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倩
(辽宁省沈阳市口腔医院牙周黏膜科,辽宁 沈阳 110002)
牙周炎是口腔科常见及多发疾病,多因菌斑遗留、创伤 性咬合、牙石堆积等因素引发的牙周支持组织慢性炎症所致,具有病情隐匿、发展缓慢等特点,若未及时治疗,易出现牙周袋、牙周溢脓等症状,最终造成牙列缺损[1-2]。目前,口腔种植修复术是临床治疗牙列缺损最常用手段,将种植体植入缺损区,以达到修复缺损牙列目的,但有研究[3-4]显示,该术不适用于因牙周炎导致的牙列缺损,因致病菌易诱发种植体四周炎症反应,促进牙槽骨吸收,导致种植体脱落。但该观点未得到临床证实,且现阶段口腔种植修复术于牙周炎牙列损失中应用效果报道较少。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口腔种植修复在牙周炎牙列缺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81例牙列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牙周炎发生情况分为牙周健康组(n=44)与牙周炎组(n=37)。牙周健康组男23例,女21例;年龄25~64岁,平均年龄(44.84±2.61)岁;牙列缺损时间4~18个月,平均缺损时间(10.78±1.35)个月。牙周炎组男19例,女18例;年龄24~63岁,平均年龄(43.45±2.34)岁;牙列缺损时间4~17个月,平均缺损时间(10.46±1.26)个月。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经X线确诊为牙列缺损者;②具有口腔种植修复术指征者;③符合《牙周病学》[5]中牙周炎诊断标准且经X线确诊者;④临床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①近2周接受抗菌药物治疗者;②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③长期吸烟、饮酒者;④哺乳或妊娠期女性;⑤合并骨质疏松疾病者。
1.3 方法牙周健康组经常规清洁后直接行口腔种植修复术,术前完善全景数字X线片、血常规等相关检查,并根据患者牙列缺损情况拟定针对性修复方案。于牙缺损区牙槽嵴顶处做“一”字形切口,于有牙区做沟内切口,进行微创拔牙。拔牙时需彻底刮除牙槽窝并清除肉芽组织;清除结束后,根据颌骨解剖情况评估种植体长度,并明确种植点;同时,采用导向钻于种植点钻孔,种植深度需与种植体肩台齐平,将种植体植入缺损区。种植结束后从黏膜下进行缝合,术后1周予以含漱剂抗感染治疗,并嘱患者注意口腔清洁;1周后根据患者切口愈合情况拆除缝合线。
牙周炎组行口腔种植修复术前对患者实施龈下刮治、龈上洁治术,并采用3%过氧化氢清洗牙周袋,预防细菌繁殖;治疗结束后14 d左右,复查患者牙石、菌斑等刺激物,待各项指标处于稳定状态后,实施口腔种植修复术修复缺损牙列,修复方法同牙周健康组。
1.4 观察指标①两组均进行为期6个月的康复随访,比较两组术后1、6个月牙周指数,包括牙菌斑指数[PLI(种植体无菌斑记0分;视诊不可见,但应用探针可刮出少量菌斑记1分;菌斑数量中等记2分;牙面吹干后可见大量菌斑,记3分)]、牙周探诊深度[PD(应用专用牙周探针测定)]、银钩出血指数[SBI(探诊无出血记0分;存在少量分散出血记1分;牙龈沟伴有线状出血记2分;自发性出血记3分)]、牙龈乳头指数[PIS(无龈乳头记0分;龈乳头高度低于正常牙1/2记1分;龈乳头高度高于正常牙1/2记2分;龈乳头占据邻间隙记3分;龈乳头伴有增生表现记4分)]。②比较随访期间两组种植体存留率。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牙周指数比较治疗后1、6个月,两组PLI、PD、SBI、PIS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种植体存留率比较牙周健康组种植牙47颗,治疗后6个月内存留45颗,存留率为95.74%;牙周炎组种植牙41颗,治疗后6个月内存留35颗,存留率为85.3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37,P=0.188)。
表1 两组牙周指数比较(±s)
表1 两组牙周指数比较(±s)
注:PLI,牙菌斑指数;PD,牙周探诊深度;SBI,银钩出血指数;PIS,牙龈乳头指数
组别牙周健康组(n=44)牙周炎组(n=37)时间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6个月t值P值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6个月t值P值PLI(分)0.79±0.16 0.81±0.21 0.503 0.617 0.80±0.18 0.84±0.25 0.790 0.432 PD(mm)1.87±0.22 1.95±0.23 1.667 0.099 1.91±0.24 1.94±0.26 0.516 0.608 SBI(分)0.91±0.12 0.94±0.13 1.125 0.264 0.92±0.14 0.96±0.16 1.144 0.256 PIS(分)2.11±0.15 2.16±0.17 1.463 0.147 2.12±0.16 2.17±0.14 1.431 0.157
牙周炎属于常见牙周慢性疾病,多因牙周组织慢性炎症所致,长期发展可导致牙槽骨过度吸收,牙列缺损,影响患者口腔健康及生活质量[6]。传统治疗牙列缺损多采用佩戴义齿方式,虽可修复缺损区,但美观度欠佳,且难以有效恢复患者咀嚼功能,应用效果存在局限性。
随着种植牙技术的发展,口腔种植修复术被广泛应用于牙列缺损治疗中,具有美观度高、稳定性强、对邻牙影响小等优势,可有效修复缺损牙列,发挥固定效果[7]。但有研究[8-9]认为,种植体存留情况与周围软组织防御屏障密切相关,若屏障防御力较差,且周围软组织伴有炎症,则易增强牙槽骨吸收作用,促使牙槽骨脱落,因此,针对牙周炎导致的牙列缺失,口腔种植修复术应用效果存有一定局限。但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1、6个月,两组PLI、PD、SBI、PIS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随访6个月内种植体存留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口腔种植修复术对牙周炎牙列缺损患者治疗效果与牙周健康牙列缺损患者相当,均可有效存留种植体。分析原因为,牙周炎致病菌多附着于天然牙,而拔除缺损天然牙,易紊乱细菌生存环境,因此,于缺损区植入种植体后炎症感染率较低,不影响种植体牙周指数及存留情况;且有研究[10-12]表明,口腔清洁情况是决定种植体存留与否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术后做好口腔清洁工作可大幅降低炎症反应,提高种植体存留率。但本研究尚未探讨口腔中种植修复术远期疗效,且纳入样本量较少,因此,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局限。
综上所述,牙周炎牙列缺损患者应用口腔种植修复术治疗近期种植体存留率较高,且不影响牙周指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