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建
(中一东北国际医院心脏一中心,辽宁 沈阳 110000)
心肌梗死属于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该病主要由过劳、激动、暴饮暴食、大量吸烟饮酒等因素致使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继而造成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最终导致患者心肌因持久缺血而发生局部性坏死[1]。该病主要以老年群体较为多发,如患者不能及时获得有效治疗,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等合并症,严重者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2]。以往临床治疗主要以绝对卧床休息、吸氧等一般治疗配合抗血栓药物治疗或他汀类药物为主,而常用的药物主要有替罗非班、瑞舒伐他汀等。但近年来研究[3]显示,既往单一药物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仍有待提升,抗血栓药物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有提升临床疗效的作用。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3月于本院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替罗非班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cTnI、CK-MB、Myo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3月于本院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一组与联合组,每组34例。单一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61.15±2.34)岁;体质量40~72 kg,平均体质量(56.23±12.89)kg。联合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43~70岁,平均年龄(62.11±1.97)岁;体质量41~72 kg,平均体质量(58.23±11.89)kg。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心肌梗死病症诊断标准;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无抗凝治疗禁忌证。排除标准:合并其他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先天凝血功能存在异常现象患者;对本研究所用药物存在过敏禁忌患者。
1.2 方法两组均行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上海上药信谊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2424,规格:100 mg)等常规治疗。单一组在此基础上予以替罗非班(远大医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1165,规格:100 mL:5 mg)治疗,替罗非班初始注射剂量为0.4μg/(kg·min),后减少剂量至0.1μg/(kg·min)。联合组在常规基础上予以替罗非班、瑞舒伐他汀钙片(南京先声东元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3246,规格:5 mg)进行联合治疗,替罗非班用法、用量同单一组,瑞舒伐他汀服用剂量每次10 mg,每天1次。两组均连续治疗1周。
1.3 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治疗1周后血栓症状积分。治疗后,患者经检查冠状动脉内无血栓则计为1分,局部存在血栓则计为2分,血栓症状仍未改善则计为3分。患者症状积分越高表明病情越严重。②取患者肘中静脉血4 mL,3 000 r/min离心15 min,获得血清样本,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美国Becton Dickinson公司单克隆免疫荧光抗体和流体式细胞仪)及配套试剂检测两组治疗前后空腹状态下血清cTnI、CK-MB、Myo水平指标变化。其中,cTnI的参考范围为<0.034 ng/mL,CK-MB参考范围为<5 ng/mL,Myo参考范围为<58 ng/mL[4]。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治疗后,联合组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s,分)
组别单一组(n=34)联合组(n=34)t值P值治疗前1.61±0.54 1.59±0.57 0.13>0.05治疗后1.53±0.34 0.86±0.25 7.94<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TnI、CK-MB、Myo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血清cTnI、CK-MB、Myo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联合组血清cTnI、CK-MB、Myo水平均低于单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TnI、CK-MB、Myo水平比较(±s,ng/mL)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TnI、CK-MB、Myo水平比较(±s,ng/mL)
注:CTnI,肌钙蛋白I;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Myo,肌红蛋白。与单一组比较,aP<0.05
组别单一组(n=34)联合组(n=34)时间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CTnI 10.81±2.31 3.45±0.31 15.79<0.05 9.72±2.45 0.03±0.01a 19.77<0.05 CK-MB 18.24±1.42 8.23±1.21 26.83<0.05 18.45±1.29 4.34±1.25a 39.28<0.05 Myo 72.23±3.24 58.64±5.71 10.35<0.05 76.31±2.33 31.45±3.98a 48.64<0.05
心肌梗死属于较为急性的心血管疾病,发病及病情发展速度较快,若未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将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5]。近年来,心肌梗死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呈年轻化趋势,如何更安全高效地治疗心肌梗死患者病症已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问题[6]。以往心肌梗死患者经PCI治疗后可获得一定疗效,为进一步增强治疗效果,目前逐渐开始使用替罗非班与瑞舒伐他汀等药物进行联合治疗。除手术外,药物是控制病情的最佳治疗方案,但临床上治疗心肌梗死的药物众多,如何选择最有效的治疗药物是临床研究的难题[7]。
替罗非班是一种可逆性的非肽类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拮抗剂,属于新型抗血小板药物,作用于血小板与巨核细胞[8]。当冠状动脉出现粥样化时,血小板在持久性缺血而破裂的心血管处聚集而形成血栓,此时运用替罗非班能有效地抑制血栓形成,促进心血管微循环,减少冠状动脉因持久性缺血而导致局部坏死现象,确保冠状动脉能进行舒张。替罗非班在静脉注射5 min后可对受体起作用,有效抑制受体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栓淤积反应,促进心肌功能恢复;大部分患者停药4 h后血小板功能可恢复正常水平,对患者基本无不良影响。若患者存在高血脂等症状易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生[9]。瑞舒伐他汀属于他汀类调脂药物,可降低受体血浆中的蛋白水平与胆固醇水平,提高血脂代谢能力,降低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10];瑞舒伐他汀还能抑制内皮素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冠状动脉粥样化病变,其增加NO的释放量,极大改善动脉舒张的程度,缓解因舒张不足而造成血栓发生的压力。若单独使用替罗非班对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只能抑制与缓解血栓现象的发生,无法彻底解决患者血栓及淤积问题,而瑞舒伐他汀作用于患者血浆中的蛋白水平与胆固醇,可有效调节患者血脂代谢,修复破损的心血管,替罗非班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可更有效治疗患者血栓症状,从而提高疗效。在血栓等症状缓解或消失后,血清cTnI、CK-MB、Myo等指标水平降至正常范围。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联合组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血清cTnI、CKMB、Myo水平均低于单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替罗非班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患者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栓淤积症状,使血清cTnI、CKMB、Myo水平趋于正常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