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丹
【关键词】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策略
引言:初中阶段是学生个人意识萌生以及各项思维探究能力提升与强化的起步阶段,高中阶段学生的综合水平,经过中小学阶段知识的积累与生活经验的叠加,有了明显的提升。化学学科作为初高中阶段对于学生成长影响巨大的学科之一,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做好学科知识的衔接与深化,成为高中阶段化学学科教学过程中探究与实践的重要方向之一。
一、借助情境素材,创设教学情境
高中阶段的学生虽然自身思维抽象性特质已经逐步显露,但是对于形象事物的兴趣依然是非常浓厚的,并且经过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出,知识本身就是具有情境性的,并且情境的形式也随着知识内涵的变化而愈加丰富。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的利用教学情境的创设将知识进行深度的融合,已经成为颇受欢迎的教学形式之一。初高中化学学科教学衔接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情境创设的角度出发,不断的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素材,从化学史、化学实验、生活常识、新闻报道等角度入手进行情境创设的尝试。在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的选择学生喜欢或者熟悉的情境素材,比如学生做过的试题、生活中常见的情境等进行教学情境创设的前提。譬如在学习“共价键”知识点中空间结构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初中阶段情境素材中提供的金刚石、石墨等内容,然后根据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进行其他相关物质化学键架构的延伸,在基础知识的延伸中促进学生知识内涵的衔接,由简到繁的知识情境探究过程中,学生对于化学学科知识的认知更加全面深入。
二、借助思维导图,抽象内容可视化
思维导图模式是近年来非常受欢迎的一种新颖的教学形式,在思维导图的构建中,抽象知识可视化得以实现,更重要的是在思维导图的辅助下,学生脑海中的知识架构更加有条理性、逻辑性,在知识的交流与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思考与表达更加顺畅。在初高中化学学科衔接教学的实践探究过程中,通过初高中化学教材和课标的比对不难看出,高中阶段知识点的内容更加深入,知识点的涉及面更广,知识体系更加复杂。化学学科本身的知识点内容就相对的较琐碎繁杂,从识记、分析、归纳到预测等不同层面的思维渐进中,学生的知识观念的形成与素养的发展是非常关键的,思维导图的应用,借助图形语言的生动直观将化学学科抽象的内涵进行了形象化的表达。经过综合的实践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对于“原子结构”相关知识的了解浅薄,对于原子的微观结构认知的不够清晰,教师在进行高中阶段“原子结构”相关知识点的解读与剖析时,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模式来进行知识点内涵的整理,从原子内部的微观粒子之间的从属关系、数量关系、电性等特点入手,将初高中原子结构知识点的内容涵盖其中。初中阶段只是对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以及原子的结构进行了简单的介绍,高中阶段则在此基础上更加全面深入的探究了元素位置--结构--性质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相关概念的形成予以强调。在思维导图的概念指导下,零散分布的化学知识按照更加清晰的思路反映出化学知识内在的逻辑,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更加具有联系性的知识关系。学生在结合初高中化学知识内容进行个人思维导图的绘制时,学生以自己熟知的知识点为基点,进行思维的扩散,将新旧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實现自身综合水平的提升。
三、借助问题链,促进学生思维转变
从教材和课标内容入手进行分析,不难发现高中阶段化学学科的知识内容与初中阶段相比,分析、整理、归纳等方面的能力需求有着明显的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更加积极的进行思维和学习形式的转变。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究,问题链形式的设计从学生思维角度的多元化入手,引导学生更加深入的探究化学问题的本质,对于学生思维纵向与横向的多元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辅助作用。比如在化学变化的实质的探究过程中,教师以“氢气与氯气发应生成氯化氢的反应实质是什么?”为总目标问题为问题链的起点进行相关问题的创设,例如氢气、氯气、氯化氢的构成微粒分别是什么?构成氢分子、氯分子、氯化氢分子的粒子是什么?原子通过什么构成分子?在问题链的引导下,学生更加积极的将初中阶段与高中阶段所学的化学相关知识点进行整合,对于学生宏微结合的思维方式形成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结语:
初高中化学学科教学内容的衔接性探究,不仅打破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科学段界限分明的禁锢,更让学生在已知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深度探究方向和角度更具开阔性,对于学生系统性知识探究思维的形成助益良多。
参考文献:
[1]徐凯祥. 新课改背景下初高中化学衔接问题教学实践研究[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1,35(05):201-204.
[2]张益萌. 新高考背景下初高中化学课程衔接的途径[J]. 辽宁教育,2021(15):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