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新, 徐 伟, 孟宪泽
(江苏省苏州市中医医院, 1. 调养科, 2. 心血管内科, 江苏 苏州, 215002;3. 南京中医药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29)
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若未及时有效治疗,可能会引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急性发作以及肾小球肾炎、病毒性心肌炎等疾病,甚至会出现呼吸衰竭导致死亡。目前,药物滥用造成流感病毒耐药,西医目前对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案,一般只局限于抗病毒治疗和缓解症状,临床疗效不佳。中医治疗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历史较早,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就有对外感热病方、药、理、法的记载。《湿热病篇》曾论述若湿邪同热邪相结合,则会导致病程延长,病情加重。苏州由于其独特的地理气候特征,临床上上呼吸道病毒性感染的患者以湿热证较多,病情缠绵难愈。本研究对国医大师周仲瑛并结合古代名家辨治外感湿热证的经验进行数据挖掘整理,同时结合患者临床症状总结出周氏化湿解表汤,临床辨证运用可以缩短病程,减轻症状,现报告如下。
本研究共纳入2018年1月—2019年12月江苏省苏州市中医医院急诊科收治的70例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外感湿热证患者,按数字奇偶法分为中药组与西药组,每组35例。中药组平均年龄(29.8±8.56)岁,西药组为(28.6±8.44)岁。参照《内科学(第9版)》[1]进行西医诊断。诊断标准: 患者多数有传染源接触史; 患者有流涕、咽痛、鼻塞、咳嗽等局部症状; 患者有头痛、发热、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 白细胞计数(WBC)正常者。中医诊断参照《温病学》[2]中有关中医诊断标准进行。中医诊断标准: 心烦、咽干、口渴、多饮、咽痛,小便黄、小便不适,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为主症者; 次症为鼻流浊涕、头痛、全身酸楚疼痛者。
中医证候积分: 口干不欲饮、胸脘痞闷、纳呆恶心呕吐、发热、身体倦怠、便塘6项主要症状按2、4、6分计分,此外还包括头重头晕、咽干咽痛、咽部充血、鼻塞、咳嗽、小便短赤中医证候6项积分,共计12项。排除标准: ① 中医辨证不属于温病湿热证者; ② 妊娠期妇女或者哺乳期妇女; ③ 体温正常<37℃者; ④ 肝、肾功能不全患者; ⑤ 患者年龄<16岁,或年龄>65岁; ⑥ 30 d内参加过其他临床试验或者不适宜参与本试验的患者。
中药组采用周氏化湿解表汤治疗。周氏化湿解表汤组方: 鸭跖草10 g、青蒿10 g、黄芩10 g、枳壳10 g、竹茹10 g、陈皮10 g、半夏10 g、茯苓20 g、滑石15 g、甘草6 g、青黛15 g、藿香10 g、佩兰10 g。采用自动煎药机煎药,并采用小包装密封药液,每袋180 mL, 每日2次,每次1包。西药组采用奥司他韦胶囊(宜昌长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25 mg/片,国药准字H20093721)治疗,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剂量75 mg, 口服。中药组和西药组均服药3 d,随访至临床症状痊愈。
观察记录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12 h,>12~<25 h,25~48 h,>48 h), 分别记录治疗前后咽痛、纳差及全身不适等症状的改善情况。治疗前后分别采集静脉血并检测CD3+、CD4+、CD8+、CD4+/CD8+变化和NK细胞激活率。同时行血、尿、大便常规检查,肝、肾功能检查,心电图(ECG)和胸部X线片检查。
中医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为基本无明显不适症状,中医证候积分减少5/6以上; 显效为临床症状、体征显著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4/6~5/6; 有效为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6~<4/6; 无效为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如首诊或病情加重,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6以下。总有效率为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之和。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两样本的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中药组和西药组12 h内退热的患者分别为11、5例, >12~<25 h退热的患者分别为20、9例,25~48 h退热的患者分别为4、17例,西药组48 h以后退热的患者为4例。中药组退热时间(25.12±0.56) h, 西药组为(33.36±0.65) h, 2组退热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中药组有效率为14.29%, 显效率为48.57%, 治愈率为34.29%; 西药组有效率为40.00%, 治愈率为5.71%, 显效率为22.86%。2组中医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2组中医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治疗后,中药组CD8+、CD4+/CD8+、CD4+、CD3+4项淋巴细胞亚群较治疗前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NK呈现不显著下降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西药组CD4+/CD8+、CD8+、CD4+、CD3+淋巴细胞亚群及NK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免疫指标变化
治疗后,中药组高热、全身不适、咽痛、纳差消失率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 2组指标变化未见异常,临床未发现异常反应症状。见表3。
表3 2组治疗后高热、全身不适、咽痛、纳差比较
潮湿空气容易导致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的发生[3], 因此外感湿邪致病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4]。具有化湿功效的方剂可以治疗湿热证病毒感染的小鼠模型,可能作用机理为改变炎性因子含量,增强机体免疫功能[5-6]。周氏化湿解表汤是在国医大师周仲瑛治疗外感湿热证的经验方基础上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加减而成,鸭跖草为治疗湿热稽留所致发热之验药,抗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疗效确切[7]; 药理研究[8-9]表明,青蒿具清热透邪、解热抗炎、免疫调节之功效; 炙鸡金、焦楂曲、谷麦芽消食助运; 枳壳、竹茹、半夏、陈皮化痰健脾理气,降逆和胃; 黄芩化湿热利胆,现代研究[10-11]表明,其还具有抗病毒、抗氧化、解热止咳平喘等作用; 藿香又称土藿香,为唇形科草本植物,可以镇痛抗炎,调节免疫力,抗氧化,保护胃肠道[12-13]; 佩兰为芳香化湿之药,开胃醒脾,能够促进胃肠消化,抗病毒[14-15]; 茯苓、滑石、甘草、青黛利水渗湿,引热下行。本方多味中药共奏芳香化湿透热、健脾和胃利湿之功效。本研究显示,中药组治疗后退热时间短于西药组,中医治疗效果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西药组CD4+/CD8+、CD8+、CD4+、CD3+淋巴细胞亚群及NK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见中药组提高机体体液及细胞免疫的作用方面优于西药组。中药组全身不适、咽痛、高热、纳差症状消失率优于西药组(P<0.05)。2组治疗前后未发生临床不良事件及毒副反应。周氏化湿解表汤能够改善临床症状,调节体内免疫水平,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及外感湿热证的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抗病毒法,且临床应用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