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后疫情时代《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思考

2021-06-10 06:58杨柳彭逢春熊天添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大学英语育人思政

杨柳,彭逢春,熊天添

(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 411105)

2020年5月28 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把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覆盖到所有专业、所有课程。《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学分多、课时多、时间跨度长、师生覆盖面大,且教学内容无可避免地与西方文化相关,是大学生与国外思想及文化碰撞最为激烈、最易受外来思潮和文化影响的课程之一。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大学英语课程的性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这一学科属性为开展思政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学理基础和逻辑前提。

“课程思政”的概念最早是由上海市委于2014年提出的,旨在“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随着2016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课程思政”概念逐渐为人们所熟知,并很快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和学者研究的热点,但是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研究探讨为数极少。学者们从不同视角探讨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施的可行性、存在的问题、实施策略及培养路径。安秀梅(2018)探讨了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功能的有效途径[1];李平(2018)等在对“大学英语”课程向“课程思政”拓展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创新“大学英语”课程的理念、内容、方法和路径,以期实现课程协同、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目标[2];黄佰宏(2020)从提升教师思政素养、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估“课程思政”成效4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浙江理工大学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以及取得的成效[3];陈菲菲(2020)认为在当今信息化环境中,以双互模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为特色的大学英语课堂,能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从而更好地将课程思政元素嵌入于学生群体的认知模式中[4]。总体看来,在如何把“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的问题上,学者们探讨了较宏观的实施路径,但未提供详细的实施方案。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路径,尤其是如何有机融合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实现“三全育人”目标,这也是后疫情时代大学英语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基于政策指向、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整体趋势以及目前国内的研究现状,思考外语类课程如何展开课程思政教育成为了当务之急。首先,结合教材,从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入手,设计与教材思政元素相关的教学活动;其次,搭建线上线下课程体系,实现思政教育课内课外全覆盖;最后,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全程浸润课程思政教育。由此,着实提升课程思政效果,形成可推广的外语类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1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难题

首先,《大学英语》课程覆盖学生的范围是任何课程无法比拟的,全校学生都是这门课程思政教育的对象。学生的成长环境、个人性格、教育背景千差万别,他们已经形成的模糊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待在大学阶段清晰化,这对于《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政教育是最大的困难。其次,《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与国外思想及文化碰撞最为激烈、最易受外来思潮和文化影响的课程,在教学中进行正确的引导,对大学生的正确的三观的形成至关重要。最后,后疫情时代,线下课程完全转移到了线上教学,这对课程思政也提出了挑战。过去线下课堂中,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直接面对面的言语互动,加上目光、表情、肢体语言的交流,随机产生的火花话语常常触及心灵,记忆深刻,影响隽永,“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实现。现在,线下课堂向线上教学的转移,教师和学生在所谓的“缺席的在场”的情境中,除了言语交流,其他非言语交流不复存在,依然要同样实现教师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这也是该课程思政教育的难点所在。只有解决了这些难题,大学英语教师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师“传道”的任务,实现该课程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研水平、开阔国际化视野和开展国际交流方面的功能,最终履行该课程的人文性的功能。

2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出路

根据《纲要》中关于“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要求,《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体系的设计应该做到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坚决防止“贴标签”“两张皮”。按照以上要求,结合线上教学带来的学习空间变化、课堂结构变化、资源供给变化、学生心态变化、评价机制变化、教师角色变化、育人价值变化、运行管理机制变化等现状,探索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三全育人”模式。

2.1 根本:跟进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调整教学目标,改革教学内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大学英语》课程覆盖了各院系各专业的人才培养,因此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目标。考虑到后疫情时代特有的主旋律英雄话语体系,结合该校《大学英语》课程使用的主要教材,以教师团队分工方式,通过外出调研、开展教师工作坊等方式,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课程思政”内容的挖掘,确立兼顾知识、技能、价值3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借助语言这个载体,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巧妙地把思政教育的内涵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之中,以中英双语中优美的语言文字和音频、视频资料感染学生、打动学生,引导学生将目的语与母语、目的语的文化与母语文化进行对比对照学习,从而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发挥课程的隐性价值引领作用,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在《大学英语》课程中进行思政教育。以选用教材的3个教学单元为例展示课程思政元素以及思政教育所采用的素材方式,见表1。

2.2 保障:打造教学团队,实现大学英语教师“课程思政”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双提升

(1)积极主动提升教师自身的“课程思政”素养以及信息技术能力。

《大学英语》课程虽然近些年学分断崖式削减,但是依然学分多、课时多、时间跨度长、师生覆盖面大。教师队伍又存在年龄跨度、职称跨度带来的能力层次差异。如果要进行全面的线上线下课程改革,必然也需要对教师进行团队建设。第一,开展集体备课、“教师工作坊”,弥补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方面的经验不足,资深教师可带动青年教师,使其教学科研能力获得提升。第二,进行分组分工合作,让青年教师发挥自己思想活跃、紧跟信息时代的特点,带动年纪偏大的教师点亮线上教学新技能。开展《大学英语》教师“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建立“课程思政”常态化研讨机制。

(2)学校职能部门大力加强对学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

该校下设教师工作部和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该部门针对全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师德师风建设、师资培养培训、教师能力提升与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开展专题培训、交流讲座、教师工作坊、高级研修班等活动,非常好地帮助教学团队成员师德师风的提升。

(3)大学英语教师团队整体思想政治水平的提升有利于课程思政教育的完成。

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党员带头积极建设“教工语言中心支部”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省级党务工作示范岗设,非常有利于探索课程思政与外语学科的深度融合,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推进外语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

2.3 核心:构建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三全育人”模式

采用合作式学习、任务式学习(TBL)、项目式学习(PBL),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2.3.1 全员育人,学校、家庭、社会有机联合

《大学英语》课程内容涉及大学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有关于亲情、爱情、友情的内容;有关于专业知识和科普知识的内容;有关于个人价值也有关于家国情怀的内容。采用项目式学习(PBL)法可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以英语技能学习的视角关注人、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有机联合,让“育人平台”无限延伸。

2.3.2 全程育人,大学英语课程“三位一体”,课程思政教育贯穿始终

大学阶段是学生专业知识的储备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阶段。《大学英语》的学习时间至少持续一年,一方面是小学、中学英语教学的延伸;另一方面是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或者走入社会的储备期。针对这个特殊的时期,进行全新的课程体系设计,构建了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三位一体”的大学英语的课程内容体系,同时专门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中外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社会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大学学习的整个阶段,引导学生采用合作式学习,让学生习惯小组合作、同辈互评的模式,培养合作精神、团队精神;用任务式学习(TBL),让学生根据现有能力和兴趣、专业需求等不同因素领取不同层次的任务。既激活中小学阶段的英语基础知识,又完成大学阶段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的提升,实现科学精神、团队精神的培养,为研究生阶段学习储备学术能力,为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实现学习阶段的纵向衔接[6]。将育人成果着眼于学生终生教育,最终实现人格教育。

2.3.3 全方位育人,线下线上有机融合,营造空前德育格局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方位发展,主要依靠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协同发力。我校是全球最大的学分课程共享平台——智慧树的高等院校会员,已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平台+内容+服务”“三位一体”的业务模式,完成了优质课程的引进和服务配套落地,建立了智慧教室,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供了硬件保障和设施平台支持。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拓展教学空间,改变传统教学环节只能将育人环节局限于课堂的平面化现象,让师生互动实现7/24全时段覆盖,教学空间立体化延伸到了网络课程的建设、教学团队的建设、师德师风的建设等方面,全方位营造德育格局。一方面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教师就是价值观的引领者,因此要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素养:让教师团队具备政治定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理性对待中西方文化差异,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阵地,自觉抵制西方敌对思潮和不良文化。另一方面加强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建设:第一课堂是价值引领的主渠道,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是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主战场。实现课堂空间的拓展和横向贯通,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在实践锻炼中积累智慧,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实现全方位育人。

表1 课程思政元素以及思政教育所采用的素材方式

3 结语

《大学英语》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它既是一门培养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课程,更是一门帮助大学生在学习了解英语文化的同时向外传播优秀中国文化的课程。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具备“课程思政”的自觉,在课程的教授过程中进行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无声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样才能培养出语言应用能力强、文化素养高、思想政素质硬的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大学英语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