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1-06-15 03:39赵英江
当代家庭教育 2021年6期
关键词:留守儿童应对措施

赵英江

摘  要: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城乡间的人口流动限制被打破,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象早已普遍出现而受到广泛关注,但却始终未能有效解决。本课题以客观角度分析当前留守儿童现状,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留守儿童;农村人民;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1)06-0012-02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education of rural left behind children in alternate generations

ZHAO Yingjiang  (agricultural middle school of Yongchang County,Jinchang City,Gansu Province,china)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for 40 years,the restriction of population mobility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has been broken. In rural areas with relatively backward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social phenomenon of "left behind children" has been widespread and widely concerned,but it has not been effectively solved. This topic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eft behind children from an objective point of view,poin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Keywords】Left behind children;Rural people;Countermeasures

我國日渐出现了一种现象: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进城务工,将子女托付给老人监护或者寄养在亲友家中,也因此留守儿童在我国广大农村中成为一个新的庞大群体。本课题将重点调研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同时也提出有效建议,改变当下留守儿童的教育环境。

1.“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定义

业界一般定义为,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无法与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由祖父母或其他亲人代为抚养的不满十六周岁农村户籍未成年人。农村的经济发展较与城镇落后是农村留守儿童居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2.“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产生的原因

(1)生活所迫

大部分农村父母由于经济压力被迫进城打工。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但在农村,依然有部分农民只解决温饱问题,为改善生活的现象,甚至有可能部分农民仍然生活在低水平的标准上。因为生活潦倒,农民们迫不得已进入城镇中谋求生路,以此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继续提高收入,因此选择外出打工或者经商。

(2)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世界发展较快,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国地大物博,区域较多,不能均衡发展,以致于存在部分地区发展失调现状,导致农民远离家乡、亲人,进城打工。自我国改革开放后,东南地区发展速度较快,是因为地理位置优越,环境较好,另外是国家扶持,以致于与其他地区的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同时,我国实行第二次经济制度,导致我国经济水平地区发展越来越不平衡,城乡差距逐步拉大。因而西北部、西南部等西部地区为了谋求生活,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迁移入东部发达地区。但同样也因为种种不利,如带子女进城接受教育的成本、孩子对大城市生活环境的不适应等等使得他们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

由于农民进城镇打工时以及在打工时未能将自己的孩子带在身边跟随抚养与学习,才导致产生了留守儿童,这是主要原因,也是根本原因。当然,农民工无法将孩子随时随地带在身边也存在因素: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及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对农民工子女的约束与要求、自我的农村理念与落后想法、自我亲身经历与经济水平无法追随城镇水平等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使当下我国社会中产生这个不一样的社会群体,即“农村留守儿童”群体。

3.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通过数据调查以及分析研究,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的现状主要有以下情况:

(1)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和教育水平普遍不高

虽然大多数农民选择外出城镇打工,经济实力相较于之前有了明显提升,但其儿童的生活质量和教育水平并没有显著提升。这里有几个主要因素:首先,农村留守儿童一般随爷爷奶奶生活,老人们吃食花样单一,只能填饱肚子,并无营养可言;其次,即使爷爷奶奶十分疼爱和关心自己的孙儿,但他们从小便崇尚节俭,即便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也会舍不得用在提高孩子的生活质量上。再次,祖辈看护人年岁已高,并没有时间与精力来悉心关照孩子的生活,这一限制让他们对提高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无能为力。

(2)农村留守儿童得不到有效的监护和引导

在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中,监护人往往是年岁已高的爷爷奶奶,他们所学的知识文化有限,在思想观念上与当下迅速发展的世界不相符合,无法与当下新时代新青年的要求相契合,无法对孩子们进行现代思想的教育与沟通;有些监护人忙于农活与家务事根本没有时间去理会孩子的内心感受,还有的监护人自己就多病缠身,无法监护孩子,甚至反倒需要孩子来照顾老人。在农村,监护人无力看护,再加之缺少正确的教育观念,他们往往只能满足农村留守儿童在物质与平时生活上的需求,这是远远不够的。正是由于种种问题,使得儿童们受不到应有的保护与支持,导致种种担心现象发生,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3)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存在更多限制与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接受隔代教育,由祖父母一辈人灌输思想,缺乏实践操作能力经验,以致于留守儿童的智力水平与同龄孩子存在差异。而且,农村教育环境同样不利于学生发展,

知识条件匮乏,设备建材缺少,同样,由于祖辈不管制儿童,处于放养状态,不管教孩子或者不严格要求孩子,不督促其学习和用功,导致其养成不良习惯与缺乏学习动力。

隔代家庭不代表亲生父母的关爱,导致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同时,留守儿童的智力得不到良好开发。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与学习状况着实令人担忧。

4.对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由于留守儿童存在这个世界上,以致于萌生了许多严峻的社会问题与困难。最重要是对留守儿童本身的影响,会影响孩子的未来的教育水平、身心素质、举止言谈等等。由此可见,如何正确引导留守儿童的学习与生活能力極其重要。

第一,家庭的教育与陪伴是影响孩子又无可取代的第一要素。父母应该十分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重视父母陪伴的重要性,尽量让孩子在自己的陪伴下生活和学习。父母应多创造机会与孩子交流,转变过去“偏重物质教养”的观念,留心孩子的情感发展,如父母利用外出打工的淡季,尽可能回家与孩子团聚,平时多视频通话,加强联系。

第二,学校的教育与关照对孩子成长也有重要意义。学校要充分利用自身条件,积极支持农村隔代家庭教育。学校的老师们,应该多和农村留守儿童聊天,给予他们心情上的疏导和慰问。同时还可以利用校园里的资源,如多开联欢会,让孩子们参与到群体活动中来,感受集体的温暖,以至于不孤单。同时老师们要多与留守儿童的家长们交流孩子的近期状况,使他们了解到应该多多关注家庭教育。

第三,社会的高度关注与积极支助对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健康成长也有着巨大作用。当地政府应改善学校周边环境,可以建设一个儿童之家,大家在一块玩耍,工作人员在孩子们的举动中关注他们的内心感受,在此基础上对孩子们进行心理咨询,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适宜的氛围。各地级市的福利院、慈善机构也要响应号召,积极帮助留守儿童,及时关注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改善其生活环境,引导其努力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保障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监护人、父母、学校和社会人士都应重视关爱留守儿童,各方之间加强合作,共同帮助留守儿童努力健康成长,缔造美好未来。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中国在当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我们当然不能忽视它。不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我们都应当携手共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从而能更好地推动农村留守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利丹. 从“留守儿童”到“新生代农民工”—高中学龄农村留守儿童学业终止及影响研究[J].人口研究,2014.38(01):37-50.

[2]潘璐,叶敬忠. “大发展的孩子们”: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困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12(03):2-12+188

[3]段成荣,吕利丹,王宗萍.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12(03):13-29+188-189

猜你喜欢
留守儿童应对措施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生存写照与人文关怀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输变电设备运行及安全防范措施
手机通讯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
浅析“营改增”背景下房地产企业的税负变化及应对措施
施工企业营改增对会计核算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中小企业如何应对“营改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