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丹华
(丹阳市人民医院 江苏 丹阳 212300)
胎龄低于37周新生儿被称之为早产儿,体重大部分在2 500 g以下[1]。临床资料显示,早产儿发生率不断呈上升趋势发展。早产儿出生后,其身体各项机能与器官未完全发育,因此,体质较弱,生存率较低,对其喂养更是存在一定难度,应给予其特殊护理干预[2]。管饲喂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新生儿需求,但此种方式对其消化道刺激明显降低,使其生长发育受到一定影响,有学者指出,口腔运动干预、袋鼠式护理对早产儿应用效果显著[3]。基于此,本院将90例早产儿进行分组研究,探究袋鼠式护理+母乳口腔运动干预对其应用价值,详情如下。
选择本院收治的早产儿9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其纳入本研究时间2019年4月—2020年4月,根据随机数字表分组方式,将入选早产儿进行分组研究,对照组、研究组为其组名,每组45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4:21,胎龄32~35周,平均(33.25±0.42)周,出生体重1 500~2 200 kg,平均(1832.62±64.35)g,研究组男女比例26:19,胎龄31~35周,平均(33.27±0.39)周,出生体重1 600~2 100 g,平均(1 843.25±63.76)g。组两新生儿一般信息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比较意义。
纳入标准:(1)出生体征低于2 500 g;(2)胎龄不足37周;(3)新生儿实施母乳喂养;(4)新生儿生命体征平稳;(5)对此次研究知情且认同。
排除标准:(1)将神经系统、基因异常新生儿予以排除;(2)将先天性心脏病或消化道存在异常新生儿予以排除;(3)将重度感染、重度窒息新生儿予以排除;(4)将存在代谢性疾病、脑室内出血新生儿予以排除。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即:将正确母乳喂养方式方法告知产妇及家属,定时对早产儿及产妇进行体温测量。根据早产儿吸吮及吞咽功能情况实施鼻饲,而后评估早产儿肠胃功能,待其可自主吸吮时根据其胎龄及出生体重对喂养量进行相应调整,利用生理盐水对其实施口腔护理,在对早产儿喂养过程中,每吸吮3次左右时喂养暂停,休息一段时间后,再次给予喂养。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研究组袋鼠式护理联合母乳口腔运动干预:(1)袋鼠式护理:告知产妇及家属袋鼠式护理相关内容及意义,并将袋鼠式护理相关注意事项为其进行讲解,保护产妇隐私,将环境设置为私密空间,抬高床头约30°,产妇体位为半卧式,将裸体新生儿放于其两乳之间,使母婴之间可最大程度皮肤接触,在此过程中,应注意对新生儿安全保护,防止其出现滑落情况,利用语言、哼歌、抚摸等方式引导新生儿吸吮母乳,若母乳喂养情况艰难,可将母乳挤出,利用注射器或小勺喂养。袋鼠式护理应于新生儿出生72 h内实施,每天1次,每次60 min;(2)母乳口腔运动干预:创建干预小组,对小组成员进行母乳喂养及口腔干预等相关知识培训,使其拥有更为专业的护理技巧,掌握优异的护理知识;在对新生儿实施口腔运动干预前,护理人员对双手进行消毒,将口罩及无菌手套穿戴完善,在新生儿喂养前30 min意识清醒状态下实施口腔运动干预,具体操作为:手指蘸取母乳,在新生儿舌尖位置画Z型图案,刺激其舌头敏感性,提升其舌肌运动,对压槽进行环形按摩,而后有里向外垂直按摩新生儿两颊内部位置,时间为2~3 min,之后反复按压新生儿唇周,给予其唇部刺激,使其觅食反应提升,最后对其两颊颊车穴、口角地仓穴、下颌承浆穴位等进行按摩,目的为刺激其吞咽功能,对甲状软骨两侧进行拇指按摩,每个穴位按摩时间为20~30 s。上述口腔干预均在新生儿意识清醒下进行,若其需实施辅助通气,则在辅助通气后48 h实施上述干预。且在干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保证动作轻柔、缓慢,避免对新生儿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同时,密切关注其血氧饱和度及心率变化。
(1)观察两组出生当天及出院时母乳喂养状况;(2)对比两组新生儿住院时间及新生儿体重增长速度;(3)利用本院自制调研问卷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问卷总分为100分,85~100分为十分满意,60~84分为比较满意,低于6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度为十分满意+比较满意之和。
此次研究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 21.0软件整理,母乳喂养状况及住院时间及新生儿体重增长速度采用t检验,护理满意度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组间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组间新生儿出生当天母乳喂养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出院时,研究组吸吮效率、喂养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母乳喂养情况比较( ± s)
表1 两组母乳喂养情况比较( ± s)
组别 例数 吸吮效率/(次·min-1) 喂养效率/(mL·min-1)出生 出院 出生 出院研究组 45 48.97±3.6167.18±3.02 26.28±3.2236.57±3.64对照组 45 48.95±3.6356.85±2.98 26.31±3.1830.52±2.37 t 0.026 13.170 0.045 9.343 P 0.489 0.000 0.482 0.000
研究组新生儿体重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住院时间及体重增长速度比较( ± s)
表2 两组住院时间及体重增长速度比较( ± s)
组别 例数 体重增长/(g·d-1) 住院时间/d研究组 45 11.62±1.04 9.63±1.23对照组 45 9.86±0.67 13.36±2.64 t 9.543 8.591 P 0.000 0.000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5.6%,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0%,经统计学分析得知,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显著低于研究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n(%)]
临床多项研究证实,袋鼠式护理对早产儿应用效果显著,此种护理方式指将新生儿以最快的速度与母亲或父亲进行身体接触[4]。通过母亲或父亲呼吸、心率等对新生儿听觉、触觉热感等系统进行刺激,继而使新生儿热量消耗降低,稳定新生儿生理参数,刺激其神经液体反应,进而缓解其疼痛,改善喂养情况,促进其体重增加,进而维持生命体征稳定性[5]。
早产儿口腔肌肉与神经发育未完善,吸吮及吞咽功能较弱,喂养耐受性较差[6]。对新生儿实施口腔运动训练及干预,轻柔按压唇周、舌部、颊车、口角地仓、下颌承浆等穴位使口腔运动组织反射行为提升,进而刺激口腔肌肉与神经,强化口腔张力,促进迷走神经兴奋度,进而提升新生儿口腔功能,纠正其吸吮及吞咽功能,促进新生儿喂养情况,良好的环境可使新生儿得到更好的休息,使其口腔运动能力及协调性得以提升,进而使其吸吮效率及喂养效率得以提升,康复时间得以缩短[7]。
此次研究中,对照组干预后母乳喂养情况显著劣于研究组,体重增长显著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长于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低于研究组,说明,早产儿实施袋鼠式护理+母乳口腔运动干预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早产儿行袋鼠式护理+母乳口腔运动干预可有效促进喂养情况提升,增加新生儿体重,加快其出院时间,提升家属护理满意度,临床应用价值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