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谈传奇的沙家浜老战士吴志勤

2021-06-10 03:19汪柯君
世纪风采 2021年6期
关键词:沙家浜伤病员阳澄湖

汪柯君

“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大凡看过京剧《沙家浜》和沪剧《芦荡火种》的人,一定还记得阳澄湖畔的芦苇荡,一定还熟悉郭建光、阿庆嫂的高大形象。当年沙家浜36名伤病员中,有一位出生在太湖之畔、年龄最小的、离休后一直居住在江苏无锡的吴志勤。吴志勤,江苏无锡钱桥人,1923年10月出生,历经抗日战争、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抗美援朝,历任文化教员、指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师后勤部政委等职,受到邓小平、贺龙等领导人的接见。1955年被授予中校军衔,1966年转业至无锡,1983年离休,2016年离世,享年94岁。笔者曾在无锡部队聆听吴老讲述当年战斗在沙家浜的故事。

参军打恶战 养伤沙家浜

1939年初,新四军老六团在团长叶飞的带领下,从江苏句容茅山出发,一路直捣侵华日军苦心经营的长三角地区。到达武进县戴溪桥时,与梅光迪、何克希的“江抗”三路会合,组成江南抗日义勇军总指挥部,老六团成为“江抗”二路,原“三路”番号不变。

就在这一年,年仅16岁的吴志勤在无锡参加了“江抗”,被任命为江抗二路一连文化教员。刚刚参军,便在黄土塘与日军打了第一仗,面对武器明显优于我方的日寇,人小胆大的吴志勤和战友们凭借机智勇敢,与之打周旋、捉迷藏,一举歼灭黄土塘的日军。接着,按照中共中央向新四军提出的“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吴志勤随团先后参加了“夜袭浒墅关”“火烧虹桥日寇机场”战斗。“在沙家浜附近的一次顾山战斗中,我冒着枪林弹雨,奋勇冲杀,不幸右腿被子弹打下了两个洞眼。”说话间,吴志勤撸起右腿裤管,两个食指粗的弹孔仍清晰可见。虽然负伤,但吴志勤坚持不下火线,和战友们直打得日寇哭爹喊娘,打出了“江抗”的声威。

1939年9月,为保存有生力量,顾全抗日大局,“江抗”主力奉命西撤。吴志勤说:“我和其他40多名伤病员一起,被安排在阳澄湖畔的沙家浜养伤。”这个后方医院处在日、伪、顽和当地恶霸的四面包围之中,没有武装保护。情况好时,他们将农家的客堂、厨房、牛棚和猪圈作“病房”,借老百姓家的门板当床铺。遇敌袭击时,靠几条小船,流动于河浜港汊的芦苇丛中隐蔽,与敌周旋,犹如泰山顶上一棵棵青松,傲然挺立在阳澄湖畔。没有被褥,伤病员们就整天睡在稻草堆里。最困难的是缺少药品。“医护人员采草药,你猜怎样?用猪油来调药膏!”吴志勤的脸上露出了“过来人”特有的笑容,“我们都憋着一股劲,誓要重返抗日战场啊!这点困难算什么!”

吴志勤(1923-2016)

芦荡当病房 鱼水情谊长

伤病员的处境牵动着当地地下党组织和老百姓的心。不少老百姓冒着杀头的危险为伤病员掩护,常常泅水过河为战士送去食品药物。

“《沙家浜》戏里有个‘春来茶馆’,老板娘阿庆嫂的原型叫陈二妹,那年,她在镇上开起了茶馆,作为党的地下交通站。其实这样的茶馆比比皆是,到处都有‘阿庆嫂’和‘沙奶奶’。他们大多数都是地下党的联络站,一旦鬼子汉奸有动静,马上层层通风报信,就像长城上的烽火台一样。”吴志勤说,“通常鬼子还没到乡,乡亲们已经把我们带上船转移到了芦荡里,他们借助千顷芦苇荡的大屏障,与盘踞在阳澄湖的‘魔王’胡肇汉(胡传魁原型)和军统特务王群(刁德一原型)智斗周旋,保护了我们36个革命的‘芦荡火种’。”

虽然阿庆嫂们冒死保护,险情还是发生了。有一次,汉奸报了信,鬼子突然进村把老百姓召集起来,让男人站成一堆。然后喊话“把新四军伤员指认出来,有赏!”“沙家浜老百姓真好啊!一个个中老年农妇走过来,把我们拉出去,对鬼子说,‘这个是我的儿子’,‘这个是我的女婿’。结果,除了8个同志因为着新四军军装无法隐蔽外,其余36人全部被老乡带回家,死里逃生。”吴志勤说,“这些勇敢、淳朴的农妇,就是《沙家浜》里沙奶奶的集体原型,没有这些‘阿庆嫂’‘沙奶奶’,我们这些伤病员一个也活不下来。”

“现实版的沙家浜斗争,要比戏里面还精彩。”吴志勤介绍,有一次,日军和汉奸残酷封锁芦苇荡,粮食和药品无法送进湖里去。老乡胡广兴的侄子胡小龙潜在水中,把岸边一只小船推向湖中。日本鬼子忙问怎么回事,群众回答:“起风了,绳子断了!”胡广兴连忙跳下水装作去追船,可游了不到十丈,忽然大喊救命,挣扎着爬上岸,说水急得很,追不到船。鬼子只好气急败坏地走开了。就这样,小船悠悠驶向湖心的芦苇荡,连夜把36名伤病员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敌在明,我在暗。辽阔幽深的芦苇荡,成为伤病员绝好的隐身之处,也是日伪军望而生畏的水上禁区。

伤愈如猛虎 解甲传统扬

由于“阿庆嫂”们的舍命保护和精心照顾,到1939年11月,除被敌抓走的8个同志牺牲和少数伤重不治的以外,其余36名伤病员基本痊愈。

“1939年11月6日,这个日子我永远不会忘记,我们在一个庙里开会,宣布由36名痊愈的伤病员组成新的‘江南抗日义勇军’,这就是‘新江抗’。”吴志勤激动地说:“‘新江抗’一出马就给鬼子来了一个下马威。在常熟北桥伏击了日军下乡抢粮的汽艇,歼敌10多人,缴获1挺机枪、数十支步枪。”老百姓奔走相告:“江抗又回来了!”“由于作战勇敢、机智灵活,我被战友们称为‘小老虎’。有一天连打3仗,击毙鬼子100多,痛快!”吴志勤露出了得意的笑容。“江抗”重出,日军惊呼:没有把这些伤病员消灭在沙家浜,结果让他们变成了一支“老虎部队”。

1941年1月25日夜,大雨倾盆,时任副指导员的吴志勤带着二排战士与敌遭遇。一路机枪横扫,打得敌军乱成一团,由于天黑路滑,冲锋在前的吴志勤与部队失联。一个黑影奔来,气喘吁吁地问:“你是谁?”在分不清敌我的情况下,吴志勤机智地反问:“你是谁?”对方回答:“我是高部的。”吴志勤接过话:“自己人。”话音未落,趁其不备,猛地夺下敌人的机关枪。敌人如梦方醒,拼命逃跑。吴志勤正要追赶,不料对面又一个敌人窜来,且把枪口对准了他。吴志勤猛地把枪口推开,“啪!”子弹从身边飞过,一场生死搏斗随即展开。敌人身高马大,个头矮小的吴志勤眼看枪要被敌人夺走,便把枪皮带套在脖预上,一边搏斗,一边大喊:“二排快上来!”战士循声赶来,俘虏了敌人。接着,吴志勤带领战士直扑敌据点,一举歼灭高匪部。

1966年4月,驰骋沙场27年,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等大小战役数百次的吴志勤,怀摞一枚枚军功章,身上带着5块弹片,从师后勤部政委的岗位转业回无锡工作。“文革”期间,吴志勤也遭到批斗,但对党矢志不移。回到岗位后,他勤政为民,受到一致好评。从无锡县政协副主席岗位上离休后的吴志勤一直定居锡城。虽年事已高,身上的弹片也常常折磨他,但一提起战火纷飞的往事,思路仍非常清晰。为了发扬革命传统,他以亲身经历积极撰写党史、军史,其战斗事迹收入《百旅之杰》。

记得与吴老前辈话别之际,他唱起一首至今还在沙家浜流传的歌《你是游击兵团》:“阳澄湖畔,36个伤病员,举着共产党的旗帜……”。

猜你喜欢
沙家浜伤病员阳澄湖
沙家浜、荤油面:传承常熟精神与文化
边丽华
Shajiabang: 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沙家浜:风景如画的天堂水乡
《沙家浜》里的伤员都是谁
江苏苏州:阳澄湖大闸蟹喜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
“戒指效应”与“空瓶效应”折射打假困境
六集文献纪录片《沙家浜》出版
惠爱医院
鲜为人知的“井冈嫂”与红米酒
红色地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