不尽其佳品而去”(图5)。南宋前朝状元王十朋《十月二十日买菊一株》云:“三百青钱一株菊,移置窗前伴松竹。鲜鲜正色傲霜性,不逐重阳上醽醁。”诗云南宋朝买一株菊,花300文铜钱。那么30斤、数万朵药用贡白菊,则价值不菲。而明清两朝的“徽菊”“杭菊”“滁菊”“亳菊”“怀菊”(五大贡品名菊),先后比“邓州贡白菊”晩约415年至700余年。

從野生到家养 从药用到观赏

观赏图示菊瓣纹斗笠碗,应属大型观赏类菊花纹饰品种。中国菊花谱录历史上曾经出现68部,现尚存世47部(品种谱18部、栽培技术谱25部、品类诗谱2部、画谱4部、综合谱7部),其中两宋8部,存世6部(综合谱1部)。宋代菊花的应用方式从野生到家养,从药用到观赏。北宋刘蒙《刘氏菊谱》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菊花专著,成书于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记述菊花品种35个,分为黄、白、紫、粉种复色等花色。而南宋史铸著《百菊集谱》,成于宋理宗淳祐二年至十年(1242—1250),收录131个菊花品种。北京林业大学博士王子凡:“宋朝菊花主要为小菊,花径大多在2.3厘米到3.5厘米之间;花色以黄、白菊为主;花型表现为筒状花发达,重瓣性较弱等特点。”五代陶裔《白鸽秋菊图》、北宋画家赵昌绘《螳螂拳石图》(图6)与《双兔图》、苏汉臣《秋庭戏婴图》、朱绍宗《菊丛飞蝶图》、宋佚名《菊》都以花径小的白菊(紫)色为题材,仅见赵昌《写生蛱蝶图》绘大花径菊。

如图7,碗敞口(有残缺,露白胎),圆唇、深腹、弧壁,圈足。口径20厘米,高8厘米,圈足底径6厘米、厚0.6厘米,足高0.5厘米。碗口外沿素面无纹,口里饰两周弦纹,内饰枝蔓对枝菊花纹。整碗装饰菊花全放4组6朵,左右上下对称,叶间侧放菊花4组7朵。全放的4朵,左右两朵菊瓣为13出,上下对称的两朵菊瓣为12出,其中叠压的两朵菊瓣分别为7出、8出,陪衬辅佐菊花的正面、仰叶、垂叶、折叶菊叶达15片,叶脉青翠,脉络细微,大小匀称;菊蕊绽放,毛茸逼真。碗底饰弦纹一周,菊蕊内楷书一“司”字,书体规整,一丝不苟。碗外壁为素面,布满冰裂纹,胎外露黑点黄斑。圈足露胎,底壁饰薄青釉,内壁外撇,足底垂滴釉,足径有磕,露火石红。菊花虽枝条不多,但对枝串联、描绘的枝条、叶片、菊花,构成一幅“点”“线”“面”融合、生机盎然的吉祥画面。不禁令人联想到唐宋时期,邓州菊潭甘谷泉涌,山岗丘坡菊花秀出姿彩风韵。

历史根殖远 情独甘谷菊

东汉应劭撰《风俗通义》云:“南阳郦县(今内乡县)有甘谷,谷水甘美,云其山上大有菊,水从山上流下,得其滋液。”晋葛洪撰《抱朴子·仙药》云:“南阳郦县有甘谷水,谷上左右皆生甘菊,花落其中,水味为变。居民饮此,均寿考。”南朝(宋)盛宏撰《荆州记》云:“饮菊潭酒多寿。”南朝(梁)陶弘景撰《本草集注》云:“南阳郦县有黄菊而白者,以五月采。”唐苏敬编纂《新修本草》云:“甘菊,南阳(邓州)郦县最多,今近道处处有,取种之便得。”宋苏颂《本草图经·菊》云:“以南阳(邓州)菊潭者为佳。”故而“甘谷士”“郦潭菊”“南阳寿”,成为千百年来骚人墨客吟咏邓州贡菊的佳话。宋刘蒙《刘氏菊谱·邓州黄第十七·邓州白第二十三》云:“甘菊,邓州黄、邓州白者是矣。盖邓州菊潭所出尔。”宋寇宗奭《本草衍义·菊花》云:“菊花,邓州白菊单叶者,亦入药。”据考证,今西峡、内乡、淅川、邓州浅山、岗坡、丘陵地带生长黄、白菊。清《康熙南阳府志·舆地志·邓州遗迹》、清《顺治邓州志》卷七《舆地志·古迹》云:古城有“菊潭”“菊台”“菊花井”“菊圃”。唐李白、孟浩然、贾岛、李德裕等,北宋范仲淹、苏轼、苏辙、司马光、陈师道,南宋曾丰、李石、刘辰翁、李刘、吴泳、徐照等,金元好问,元张宪、陆文圭,明陶安、李蓘,清郑板桥、缪公恩、高以永等以诗、词、文、赋赞誉“南阳甘谷”“郦县菊潭”“菊泉”“菊潭”“邓州贡菊”共120余首(篇)。宋陈师道《寄邓州杜侍郎》云:“菊潭之水甘且洁,潭上秋花照山白。请公酌此寿百年,奕奕长为此邦伯。”南宋史铸《百菊集谱·菊诗》收录北宋文保雍《邓州小甘菊》云:“茎细花黄叶又纤,清香浓烈味还甘。祛风偏重山泉渍,自古南阳有菊潭。”(笔者注:北宋中期文保雍著《菊谱》亦佚,《东坡全集》卷一百七《文保雍将作监丞》制文)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叹曰:“然所谓保雍之谱,恨未之识也!”余从邓州采集的野生甘菊标本发现,对枝菊纹碗的两朵13出菊瓣与标本“邓州黄”13出菊瓣如出一辙,可见当年制瓷的花卉工匠对“邓菊”情有独钟!

邓州窑还出土有同类青釉观赏菊纹碗(图8),敞口,斜腹壁,小圈足。口径19厘米,高8厘米,圈足外径5.7厘米、内径4.7厘米,足外高1厘米、内高0.4厘米、厚0.4厘米。通体施青釉,釉色青中泛黄,足底无釉。为宋中期邓窑烧制的,其釉色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宋耀州窑青釉刻花菊瓣纹碗(图9)相类,因邓窑为耀州窑青窑系。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重阳》、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五《九月》云:“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莲房‘万龄菊、粉红色‘桃花菊、白檀心‘木香菊、黄色而圆的‘金龄菊、纯白而大的‘喜容菊著名品种。”张树林、戴思兰主编《中国菊花全书·“原菊”的出现》云:“北宋的‘九华菊花径最大者为8厘米、‘大笑菊花径为6厘米。可谓当时菊花品种中的巨人。这一时期还培育出现了大量的重瓣、半重瓣新品种。”明代镇平恭靖王朱有爌《德善斋诗集菊图谱·邓州黄单叶变纹菊》云:“白水真人驶六龙,绛衣重换郁今浓。虽然不向春风发,色于姚家共一宗。”

辨识不如古 探知瓷菊史

宋代制瓷工匠尚意于仿生,融入于艺术,取悦于大众。笔者曾采集野生“邓州黄”“邓州白”5个野生标本:黄菊重瓣三层叠花径4.5厘米、萼铃0.7厘米;小黄菊单瓣(12—16出)花径1.2—1.6厘米、萼铃0.6—0.7厘米;大黄菊单瓣花径4.5厘米、萼铃0.8厘米;白菊单瓣、重瓣(13—19出)花径2.5—4厘米、萼铃0.8—1厘米。目前,野生邓州白菊奇缺,境域不足10株。中国菊花学会理事长张树林认为,宋代以前“邓州黄”“邓州白”是药用菊花,可能为后来选育品种的祖先。苏轼《菊说帖》云:“……近时与都下菊品至多,皆智者以他草接成,不复与时节相应。始八月,尽十月,菊不绝于市,亦可怪也。”可见嫁接观赏菊花,是北宋时期一项重要的科技成果。

拣选邓州团结路出土的青瓷残器瓷片纹饰有8种(图10):1.壁外素面,壁内印小叶小菊花纹;2.碗内壁印细长菊瓣纹,底模印匙瓣菊蕊纹;3.碗内壁印细长观赏菊纹饰,底模印匙瓣菊蕊纹“马”“田”“司”“童”字姓氏私家款(图11.1);4.壁内一周印菊瓣纹,内底印缠枝花纹;5.壁内印缠枝菊叶纹,腹壁印6朵菊花绽放纹,碗心印菊花纹;6.内壁外壁印细长菊瓣纹;7.壁内印缠枝菊花纹,内外壁印细长菊瓣纹;8.菊瓣花口纹,碗口造型呈菊瓣形(图11.2、图11.3)。足见观赏菊斗笠碗(盏)在北宋流行时尚。难怪南宋诗人徐照作《菊》诗云:“气受一岁足,千花极后芳。蕊浮茶鼎沸,色染道衣黄。天上虚星落,人间寿水香。邓州兵革外,流种遍江乡”(图12、图13.1、图13.2) 。

北宋纳税大州 祖额贡献大户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北宋朝在邓州穰县、南阳、淅川、顺阳、内乡5县,设税务分局8个。清代徐松《宋会要辑稿·食货一九·酒曲杂录》云:“邓州旧在城(古穰城)及南阳、淅川、内乡、渚阳、顺阳、峡口、鴝鹆八务,岁81298贯。熙宁十年(1077年),祖额87926贯139文;买扑8614贯596文。”南宋朱弁撰《曲洧旧闻》卷七收录(北宋)张能臣《酒名记》一卷云:“京西路(名酒23种):邓州香泉,又寒泉,又香菊,又甘露。”据酒名应是邓州“甘谷贡菊”酿造的药用酒。清代徐松《宋会要辑稿·食货一五·商税》云:“邓州旧在城(古穰城)、南阳、顺阳、淅川县、渚阳(今内乡县城关镇)、峡口(今西峡县)、鸲鹆(今淅川县寺湾乡鹁鸩峪村)七务(税务分局),岁35876贯。”清代徐松《宋会要辑稿·食货一五·商税》云:“熙宁十年(1077年),邓州旧在城(古穰城):21370贯809文;南阳县5051贯;淅川县1782贯732文;顺阳县1569贯365文;峡口镇3861贯94文;渚阳镇1765贯677文;鸲鹆镇1133贯928文;北赵镇2045贯53文;方城镇7860贯449文。”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76云:“熙宁九年(1076年)是夏,张方平谨条九事:‘……襄、邓间比年丰稔,仓廪充实,军留就食,足支岁月。”熙宁十年(1077年),邓州114117户,人口297550;向宋廷缴纳工商税、酒曲税(瓷器税)117174贯(1贯=1000文钱),为287个州中的纳税大州之一。邓州团结路新出土邓窑邓瓷17姓氏私家款,既有“民烧搭官窑”,也有“官烧搭民窑”“州府监办窑”,邓州应是北宋晚期工商业(瓷器)纳税大户。

(责任编辑:屈梦夏)

猜你喜欢
邓州耀州白菊
耀州窑贴花夔凤纹三兽足炉西泠拍卖以701.5万元成交
会有吃不完的胡萝卜吗
元好问诗歌通释三则(七)
重阳席上赋白菊
泼墨寄深情 勉励新雷锋
耀州窑白瓷与月白釉瓷相关问题探讨
巧如范金精比琢玉
略谈宋代南阳文化
庞振坤来了
母性的白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