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佳希
(闽江学院科研处,福州 350108)
20世纪90年代科研经费管理研究兴起,此后随着国家对科研的重视以及科研经费投入逐年增加,对科研经费管理机制的探索、科研经费的科学使用,及其他国家科研经费的管理经验借鉴等,成为学界研究的焦点。特别是近年来,上级连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最具代表的有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2016年中办、国办颁布《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科研经费管理被更加关注。科研经费使用方式和管理体制改革成为遵循科学研究自身规律、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实现创新驱动以及我国迈向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必然要求。
科学知识图谱是以科学知识为对象,通过空间表征法,综合运用科学计量学、信息可视化技术、图形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来揭示科学知识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技术[1]。应用科学知识图谱对探索某一领域研究历程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近年来,科学知识图谱在各学科中的应用呈现逐渐增长趋势,其中在科研管理领域的应用也逐渐成熟。宋伟[2]基于CSSCI数据库的1998—2017年协同创新方面的研究,借助知识图谱工具CiteSpace,整理出近20年国内协同创新研究的演进路径、热点与前沿,为未来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等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还有阿热帕提·尕依提[3]基于SCI数据库的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对新疆地区高校科研论文进行机构、作者、来源期刊等可视化分析,获得新疆地区高校研究的热点,绘制出该地区高校研究基础和研究前沿图谱。
本文选取CSSCI来源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借助CiteSpace.5.5.R2软件绘制科学知识图谱,从演进历程、作者构成、研究机构分析、研究热点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期为深化科研经费管理研究提供参考。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 为检索源,以“科研”“经费”为主题检索条件,在 1999—2019年CSSCI来源期刊库中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2019年12月,剔除会议征稿、书评、机构介绍等文章,最终检索出1684篇论文。
CiteSpace软件是美国德雷克赛尔大学陈超美团队开发的一款引文可视化Java应用程序,现已成为影响力较大的可视化软件。它可以实现作者、机构的合作网络分析,主题、关键词的共现分析,文献、作者、期刊的共被引分析等功能[4]。利用数据格式转换工具,将从CNKI导出的格式文献转换为软件可识别的数据后导入CiteSpace.5.5.R2。时间跨度设置为1999—2019年,1年一切割分别选择作者、机构和关键词,生成三张可视化图谱。
发文发表的时间分布能够很好地反映一个研究领域受到学术界的关注程度。本文拟分析近20年科研经费管理相关文献数量变化,希望从总体趋势上较好把握该领域的研究热度。为了保证每个年份数据的完整性、科学性,特意删除未收录完整的2019年文献数据。图表中以年份为横坐标,发文数量为纵坐标,绘制出科研经费管理研究趋势图(见图1)。分析发现,近20年科研经费管理研究的论文在可以总结为三个阶段。
图1 科研经费管理研究研究趋势图
1.1999—2010年是起步阶段,呈现波动起伏的总体特点。以每一年发表论文篇数来看,整体偏少,年份之间波动较大。
2.2011—2015年为快速增长阶段。随着国家对科研的重视,经费投入逐年增大,但经费管理混乱、经费使用效率低下,科研人员合理诉求得不到满足等问题开始逐渐凸显。如何既能规范科研经费管理使用,又能激发科研活力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也为各级科研经费管理新政策的出台提供了重要参考。2015年研究达到峰值138篇,是2001年最低值的6.2倍。
3.2016—2018年科研经费管理研究进入成熟稳定阶段,呈现稳中有降、趋于平稳的总体趋势。随着中央出台的经费管理政策以及地方配套政策的逐步落地,新政策的实施以及实施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都成为这一阶段的新热点。这一时期的研究趋于成熟,呈现研究视角多元化、研究内容深入化的特点。从近20年整体变化看,科研经费管理研究总体上仍具有较高热度。
运行CiteSpace.5.5.R2软件,以1999—2019年为时间跨度,对此期间发文的作者进行分析(见图2)。从作者合作图谱中可以看出,网络节点为143个,连线数为68条,网络密度为0.0067。节点的大小和数量表示作者出现的频次,节点面积越大作者发文量越多。线条的数量与粗细代表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与强度,线条连接作者之间有合作关系,线条越粗代表合作关系越紧密。通过统计,作者人数3472人次,整体来看领域内研究人数相对较多,但人均发文量不足1篇。但独立作者完成658篇,占文献总量1684篇的39.07%;合著1267篇,占总数的60.93%。普莱斯(Price D.S.)提出了核心作者计算公式M=0.749(Nmax)1/2,M代表发文数量,Nmax为数据中最高产作者的发文数。经过统计数量最多的作者发文6篇,求出M值1.8,即发文2篇以上的作者可以认定为核心作者。核心作者151人,占总人数的4.35%,核心作者发表的论文总篇数341篇,占总发文量的20.25%,远未达到普莱斯提出的50%的指标。图2显示了部分高产作者及合作网络,从图2中可以看出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阿儒涵和李晓轩,是图谱中最显著的两个节点,与彭杰、代涛一起形成了自己的研究团队,他们主要进行科研项目间接费用补偿研究、项目成本管理研究,同时介绍了美国、意大利等国家绩效管理、补偿机制等先进经验。其次是俞立平、毛世平、林青宁,其中毛世平、林青宁有较明显的合作关系,主要围绕农业科研院所开展项目绩效、科技投入等研究,俞立平主要研究科研投入与产出关系。李红军—严海军—曹姗—张琰,杜德斌—张斌丰—游小珺—范斐等形成了作者合作网络集群。但从全部作者的关联度上看联系较弱,多数处于独立研究状态。根据核心作者分布图,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研究呈现出部分集中、整体分散的特点。
图2 作者合作图谱
统计发文机构数量时,部分机构为二级学院或其下设的研究院,我们对数据进行逐一筛选,统一将发文机构确定为一级单位,合并得出科研经费管理研究高发文机构表。从发文数量来看前20的机构共发文180篇,占整个数量的10.7%,说明这些机构在科研经费管理领域领军地位还不够突出,整个研究机构分布较分散的基本情况。排名在前的见表1。排名前六的单位为: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华南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大学,分别坐落在北京、上海和广州3座大城市,比较符合发达地区高校对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更为重视的现实。这些高校在发展中最先遇到科研经费管理相关问题,也对解决问题更加迫切,故研究较为集中。在高发文量前10名的机构中6所为高校,并均为双一流重点建设院校,4所为研究院所。在高校类别中多为综合类大学,同时理工类、农业类较多,符合不同类别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投入差别的特点。从整体来看,理工科由于学科研究实际需要,经费投入较多,对科研经费的研究也比较重视。研院所对科研经费管理的创新政策、科研投入、科研成本补偿等问题较为关注。研究机构整体较有规模,特别是部分研究机构发文量高且具有一定深度,但机构之间的联系较为薄弱,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有待加强。
表1 科研经费管理研究高发文机构表
关键词反映论文的核心信息,体现作者关注的研究热点。高频次、高中心性的关键词常被用来确定一个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5]。将软件CiteSpace.5.5.R2节点类型设置为“关键词”,时间范围选择1999—2019年,生成科研经费管理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其中节点282个,连线830条,网络密度0.0209,说明关键词之间共现次数较多。结合对高频关键词分析后得到表2(已剔除检索词“科研”“经费”,同时手工清理同义词,如高等院校和高校进行合并,产学研、产学研合作、产学研用等进行手工合并)。关键词共出现5586频次,平均每篇3.3个。结合关键词词频,科研经费管理研究热点主要围绕“高校”“研究型大学”“科技创新”等形成多中心共现关系结构。中介中心性是测度节点在网络中重要性的指标,高中介中心性的节点通常是连接不同领域的关键枢纽,在共现网络中的影响力越大[6]。中介中心性大于0.1的节点共5个,分别是“科研经费”“高校”“管理”“科技创新”“基础研究”,其中大部分高频关键词的中介中心性高,但个别词出现的频次较低,中心性却比较强值得关注。如“效率评价”“管理体制”“科技投入”等关键词,这些词连接着高频关键词的,对科研经费管理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关键词出现频次、中心性并阅读科研经费管理方面的大量经典文献,可以将1999—2019年相关研究的热点主题概括为以下4个方面。
图3 科研经费管理研究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表2 高频研究主题
目前在实际科研经费管理中主体单位往往重视科研经费的投入,对于科研过程和产出效益却关注的较少,导致经费使用效率低下。学者对如何有效评判产出和成效进行了深入研究,高频关键词中“绩效评价”“科技投入”“经费投入”“ 科技成果”等都与科研绩效研究密切相关。我国当前科研评价体系基本围绕科研投入—科研产出关系的指标进行研究,区别在于选取的数据指标来源、体系设计以及研究计算方法不同。从科研经费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上看,学者基本认同科研经费投入和科研绩效之间呈现正相关性。研究方法上常用到数据包络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法、灰色决策评价法等,其中数据包络分析 (DEA) 是普遍采用的研究方法。陈洪转等[7]运用了DEA效率评价模型,针对我国31所高校投入产出角度分析了科研经费相对使用效率,认为我国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效率整体不高。韩海彬等[8]利用DEA和AHP方法构建指标体系,对11所高校科研效率展开研究。也有学者在指定指标体系过程中考虑其他要素对科研绩效的影响,如区域科技进步水平[9]、社会影响(人才培养、学科建设)[10]等。目前绩效评价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面对出现的问题,张洁[11]从两个方面给出建议:一是加强事前绩效评估、风险管控意识和绩效评价质量等健全支出绩效管理机制。2.从绩效监督协同机制等强化评价结果应用。二是随着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的战略部署,相信未来加强科研资金的绩效管理,“逐步建立财政科技资金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12]将是科研经费管理研究中的持续热点。
间接经费在2011年中央层面正式提出前一直处于探索阶段。20世纪90年代项目承担单位以提取管理费的形式补偿自身的公共服务支出,而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成员的时间、精力等人力资本投入的经济补偿无处体现。面对此情形,学者从科研人员人力资本补偿的合理性、必要性、补偿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呼吁完善经费管理办法,支持项目组人员经费等间接成本开支[13]。自2011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从顶层设计将间接经费分为项目承担单位管理费和项目组人员绩效支出两个部分。这些文件并未对二者如何分配进行明确规定,目前项目承担单位普遍采取定比提取项目间接经费中的管理费方式。徐捷等[14]梳理7所高校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管理办法,指出间接经费管理存在各类学校间接费用提取比例较单一,成本补偿及分摊缺乏规范和客观衡量标准,间接成本核算困难等问题。学界围绕如何即能兼顾项目承担单位成本补偿又能激励科研人员的间接经费分配进行研究。阿儒涵[15]介绍了英国、美国、日本间接费用补偿模式,即取与宏观资助格局、项目承担单位经费管理能力相匹配的间接费用补偿模式。同时学者尝试将单位信用评价结果、规模、学科布局、研究水平、所在地区的经济水平等作为分类分级的参考指标,结合科研单位的特点制定更加符合自身的间接成本率补偿基准。
高频词“科技创新”“科研项目”“创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都与科研经费项目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2014年前,我国没有统一制定指导性较强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各承担单位在参照项目归口单位经费管理办法的前提下,按照自身的理解去进行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这中间出现了由于对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得过严、过细,导致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缺乏实际操作性[17]。随着科技创新时代的到来,《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 号)明确将预算编制简化、把预算的调剂权限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同时合并差旅费、会议费和国际合作与交流费 3 个科目,放宽劳务费的发放范围。随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办相继出台文件精简预算科目,同时将预算调剂权下放[18]。其他各级项目也参照中央指导文件做出调整一般将自然科学类项目经费预算确定为10个科目,社会科学类项目预算科目确定为9个科目。上述改革权限设置较为笼统,具体的规范操作和细则需要项目承担单位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统筹,同时随着新的政策运行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权责中的真空地带逐渐成为研究的新热点。在此次改革最大的亮点科研经费预算方面,胡明[19]指出在预算编制与审批中存在未区分科研项目差异编制,预算科目设置僵化,预算清单认知错误等问题;在预算执行和验收阶段,存在预算调剂权划分模糊,缺乏主题责任担当等问题。新政策在劳务费分配和支出范围方面,高亚春[20]对项目劳务费发放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健全科研项目劳务费支出的规章制度,提高劳务费发放标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完善相关管理办法等举措。蒋悟真等[21]提出科研经费管理由管理思维向法治思维转变,从政策性文件主导向专门性立法主导转变的思路。政策的落地存在困难,未来的研究需要在进一步明确政策边界的基础上探寻各方责任,政府努力做好自己的权力交接和监督工作,责任单位则需要加强责任意识履行好自身权利,共同为用好科研经费努力。
科研经费管理流程研究主要是对科研经费管理进行模式再造和程序优化,构建起以人为本的科研经费管理治理模式。高频主题词“科研管理”“财务管理”都涉及该研究。目前科研经费存在科研、财务、资产、审计等多部门多头管理的情况。刘婉[22]提出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预算编制不科学、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脱节、经费使用监管不力、人力资本补偿机制缺失、绩效考核体系存在缺陷等五个问题困境。面对此情形,学者对经费的管理流程进行研究,并提出合理化建议。郭娟[23]以科研经费“全生命周期管理”为主线对科研经费的入款、报销、审计及信息公开等流程进行整理,对科研经费管理流程进行优化,实现科研经费管理信息系统的交互和整合,推动科研经费管理的进一步优化。李宝智[24]提出转变过去的管理思维为治理思维,在梳理政府、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的基础上,厘清利益相关者关系,再综合运用信息公开和科研信用体系等方法,探索构建科研经费管理的治理模式。在科研经费管理流程中,信息化科研信息平台的搭建是研究的趋势,它可以把多方经费管理者统合在一个系统中,成为联系各环节的重要桥梁,是未来优化管理的趋势。王丽[25]把科研系统分为预算管理模块、支出管理模块、决算管理模块三个部分。李文君等[26]运用B/S架构和MVC模式,利用C#、HTMl5、Java Script语言开发了科研经费报销管理系统。还有学者利用大数据环境技术,从构建科研云平台、打通各系统间的边界、加强数据交换互通、提高智能分析能力等方面进行研究[27]。
通过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的深度分析,结合对关键论文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研究时间。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99—2010年波动起伏阶段、2011—2015年快速增长阶段、2016—2018年进入成熟稳定阶段。在三个阶段中,第一阶段学者主要以厘清科研经费管理范围以及确定基本管理办法为主。第二阶段随着国家对科研工作的重视以及科研经费管理过于僵化问题的突显,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呼吁针对科研经费管理的改革,研究方面也集中在科研经费管理的整体思路以及优化做法上,直至2014年《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 号)》政策出台,赋予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的科研经费管理总体思路基本确定,相关具体做法逐步落实。第三个阶段进入相对稳定期,经费的基本改革思路随着2014年的政策出台已基本明确,但政策落实难以及落实后存在的问题又成了该研究阶段的重点关注内容。纵观科研经费投入相关“放管服”大背景的变化以及2014年以来各级经费管理政策文件的出台,可以发现科研经费管理的研究热度与时代背景、政策文件呈明显的正向相关。
2.研究力量。发文量首居的阿儒涵、李晓轩与同彭杰、代涛一起形成了自己的研究团队,发文量居二的毛世平、林青宁有较明显的合作关系,部分高产作者形成了团队。但从全部作者的关联度上看,多数处于独立研究状态。整体呈现部分集中、整体分散的特点。从研究机构来看,研究机构内部已形成研究团队,但他们之间合作较少,有待加强。
3.研究热点。科研经费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科研绩效评价、间接经费、科研经费项目管理改革、科研经费管理流程优化研究方面。同时科研经费监督、科研经费评估等也不同程度受到学界的关注。
1.拓展研究内容。研究数量增多,多数研究仍集中在“科研经费管理”为导向的研究,且缺乏体系性研究。未来有必要拓展研究范畴,从探索经费支持方式,由“供给式”向“需求式”、创新申报机制、建立成果预评估与后评价等研究;科研经费制度的法制化、预算控制系统等多元研究,共同构建科研经费管理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知识体系。
2.构建研究网络。现有研究者虽多,但合作较少,影响相关研究的发展和学术传播。因此,有必要构建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等多元主题参与的学术研究网络,鼓励学者之间的学习交流,增进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进一步提升科研经费管理研究的整体水平和层次。
3.创新研究方法。大数学者研究采用传统的定性讨论,有采用数据的也多以教育部公布的政府资料为主。今后,除运用国家层面的数据、省级数据、高校数据等均可列入研究范围。同时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如网络数据、文献研究、问卷调研等多种手段进行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