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幼珠
摘要:阅读与作文的能力不仅是卷面分数的保障,也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阅读与写作结合的重要性在初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应重视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一方面促进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写作将阅读学到的知识完美地运用起来,因此,本文对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以下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1)05-0076
初中生的可塑性很强,语文教师应充分开发学生的模仿天赋,通过片段仿写将课文阅读与学生写作进行融合,实现知识迁移;通过合理的想象,对课文故事进行补充或者改写,从而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叙事能力;通过对课文思想感情的把握与模仿,锻炼学生在作文中融入思想感情的能力,拔高学生作文的境界,令其作文感情饱满,避免平铺直叙的空洞感。
一、读写结合之仿写
教师可以选取优秀片段,要求学生择一类似的事物、模仿范文进行写作,让学生在模仿中实现知识迁移,从而促进学生对范文句式、结构、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例如,《社戏》是一篇十分经典的鲁迅作品,作者用字精当,对活动场景与小伙伴们的心理描写贴切自然。教师可以从中选取几处让学生进行仿写。
第一步:教师可以举一些名人成功仿写的例子激发学生的热情,也为其进行仿写提供模板,避免其看着范例一头雾水,不知从何下手。比如,历史上著名的仿写例子,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也是有蓝本的,他是通过对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这一句进行仿写,获得了这个优秀诗句,这个仿写十分成功,甚至超越原文,流传更广。教师可以通过这个故事对学生进行鼓励,但是也不要给学生太大压力,王勃只有一个,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文章进行仿写,哪怕达不到先生的水平,能得一两分真传也是很了不起的进步。
第二步,教师可以选择比较适合课堂模仿的片段,作为模仿的范例,对其手法和遣词进行讲解。比如,文中“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这一段人物动作描写十分典型,作者通过“点”“磕”“退”“上”“架”等寥寥几个动词,就令小伙伴们开船的情景跃然纸上,时过几十年,我们仍然可以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他们去看社戏时那种急切、愉悦的心情。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作者这段文字,对教师书写板书的动作过程进行描写。
第三步,教师可以选择几篇仿写作品对其进行点评,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作者这种动作描写手法。
二、读写结合之扩写
能够发现原文故事的留白之处,是对原文进行扩写的前提,发现留白的地方越多,学生就越有内容可写。因此,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原文故事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尽量多地获取故事信息,从而找到故事留白部分,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再创作空间,并在学生的再创作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以及破题能力。
例如:《枣核》这篇文章通过老人在异国他乡试种枣树的故事,引出对门前的两棵树乃至整个故乡的回忆,接着通过这个故事和在庭院中打造小北海的故事,表达了远在异国的老人对祖国、对故乡的绵绵眷恋之情。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老人种下的枣核发芽了吗?”让学生补充接下来发生的故事。无论枣核是否发芽,学生都有的可写。如果枣核没有发芽,老人有没有再拖朋友从家乡带枣核过来,有没有找找其中的原因,这些都可以展开来写。如果发芽了,老人又是如何照料它们,围绕着枣树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如此,学生有很大发挥空间。这样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对故事进行挖掘,不断发现可以延伸的地方,促使学生不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而帮助学生学会通过联想进行破题的能力。
三、读写结合之升华
如果说山石是天地的骨骼,赋予天地雄浑巍峨的壮丽,那么思想就是文章的骨骼,有了思想感情的支撑,文章才有精气神,免于空洞。阅读理解的最后一步,是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感情的升华过程。例如,《白杨礼赞》这篇课文,作者通过细腻的文字描绘出四幅高原风貌图,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植株形态描摹得十分生动,接着笔锋一转,通过特定环境中特定白杨树的生长,联想到抗战背景下军民的艰苦斗争,完成了思想感情的升华,对整个文章的格调进行拔高。教师可以以这篇《白杨礼赞》为蓝本,引导学生将景物与人文相联系,对质朴、坚强和力求上游的精神进行探讨,使学生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完成思想感情的升华。
首先,是对这几幅画所描绘的景色进行分析,体会其中的象征手法,并总结白杨树及其生活环境的特征。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层层分析,逐步激发学生与作者共鸣,进而为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张本。
其次,就是对作者在《白杨礼赞》这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与把握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再次回到多媒体课件上,再次观看高原白杨树的照片,进一步体会对高原的空寂,白杨树的鲜活,进而展开想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文中这棵白杨树与学生常见的白杨树的生长环境有哪些区别,进而总结这棵白杨树生长在高原上都需要适应哪些艰苦条件。这个时候,作者所描绘的这棵白杨树的品格已经呼之欲出,只需要教师稍加点拨就可以完成对白杨树的人格化。
经过以上两个步骤的铺垫,学生已经对文中白杨树艰苦的生长环境和不凡的品格有了深刻的认识。接下来,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思想感情的升华,将北方军民抗战与白杨树生长进行类比,从而促使学生理解这棵白杨树与北方农民在艰苦抗战中表现出来的质朴、坚强和力争上游的精神有什么共通之处。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要求学生围绕课文中所表达思想感情进行写作,学生就会有感情要抒发,有景物可依托,从而完成一篇托物言志作文。
结语:在个体社会化进程中,模仿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说,模仿是人类的生活与学习的开端。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作者表达方式、故事留白、思想感情为基础,进行发散思维,随着自己的心意進行创作,写一些随笔、随想,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凌霞.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教学思考———"以读悟写"[J].明日,2019(12):0094-0094.
[2]宋书趁.初中语文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6,000(007):28-28.
[3]林小霞.探讨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机结合[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012(029):88-89.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海市浮宫中学 36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