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蓉 柴嘉 张小艳
(延安市中医医院儿科,陕西 延安 716000)
对于初产妇而言,由于其面临角色转变、分娩疼痛感等影响,其产后生理、心理均会出现一系列问题,从而导致新生儿护理中出现差错[1]。作为一种全新的母婴护理方式,母婴床旁护理可促使产妇快速适应角色转变,且可充分发挥人性化护理服务的优势[2]。本文分析针对初产妇应用母婴床旁护理的护理满意度及新生儿护理能力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我院初产妇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控制组,各40例。试验组年龄20~35岁,平均年龄(27.4±3.2)岁;孕周38~41w,平均孕周(39.1±0.7)w;其中剖宫产8例、顺产32例。控制组年龄20~36岁,平均年龄(27.6±3.5)岁;孕周38~42w,平均孕周(39.3±0.4)w;其中剖宫产7例、顺产33例。纳入标准[3]:均为初次分娩产妇;均为单胎妊娠;住院时间≥4 d;均为足月儿;均可配合完成相关操作;新生儿均健康;产妇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4]:合并妊娠期并发症者;意识障碍、精神异常者;合并严重躯体疾病者;依从性较差或中途脱落者。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控制组行常规护理,包括常规心理疏导、母乳喂养指导、饮食干预、婴儿沐浴室进行抚触、沐浴及其他操作指导等。试验组在控制组护理基础上,行母婴床旁护理:(1)产后母婴同室:即产后当天,仔细核对新生儿健康状况和基础信息,在专门的婴儿车内放置新生儿,婴儿车位于产妇床旁,指导产妇做好饮食、卫生等相关工作。(2)健康宣教:一对一指导方式实施健康宣教,重点强调母乳早期喂养,引导其积极实施母乳喂养,以促进子宫恢复收缩。(3)路径式护理实施:①产后第1天:在床旁对新生儿是否正确含接进行观察,及时指正不正确的姿势,引导新生儿多吮吸,询问产妇是否出现乳头疼痛,可采用植物油处理皲裂情况。同时对新生儿尿不湿予以及时更换,观察其排尿、排便情况,给予床旁沐浴抚触,对新生儿面色、情绪予以观察,以对付抚触力度、速度予以合理调节。②产后第2天:将相关并发症预防护理方法向产妇及其家属做详细介绍,再次指导床旁抚触、沐浴等,对新生儿听力予以床旁筛查,对产妇奶量、乳汁情况予以了解,指导其多食高蛋白食物,对其有无乳腺肿胀、疼痛予以了解,通过热敷、按摩等减轻疼痛,鼓励新生儿吮吸。③产后第3天:告知产妇需持续6个月以上的母乳喂养,提供健康指导,鼓励家属或产妇对新生儿进行臀部护理、抚触、沐浴等,积极对症处理产妇不良心理,避免发生产后抑郁等。将婴儿体格变化、生长发育注意事项告知产妇及家属。④产后第4天:再次做好卫生管理和饮食指导等,将自我护理措施详细告知产妇,以增强器其自护能力。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产后恢复、泌乳情况;比较观察对新生儿护理技能操作掌握情况;用自制问卷评估产妇自护能力;自制问卷调查护理满意度。
2结果
2.1两组产后恢复、泌乳情况观察对比 试验组产后初次泌乳、胃肠功能恢复、离床活动等时间少于控制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后恢复、泌乳情况观察对比
2.2两组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率观察对比 试验组掌握新生儿臀部护理39例(97.5%),脐部护理39例(97.5%),抚触35例(87.5%),沐浴38例(95.0%);控制组新生儿臀部护理27例(67.5%),脐部护理25例(62.5%),抚触26例(65.0%),沐浴26例(65.0%)。试验组技能掌握率高于控制组(P<0.05)。
2.3两组自护能力观察对比 试验组自护能力优20例,良14例,可4例,差2例;控制组自护能力优14例,良10例,可10例,差6例。试验组产妇自护优良率85.0%高于控制组60.0%(P<0.05)。
2.4两组护理满意度观察对比 试验组对护理满意23例,一般15例,不满意2例,总满意度95.0%;控制组对护理满意20例,一般12例,不满意8例,总满意度80.0%。产妇护理满意度高于控制组(χ2=17.6351,P<0.05)。
3讨论
对于初产妇而言,产后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加以干预,对于母婴保健具有积极影响。[5-6]
本文结果显示,试验组产后初次泌乳、胃肠功能恢复、离床活动等时间、新生儿臀部护理、脐部护理、抚触、沐浴等技能掌握率、自护优良率、护理满意度均明显优于控制组(P<0.05)。这表明针对初产妇应用母婴床旁护理可促进产妇产后恢复和泌乳,且利于提升其新生儿护理能力和自护能力,还能提升其护理满意度,与郭亚珍[7]结果一致,可见针对初产妇应用母婴床旁护理具有显著优势和价值。
综上所述,针对初产妇应用母婴床旁护理的效果显著,可促进产妇产后泌乳和早期离床,可提升新生儿护理能力和自护能力,产妇普遍满意,值得推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