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校园欺凌问题个案研究
——基于L 小学个案追踪的叙事研究

2021-06-11 00:25:42李汉学颜利华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校园同学学校

李汉学,颜利华

(1.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2.麻阳苗族自治县吕家坪镇初级中学,湖南 麻阳 419400)

一、问题提出

校园欺凌行为严重侵害了学生权益,甚至直接威胁学生的生命安全,给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带来较大危害。2017 年12 月,教育部召开“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发布会指出,中小学生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1]。随着教育部门和司法部门的关注,校园欺凌事件逐渐得到我国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农村学校校园欺凌问题因农村地区特殊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和地理因素而更具复杂性和特殊性,详细考察和把握农村学校校园欺凌问题有助于我们对校园欺凌问题形成全面且深刻的认识,有助于校园欺凌的有效防治。国内相关研究对校园欺凌的概念、内涵、表现方式、影响因素及矫正策略等层面都进行了广泛探讨,取得了一定共识,也推动国家出台了诸如《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等相关政策制度,对于校园欺凌的防治起到了一定效果。但是,纵观国内多数研究多是对校园欺凌问题进行大数据的调查统计[2],分析校园欺凌的普遍特点。通过对若干校园欺凌事件的统一分析,给校园欺凌下定义,并分析其特征、类型、危害、原因和解决策略[3]。也有的学者尝试从不同视角对校园欺凌问题进行解析[4-6]。相较而言,缺乏以校园欺凌的个例为切入点,专注于某一个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独特的形成原因并提出针对性解决办法。其中,对于农村学校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尤为缺乏。基于此,本研究以地处农村的L 小学为例,筛选了三个典型的校园欺凌案例,从小处入手,深入研究农村学校校园欺凌的个案,并不断向外推演出农村学校校园欺凌的普遍特点,希望为农村学校校园欺凌的研究与防治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L 小学是一所农村小学,包括学前班、1—6 年级,每个年级两个班,共14 个班,全校有714 名学生,34 名教职工。L 小学位于L 镇上街村,学校周边有一些容易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的游戏厅、网吧等。L 小学的学生主要来自L 镇及下一级的村落,有些学生的家离学校比较远,需要搭乘县内班车往返学校。由于乡镇经济较为落后,学生的父母大多都外出打工,尤其是家住农村的学生家长,因此学校的留守儿童较多(见表1)。

表1 L 小学留守儿童人数

儿童留守农村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所伴生的一种社会现象,并带来一定程度的问题与风险[7]。通过上表可知,L 小学的留守儿童人数较多,这些孩子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父母的关爱与照顾,情感上存在一定的缺失,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况且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照顾更多倾向于生活,在学习习惯和人格教育上会有所欠缺,所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比非留守儿童的更为缺乏。

基于对L 小学的深入考察并结合与学校教师的交流,我们发现L 小学的学习氛围并不浓厚,学生普遍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多数家长对学生的学习缺乏足够重视,各方都是得过且过的态度,L 小学校园欺凌问题时常发生。

(二)研究方法的运用

教育叙事研究关注作为个体的人的经历故事及其背后隐藏的之于该个体的意义,强调专注微观分析。农村学校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发展有其复杂性与变化性,运用叙事研究法可以厘清影响农村学校校园欺凌行为发生发展的重要他者与关键事件,在故事情境叙述中更清晰地了解农村学校校园欺凌问题发生发展的过程。本研究运用在L小学顶岗支教的机会,通过“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详细收集和了解L 小学留守儿童基本情况,采用教育叙事的研究方法,对L 小学留守儿童面临的校园欺凌问题进行深入观察分析。

三、L 小学校园欺凌问题发生发展的缩影

(一)案例一:金钱的诱惑

1.人物简介

笔者通过对小N 及其周围老师同学的访谈了解到她的基本情况,现将她的基本资料整理描述如下:

个人情况:小N,女,现就读于L 小学二(2)班。

家庭情况:小N 家住塘坊村三组,离学校距离较远,每天乘车上下学。由于父母文化水平较低,没有上过高中,现在外出打工。小N 由奶奶单独照顾,属于留守儿童。奶奶的文化水平很低,平时不会对其进行学习辅导。

学习情况:小N 的学习成绩在班级属于中等偏上,语文成绩很好,考试一般都会在90 分以上;数学相对语文稍差一些,一般也能考80 分以上。她上课较为积极,时常举手回答问题,平时的作业也会按时完成,担任班级学习小组的小组长。

性格外貌:小女孩长得清秀干净,也爱卫生,不似班上一些男生脏兮兮的,性格活泼外向、有胆量,但也有一些盛气凌人。

社交情况:小N 由于性格活泼,课间经常和同学一起玩,交友十分广泛。

2.案例描述

起因:一年级下学期的某一天,小N 和班上同学在乒乓球场玩耍。在打闹的过程中,她被4 名男同学撞倒,跌倒在地上撞到了头,小N 当时就哭了起来,4 名男生看到后立刻过来查看并道歉。同学们相继安慰了小N,由于小N 头部没有受伤,她也止住了哭声。4 名男生觉得这件事情就这样结束了,并未放在心上。

发展:几天过后,小N 找到4 名男生,以自己的头痛为理由向他们勒索钱财,并威胁男生们如果敢不给或告诉别人,她就告诉老师说男生欺负她,致使自己的头撞了个大包。小N 要求男生每天每人给自己一块钱,不然就告诉老师。四名男生害怕老师的责罚,只能每天给小N 一块钱。

结果:就这样,四名男生每天给小N 一元钱,一直持续到了二年级的上学期。某天中午,四名同学之一的甲同学的奶奶找到二(2)班的班主任,向班主任检举小N 向自己孙子勒索的事情。班主任就这个情况向小N 和四名男生的问话,一开始小N 哭泣着否认,但由于四名男生口径一致地阐明了小N 的勒索行为,最终,小N 承认自己向男生勒索。

处理结果:班主任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原本打算找小N 的家长退回勒索的钱财并批评教育小N。但在和小N 的沟通过程中,小N 性格倔强,一直哭泣并且不愿按照老师的要求告诉家长,她请求老师不要告诉家长,并且答应老师以后不会勒索别人。班主任怕自己强硬的逼迫会让小N 做出极端行为,而且甲同学家长态度温和,并没有干预老师的处理,所以最后班主任只是口头批评教育了小N。

后续发展:经过班主任的批评教育,小N 没有向四名男生勒索,老师也没有发现小N 有欺凌其他同学的行为。一段时间过后,女生乙向班主任举报,自己找组长小N 背书、检查作业时,小N 要5角钱或者零食才允许背诵。班主任觉得不能放纵小N 继续欺凌学生,所以联系了小N 的奶奶来学校解决这件事情。小N 奶奶很维护自己的孙女,觉得这些事情只是小孩子间的小矛盾,自己的孙女不会再问别人要钱,希望这件事简单处理。最终,班主任撤销了小N 的组长职务,开展班会教育学生不能欺凌其他同学,也鼓励同学们被欺负时要及时向老师反映。

3.案例分析

案例中的欺凌者小N 虽然成绩较为优秀,但由于家庭的原因,她的零花钱很少。长期看着其他同学用零花钱买各种零食吃,开始勒索其他学生的钱财,并且利用自己的小组长职务向组员提出各种有利于自己的要求。二年级学生,对事物对错的判断有限,很多时候是基于自身的需要而言。小N 长期内心羡慕其他同学有零用钱,在自身生存环境的各种因素影响之下,长期的渴望一旦找到机会就会爆发出来,形成欺凌行为。分析小N 的欺凌行为,要从她自身的性格与品德出发,还有她的家庭教育,尤其是奶奶对她的管理方式,还有班级老师和学生对待校园欺凌的态度与意识。

(二)案例二:无力反抗的小H

1.人物简介

由于小H 自身的特殊情况,他的资料主要来自对老师和周围同学的访谈,以及笔者的观察。现将小H 的基本情况整理如下:

个人情况:小H,男,现就读于L 小学一(1)班,出生时就伴随智力缺陷,是聋哑儿童。

家庭情况:小H 家住L 镇下街,每天都由奶奶接送。由于小H 父亲的原因,他父母离异,而且出生就伴随智力和身体的缺陷,小H 父母离异。目前,小H 由奶奶照顾。

学习情况:小H 因为智力缺陷和聋哑,所以成绩不计入班级总成绩。小H 平时上课处于呆滞状态,老师也不提出学习上的要求。小H 的奶奶只希望他可以掌握一些基本生活能力,可以独立生活。

社交情况:小H 是聋哑人,无法与同学们沟通,所以总是单独一个人,没有朋友。

2.案例描述

课堂情况:得知小H 的情况后,笔者决定观察小H 在课堂上的表现,来更加清楚地了解小H 的情况。课堂上,小H 坐在中间的第一排,紧靠讲台,他上课非常安静,不会打扰其他同学,也不会干扰上课纪律,一般都是默默地坐着,双手有时会玩文具或桌上的小东西。老师不会要求他认真听课或回答问题,只要小H 沉默,就可以完全不干预他。

课后情况:从一(1)班老师访谈中得知,下课后,小H 一般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不会和同学们玩。从他数学老师处得知,他有时会坐在座位上观看其他同学玩游戏。在奶奶教育下,小H 可以自己上厕所,这一点从来没有麻烦老师。

同学们对小H 的欺凌不是一起、两起行为,而是长期较为普遍的行为,小H 长期处于同学的欺凌下。表2 是小H 被欺凌的主要类型。

表2 小H 被欺凌的主要形式

从上表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小H 的欺凌主要是言语欺凌、肢体欺凌和间接欺凌。言语欺凌是最容易实施的,也是最为普遍的一种类型。因为小H是聋哑儿童,完全处于欺凌之下,没有一点反抗能力。从对小H 所在班级的其他同学访谈中可知,多数同学都叫过小H 为傻子、聋子、哑巴,有些同学就以“傻子”代替小H 的名字,从言语上对小H 进行欺凌。在笔者对他数学老师的访谈中,数学老师描述了一件事:上星期第三节课,刚刚做完课间操,我回到教室准备上课,就看到小H 坐在地上抽泣,他的文具散落在地上,书包里的书也散落在座位四周,书包则被放在桌子上,周围围着许多同学,我进门时还听见有人说傻子又坐在地上了。从数学老师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小H 的态度不友善,随意毁坏他的物品,而多数围观的同学则是看热闹、嘲笑的态度。小H 被欺负了不会主动向别人求助,只有被家长或老师当场发现才会加以干预,所以,小H 在班级的生存环境非常恶劣,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发展。

3.案例分析

小H 虽然是聋哑儿童,听不见大家对他的嘲笑,但是他能感受到同班同学恶劣的态度,甚至是大家肢体上的直接欺凌。长期以往,小H 可能躲在自己的世界里,完全封闭自己。小H 的案例是典型的校园欺凌,但又是特殊的,因为小H 的与众不同,他只能接受所有的欺凌,却无法像正常小学生一样反抗。就笔者的态度,或许小H 更适合特殊教育学校。但是小H 的家长希望小H 可以和同龄儿童一样的成长,学会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慢慢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从小H 被欺凌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周围同学不成熟的心理和不健康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小时候就接触欺凌,甚至学会欺凌弱小的人;学校及老师对小学校园欺凌的忽视、家长缺乏正确科学的教育方式都是导致校园欺凌发生的原因。

(三)案例三:欺凌弱小的兄弟俩

1.人物简介

本案例的主要人物是小Y 和小Z,他们俩是表兄弟关系。笔者在L 小学实习期间,就几次听说两人的情况,他们都属于让老师“头疼”的学生,经常发生一些破坏班级、学校规范制度的事情。在笔者确定了本研究题目之后,就对其具体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希望通过他们的案例更深一步认识小学校园欺凌。

小Y,男,现就读于L 小学四(2)班。家距学校较远,每天都需乘车上下学。父母在家附近做建筑工,基本没有时间照顾儿子。学生成绩中等偏下,上课纪律一般,作业经常完成不了。

小Z,男,现就读于L 小学五(1)班。家住太平溪村,距学校距离较远,每天都需乘车上下学。父母外出打工,现在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学习成绩不理想,比较顽劣,担任班级体育委员。

2.案例描述

有些时候事情的起因非常简单,但在小Y 的眼里却是别人对自己的歧视、欺负,他要找自己哥哥帮自己找回面子,所以在放学后围殴了学生丙。

我:你觉得自己被欺凌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学生丙:早上,小Y 问我借作业本给他抄,我没有答应。他当时还骂我,态度很不好。

我:就这件事吗?

学生丙:中午的时候,他在扫操场,我和同学在操场上玩,不小心我撞了他一下,一点也不重。他说我把扫好的垃圾都弄乱了,要我帮他重新扫,我根本就没弄到垃圾,当然不扫了。后来回家的时候,他就带他哥哥,还有几个人来打我。

从学生丙的访谈中知道了事情的起因,两个同学间的两次小摩擦,没有明显的对错判定,但这对于小Y 来说就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足够成为他围殴学生丙的理由。这也让我们警惕,有时候教师忽略的小事情对于小学生而言或许是非常重大的事情。再来看看班主任的看法:

我:你觉得这起欺凌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L 老师:小Y 平时比较顽皮,遇到一点事情就喜欢欺负别人,之前也打过我班上另一位学生。我问他,他说是学生丙把自己扫的垃圾弄乱了,自己气不过就去威胁他。他就是有一点理由就打其他同学。

我:您班上经常发生欺凌行为吗?你一般会如何处理?

L 老师:欺凌是有的,但也不经常发生。主要是事情比较小,我一般就是批评教育欺凌者,让他们认识自己的错误,还要跟被欺凌者道歉。

可以看出老师对欺凌问题不是很重视,对犯错学生的认识主要来自平时对他们的印象。主要是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对多,老师无法精准地了解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件事情。老师对一般欺凌事件的处理方式也不够严谨,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一般就是罚站和反省。

3.案例分析

小Y 和小Z 俩兄弟经常欺凌其他同学,欺凌的原因大多是由一点小摩擦引起的,由于一时的冲动或满足自身的快乐就去欺负同学,小Z 更因为可笑的“兄弟情义”就没理由的帮助小Y。小Y和小Z 俩把欺凌当作日常的事情,只因为他们缺乏校园欺凌意识,没有把自己的行为当作校园欺凌,只是为了一时的冲动或满足自身快乐。在他们欺凌过后,老师和家长没有及时有效的进行教育,致使他们长期处于校园欺凌的循环之中。

四、发现与分析

笔者主要通过访谈和观察,对三起小学校园欺凌的案例进行分析,调查了个案的欺凌者、受欺凌者、旁观者、老师,多角度的对小学校园欺凌现象深入了解,现从个人层面、家庭层面、学校层面、社会层面来分析小学校园欺凌的原因。

(一)影响校园欺凌行为发生发展的个体因素

影响校园欺凌行为发生发展的个体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性格缺陷。在小学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中,有些学生的性格懦弱、孤僻、不合群,他们容易被其他学生欺负,而且被欺负过后多数选择沉默不言。例如案例一中的四名男生更加剧了自身被欺凌的概率。有些同学的性格冲动、嚣张跋扈、睚眦必报,一点小矛盾也可以成为他们欺负别人的理由,成为了校园欺凌的制造者。二是身心发展特点。小学生的年龄集中在6—12 岁,这个阶段的孩子身体发育快速,精力旺盛,对外在事物充满了好奇,有足够的力量和精力对外界宣泄。而且他们的心理还不够成熟,无法选择处理事物的最好方式;缺乏良好的道德约束,喜欢以自我为中心,遇到事情仅凭一时的冲动行事,缺乏冷静的判断,小学生的这些身心特点容易使其成为欺凌或被欺凌者。三是认知水平有限。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小学校园欺凌的定义也有所不足。“欺凌者”在实施校园欺凌时,多数把自己的行为当作“开玩笑”“玩耍”“闹着玩”,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实施校园欺凌,会对被欺凌者造成伤害,只图自己一时之快。“被欺凌者”也没有清楚的认识校园欺凌,在被欺凌过后,没有认识到小学校园欺凌产生的危害,无法做出有用的措施来反抗校园欺凌,这也助长了“欺凌者”的嚣张态度。

(二)影响校园欺凌行为发生发展的家庭因素

影响校园欺凌行为发生发展的家庭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家庭结构失衡。有的孩子生活在单亲或离异家庭,无法同时得到父母的亲情,情感得不到满足,容易导致性格敏感、偏执,成为校园欺凌的受害者。小H 平时听话懂事,成绩优秀,但是一旦提及妈妈就变得容易生气,对周围的同学态度很差,这和她父母离异,从小缺少母亲的关怀有很大联系。二是家庭教育失当。家庭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成长有重要影响。L 小学处在农村,学校多留守儿童,儿童隔代教养问题突出,祖孙隔代间代沟大,爷爷奶奶辈老人在教养孙子孙女时难以完全满足孩子全面发展的需要,容易滋生儿童自我中心、认知发展不健全等问题,从而带来校园欺凌问题。

(三)影响校园欺凌行为发生发展的学校因素

影响校园欺凌行为发生发展的学校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轻德育重智育。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许多学校重视知识教育,忽视了素质教育。在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片面追求“高分”,把成绩作为衡量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缺少趣味性的课外活动,致使学生长期处于考试的压力之下,抑制了小学生天性的发展。应试教育下,德育得不到重视,小学生的品德参差不齐,一些品德恶劣的学生就会为了自我的利益去欺凌其他学生。同时沉重的学习负担抹杀了学生的个性,让他们变的压抑、厌学,性格的非良性变化加剧了校园欺凌的发生。二是教师处置不当。小学校园欺凌发生的原因不仅是学生的问题,还有老师的责任。农村小学师资力量不足,甚至还有许多临时的代课老师,一所学校的老师专业素养并不过硬,在处理教学与班级事务时,就有可能使用不恰当的方法加剧了事件的负面影响。三是缺乏系统的规章制度。L 小学是一所乡村小学,教学质量不高,相关的教育教学制度也不完善。面对小学校园欺凌,L 小学没有具体可执行的处理办法,每个老师的态度与方式也不一样,这样导致小学生对校园欺凌的态度不够重视,对校园欺凌的危害及预防办法也不够了解,所以校园欺凌现象一直存在。

(四)影响校园欺凌行为发生发展的社会因素

影响校园欺凌行为发生发展的社会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中庸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中“以和为贵”“中庸”的思想影响了人们的行为方式,隐忍、顺从、圆滑成了人们日常的行为方式。在现代生活中,催生“可有可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观点,人的个性被抑制,社会责任感较低。小学生从小受家长及周围人的影响,在与同学相处时顺从、隐忍,不敢表明自己的观点,受到欺负也隐忍不报;旁观者秉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原则,对不属于自己的事情冷眼旁观;被欺凌者和旁观者的不作为,滋长了欺凌者的嚣张气焰,加剧校园欺凌的发生。在小学校园,道德教育被忽视,导致小孩子缺乏道德观念,以自我为中心,经常发生欺凌别人的行为。二是不良的社会风气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校和社会的界限不再那么分明。学校已经不是孩子们的象牙塔,社会不良分子可以进入校园,给学校管理带来巨大的挑战。学校附近的环境不再纯粹,有许多不利于孩子成长的营业场所,如网吧、游戏厅等,许多学生沉迷于游戏而荒废了学业,为了获取去游戏的金钱,学生就会敲诈其他弱小同学,导致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五、结论与建议

校园欺凌问题不仅是L 小学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且也是当前全社会共同面临的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面对一个社会问题,并非是某一个人的力量、某一个团体就能够解决的,而是需要团结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去攻克。本研究基于L 小学的个案追踪,从学生、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提出建议,统筹社会力量共同努力防治校园欺凌。

一是学生层面。首先要加强学生的道德与法制教育。第一,利用学校的德育课程,让学生明白打架斗殴、敲诈勒索、欺凌他人的行为是触犯学校的校纪校规,严重的还会成为违法行为。第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明白一些事情的对错,提高自身道德素养。第三,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小学生在面对与同学的矛盾和利益的诱惑时,要学会换位思考,理性处理,避免冲动发生校园欺凌。其次,增强被欺凌学生的抗逆力。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转变自身对受欺凌的态度,明白欺凌行为是对自我的一种伤害,忍气吞声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加深伤害的程度,只有及时向家长、老师反映,正确处理欺凌事件,才是对自己的保护;同时积极改变自身的内向性格,努力融入班集体,参与学校、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加强和同学间的关系,培养良好广泛的兴趣爱好,解放自我的个性。

二是家庭层面。首先应加强家庭教育。第一,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间融洽的关系让家庭变的温馨,有利于小学生良好性格的养成。第二,提升家长的文化素养,家长和孩子年龄的差异,导致两代人存在文化差异,家长要紧跟时代的潮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这样才能科学有效的教育孩子成长。第三,转变传统落后的教育方式,“棍棒底下出孝子”是我国民间常说的教育方式,把家长放在很高的地位,以家长的权威来管理孩子。现代社会,要构建平等民主的现代亲子关系。家长要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找寻科学恰当的教育方式,尊重孩子,倾听孩子的意见。其次应加强亲子沟通。父母要多加关注孩子的行为和心态,了解他们近期的情况,以便遇到问题可以及时开导帮助。父母可以和孩子分享自己发生的事情,把孩子放在和自己平等的地位,拉近两者间的关系,引导孩子也和父母分享自己的事情。

三是学校层面。首先应加强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第一,学校要定期开展教师技能培训,让在职老师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方式,在工作中提升自己。第二,学校内部要积极开展研讨活动,针对自身学校的特点讨论适合的策略,团结全校力量致力学校问题。其次应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第一,学校定期组织开展有益身心的活动,鼓励学生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把学到的知识带到实际的生活中去。第二,改进教育评价机制,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制定相适应的学习计划,打破考试分数的壁垒。第三,营造良好校园文化,利用学校的宣传栏等工具,定期开展主题班会,打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四是社会层面。首先应进一步完善预防校园欺凌的法律规章。我国目前的法律《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中都提及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措施,但还没有关于校园欺凌问题明确法律。校园欺凌问题频发,产生严重的危害,国家应该主动出手治理,完善校园欺凌方面的法律法规。校园欺凌是全社会的问题,国家从宏观角度立法整治,为治理校园欺凌提供法律依据,同时极大地威慑欺凌者,让他们放弃欺凌行为。其次应在全社会形成反欺凌共识。校园欺凌不仅是教育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要解决校园欺凌问题,就要全社会联合起来,形成全社会反欺凌共识。第一,国家加强相关立法,从城市到乡村,通过媒体宣传校园欺凌的危害,号召大家一起反抗校园欺凌。第二,从社会到学校,形成统一的反校园欺凌思想,在生活中可以下意识的反对校园欺凌。第三,从家长到学生,成人首先要具有反对校园欺凌的思想与行动,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行为,让孩子明白面对校园欺凌要大声说不。

猜你喜欢
校园同学学校
帮助同学
奇怪的新同学
大灰狼(2018年9期)2018-10-25 20:56:42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校园的早晨
琴童(2017年3期)2017-04-05 14:49:04
春满校园
学校推介
留学生(2016年6期)2016-07-25 17:55:29
开心校园
奇妙学校
爆笑校园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