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辈理论在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2021-06-10 01:07陈平胡玉婷
决策探索 2021年10期
关键词:心理教育民办高校

陈平 胡玉婷

【摘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将针对性强、直接干预度高的朋辈理论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对现有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有力补充。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从开展朋辈心理教育的现实意义出发,探讨大学生朋辈心理教育在民办高校的实践途径,为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朋辈理论;民办高校;心理教育

当代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应当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优良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伴随着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关系的变化,大学生心理问题随之而来,极端事件偶有发生,极大地影响了生活和学习质量。朋辈教育中主客体均为大学生,有类似的学习和成长经历,群体间相互影响接受度高、渗透性强,利用朋辈之间的影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是传统心理教育模式的有效补充。

一、朋辈理论的心理起源

朋辈教育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产生于公共健康领域,70年代初期,心理辅导专家Hamburg和Varenhorst等人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起了朋辈辅导运动,在美国大规模推广朋辈教育,助人者通过培训可以为有需求的朋辈提供支持和帮助,从而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马歇尔夫(Mamarchev,1981)对朋辈心理咨询定义为: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或者监督向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

二、朋辈心理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缓解民办高校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不足的现状

当前民办高校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紧缺,虽然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也配备专职教师,但大部分学院心理工作由辅导员兼任,咨询时间地点固定,关注和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无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而朋辈心理教育覆盖面广,深入大学生群体,灵活性强,不受时间、地点等因素影响,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受助者的心理困惑。

(二)符合民办高校大学生群体的客观需求

民办高校在学校声望、硬件设施、师资配比、校园文化方面相较于公办高校较弱,大学生容易产生落差感。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停留在书本知识,很少与实际生活相对照,同时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对心理咨询持有抵触情绪,无法正确面对自身出现的心理问题,从而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

笔者通过网上调查问卷发现,有95.3%的学生在面对困难或有沟通需求的时候,第一选择的倾诉对象是同学、学长学姐或是朋友,而不是家长或者老师。朋辈心理教育可以将互助员和受助者的差异感减到最低,互助员是其群体中最重要的信息提供者,可以引起共鸣,更好地打开受助者的心理防线,消除其对心理咨询的偏见,从而起到良性互动作用。

(三)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朋辈心理教育具有可持续的特性,互助员自助是一种发展型的心理支持模式,受助者在接受过互助员的帮助、鼓励和支持后,极易观察和模仿榜样的示范行为,从教育的客体转换成教育的主体,达到“受助—自助—助人”的良性发展,互助员在鼓励和支持他人的同时,可以多角度思考并看待自身心理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

三、民办高校朋辈心理教育的实现路径

(一)加强对朋辈心理教育的推行力度

大学生群体处在心理快速发展的时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有着相似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朋辈之间进行交往互动对受助者有着潜移默化的心理影响。部分公办院校在2013年就先后设立了朋辈心理咨询中心,以“同龄人互助”的理念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免费保密的心理咨询服务。

反观民办高校,对于朋辈教育的发展不够了解,对朋辈教育还处于观望状态,应通过调研、参观学习已成熟的模式,结合本校实际,大力弘扬爱国守信、团结互助、勤奋务实的校园文化和远亲不如近邻的寝室文化,营造朋辈互助的校园氛围,打造朋辈心理教育的精神载体和物质载体,确保朋辈心理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细化朋辈心理教育队伍

优秀的互助员是开展朋辈心理教育的前提,对教育效果有着直观性的影响。心理委员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坚力量,负责在班级内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对有心理问题的同学实施援助,同时自身积极向上,起到示范性作用。由学校心理健康中心、院心理健康部门、辅导员和心理委员组成的四级工作网络,可以为朋辈心理教育提供基础保障。

通过建立朋辈学校,或依托社团进行朋辈心理教育工作者的选拔和培养,是朋辈心理教育开展的重要途径。如可以在学校成立“向阳而生”心理工作室,设有专门的工作场地并每年下拨经费,在开设心理咨询的同时,招募朋辈心理互助员,为学生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朋辈互助服务和心理团体辅导。

要想通过朋辈之间的心理互助达到心理自助,就需要对互助员进行严格的选拔、培训和督导。对于朋辈心理互助员,标准应特殊化,本着自愿的原则,结合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测验(SCL-90)、大学生行为问题量表和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进行严格面试。

(三)优化朋辈互助员的培养和评价体系

互助员的心理素养对朋辈心理教育的开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持续的培养和督导是对朋辈心理教育成果的保障。从大学生朋辈心理教育的培训目标来看,一是通过心理学理论的学习,明确朋辈心理的目的,二是掌握基本的心理知识,为受助者排忧解难,三是推动其自我心理维度的进步与成长。从大学生朋辈心理教育的培训内容来看,主要包括大学生心理基本理论与知识、谈话技巧、干预技术。朋辈心理互助员为非心理专业人员,更应侧重技巧的掌握,要对心理问题分类与症状识别、倾听技巧、谈话技巧和如何产生共情进行培训,并要求朋辈心理互助员积极参与校内一系列的心理健康培训,不断提升自身的心理素养。

作为朋辈心理互助员的负责人,心理健康中心的老师同样也需要定期接受培训,及时给互助员补给新的心理学知识,解决他们在工作中产生的困境,帮助互助员更好地获得自我效能感。

朋辈心理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朋辈互助员的选拔、培训到管理和督导,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督体系和结果评价体系,制定考核机制,建立健全工作制度,规范朋辈互助员的行为并定期进行考核。每学年评选出优秀互助员进行表彰和奖励,提高工作热情,形成榜样力量,从而激励更多的受助者转变角色,积极主动投身到朋辈心理教育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石芳华.美国学校朋辈心理咨询评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7.

[2]蔡圳阳.基于朋辈心理辅导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探索[J].高校思政,2019.

[3]张明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朋辈辅导的模块化管理探究[J].教育现代化,2020.

[4]周强.基于朋辈教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5]杨柯.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朋辈心理辅导的运用[J].教育观察,2020.

【本文系2019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课题“朋辈教育下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机制研究与实践”(2019SJB26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无锡太湖学院)

猜你喜欢
心理教育民办高校
浅谈小学教育
浅谈中职电工电子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浅析赞赏教育在中学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教育的几点思考
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
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教育方式探析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民办高校生存风险管理探析——从民办高校资金链断裂出现的生存危机说起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