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探索小学素质教育经验分析

2021-06-15 18:57李爱军
学校教育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家校共育共育心理素质

“家校同心,黄土变金;家校同向,天天向上。”教育应该让每个学生成为他自己,他们是教育的名片,让家校携手,形成合力,打造最好的教育共同体。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背后都离不开教师的辛勤付出,更离不开家长的正确引导。教师传递的是书面知识,而家长传递的是生活中的小常识。

一、探索小学素质教育经验的必要性

(一)学生存在心理素质差,承受能力较弱的问题

心理素质教育在小学生成长过程中极为重要,这样说或许有人会去质疑,觉得学习才是小学生的首要任务,心理上那些看不见的因素只是空谈。那么接下来我举个例子说明其重要性,最近,听到了一则新闻,某个地区,三个小学生联系在一块,提前说好一起从高层跳楼。听到这个消息很吃惊,吃惊之余更多的是遗憾,遗憾过后却很悲哀。花一样的年纪,怎么会有这么可怕的做法,可想而知,这个学生受到的心理压力有多大。但是反过来想,小学生已经有了独立的思考能力,怎么会没有一点承受力呢?为了一件很小的事情就去定格自己的生命,这是不是社会的悲哀。到底是家长教育的失败,还是学校教育的失败,两者或许都有关系。身为家长,不应该为他们提供超乎常人的优越条件,一定要让他们学会适当的吃亏,遇到点挫折试着自己去调节,一味的去顺从他们的思想,就会导致其没有承受力。对于老师来说,不应该只抓学生的成绩,平时对于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也要放在心上,更不能利用分数的高低来决定学生的好与坏,适当的加一些课外活动,发现学生各自的问题,再来开展心理素质的教育工作。

(二)以往教育不够重视身体素质教育

很多学校对于体育课排表一周只有一节,还时不时被其他科目老师霸占,当然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接受知识,出发点是好的,但在此过程中却忽视了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好的身体素质是心理素质的精神机能,占用体育课给学生思想上造成了锻炼身体并不重要的情况。学校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更是综合层面的,在学习之余,也许注重身心健康。而“身”的健康就是在体育运动中才能实现的,锻炼就应从小学生抓起,这样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种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会爱上健身,拥有一个良好的形体。“心”的健康则是建立在身体健康之上的,重视身体素质的提升,才能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身体素质好的学生一定在心里素质上超越了正常学生,因为他们比较自律,自律的人,心理素质不会低下,自然会在承受能力上有一定的高度。

(三)在教育中存在以成績论综合素质的问题

综合素质包括沟通能力、基本素养、思想道德等等,这些不是单靠成绩来定的。学习能力只是综合素质的一部分,大部分教师一概而论,认为成绩好的学生综合素质就强,而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各方面都差,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没有分数考不上好大学,只有分数赢不了人生的大考,只是个学霸。成绩只能代表学校的升学率,而综合素质教育却能代表一个好学校。最近南方科技大学发布了关于综合素质的评价,在河北省招生政策延长到5月31号,其中提到了“631”原则。那么怎么理解呢,6是指高考成绩占60%、学校组织的测试占30%、同时高中学段的表现占10%。由此可见,学习成绩并不能代表素质教育中的全部,小学生的教育是人生的起点教育,教师的指导更是成就他们的一把利器。综合素质的提升,是各个方面的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并不是简单的以成绩论综合。

二、探索小学生素质教育的经验

(一)全面认识“家校共育”的重要性

家校共同教育为何如此重要,仅以当下的现象为例:今天学校的教育以应试为主攻方向,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德、智、体、美、劳等方向上,德的教育熏陶明显不足,德是小学生侵泡在真实生活环境里,自然习得的一种人格品性。而生活环境里最核心的因素来源于家长的榜样与示范。家庭教育育人,学校教育育才,“家校共育”为人才培育夯实真正的基础。其工作却为何成了走过场的重灾区,首先,家庭和学校都缺乏家校共育能力,具体表现为家长不懂家庭教育,老师不懂家庭教育指导,不专业导致家校共育流于形式。其次,“家校共育”演变成了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中的一项任务,不明就里的老师和家长都被内卷其中,难免怨声载道。最后重智轻德,重分轻能等认知恶习。促成了家长和学校,父母和老师的家校共育行为只是关心分数,严重背离了“家校共育”要实现育己育人的根本目标。家校合作的方案有多重要,显而易见的定论就是家校合作效率不高,学生的未来也会受到影响。拥有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家长的作用不可替代,例如同一个家长孕育的儿女有极高的容颜相似度,那么同一个家庭孕育的成员则有极高的精神相似度。换言之,一个有责任心、有爱心、有孝心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上都会有这样的优秀品质。比如有的小学生已经毕业,父母仍然把自己多种的瓜果蔬菜全部赠送给学生母校。一个懂得感恩的父母,做了最好的家校合作共育的示范,成为了学生健全人格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精神滋养。

(二)选择合适的方法

国家一直倡导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家长也有同样的期盼。但现实中,分数成

了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这既有社会背景的因素,也有教师与家长的认识问题。如何来提高小学生的素质教育,有以下三点。第一,多让孩子亲近自然,纵情山水,大自然是学生最好的灵魂归置。第二、让学生多做手工。第三,适当的吃点苦头,多尝尝生活的味道。其实培养学生吃苦精神有三个主要途径,首先是体育,玩几个小时篮球,是一种娱乐,可是如果打一场艰苦的比赛,或者要求一天投进100个球,那么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就激发出来了。其次是劳动,在田野里摘一筐草莓,这就是休闲娱乐,可是让他扒三天玉米,种三天菜,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自然就体验到了。最后是学习,现在学生的学习结果太容易,不会的问题上网一查搞定,这样没有效果。如果一道难题让他思考两三天,辗转反侧、难以求解,这样也在求知中体验了吃苦耐劳的精神。

三、结束语

总结,“家校共育”的管理模式不是纸上谈兵,对小学生的影响很直观。小学是教育中的地基,抓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都是在为更优越的学习能力打基础,更是为接受高端的教育打基础。新时代下,素质教育不再被忽视,学好知识是学生要履行的义务,而综合素质的提升却是做人的义务。

河北省雄安新区雄县龙湾镇张青口小学 李爱军

猜你喜欢
家校共育共育心理素质
本期话题:如何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浅谈心理素质课程的重要意义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幼儿心理素质与良好行为习惯、问题行为的关系
地方高校学生干部心理素质提升探析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