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存
(新汶矿业集团莱芜中心医院放疗科,山东 莱芜 271103)
食管癌是临床高发性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起病隐匿,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易被医师及患者忽视,至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错过最佳手术时机,因此,需采用放化疗治疗[1]。单纯影像学检查判定放化疗治疗效果具有一定难度,存在滞后性与时间差,无法及时提供有效的指导意见[2]。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MRI-DWI)与常规MRI不同,其通过观测水分子运动情况,评估脑生理状态,目前该技术已逐渐应用于临床诊疗中,可为临床诊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3]。但目前国内外该技术在食管癌放疗领域中的研究报道较少。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MRI-DWI对食管癌放疗患者预后的评价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9年7月于本院接受放射治疗的53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21例;年龄53~78岁,平均(65.13±6.43)岁;临床分期:Ⅰ期4例,Ⅱ期21例,Ⅲ期28例;肿瘤部位:食管上段16例,食管中段22例,食管下段15例。根据临床近期疗效分为缓解组(n=30)与未缓解组(n=23),根据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n=12)与未复发组(n=41)。本研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经食管钡片、病理、胃镜等检查确诊;病情稳定,接受放疗治疗;KPS评分>70分,预计生存周期>3个月;近期未接受放疗相关药物治疗;均接受MRI-DWI检查;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既往有放疗史者;合并严重脏器功能衰竭者;相关检查禁忌证者。
1.3 方法
1.3.1 MRI-DWI检查选用PHILIPS Ingenia 1.5T MRI扫描仪,患者取仰卧位,佩戴专用耳机,减少噪音干扰。TMRI检查序列包括T1W1、T2W1、T1+增强、DWI成像,常规T1横断面:矩阵384×180,FOV=360~420 mm,TR/TE=250 ms/2.3 ms,层距0.5 mm,层厚5 mm,NEX=2;T2横断面:矩阵320×224,FOV=360~420 mm,层距0.5 mm,层厚5 mm,TR/TE=6 800 ms/70 ms。MRI检查前12 h禁食,扫描前饮水800~1 000 mL。应用SSSE-EPI成像技术获得DWI成像,弥散横断面:矩阵128×128,FOV=400 mm,层距1 mm,层厚4 mm,间隔10 mm,TR/TE=434 ms/100 ms,弥散敏感系数(b值)为0、600、800、1 000 s/mm2。
1.3.2 放疗应用3D-CRT系统,真空膜固定患者,行增强CT及MRI扫描,分析扫描图像,勾画计划靶区、临时靶区及大体肿瘤靶区。应用6MV-X线局部照射,每次2 Gy,总剂量60 Gy,每天1次,每周5次,治疗2个月。
1.3.3 表面弥散系数(ADC)值测量患者在放疗前、放疗结束及放疗后1~3个月行DWI检查,记录ADC值。将b=0及b=600 s/mm2的DWI图像融合到对应的ADC图像中,结合病灶增强图像显示强化情况选择感兴趣区域(ROI),每次勾画ROI将其拷至ADC图像中,测得相应ADC值,测量3次,取平均值。
1.4 观察指标①疗效标准[4]:观察患者放疗后食管钡餐造影的近期疗效,完全缓解(CR):肿瘤病灶完全消失,无新病灶出现,持续时间>4周;部分缓解(PR):肿瘤病灶长度缩短>30%,持续时间>4周;稳定(SD):介于RP与进展(PD)之间;进展(PD):肿瘤病灶长度缩短<30%或增长≥20%。将CR、PR纳入缓解组,SD、PD纳入未缓解组。②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复发情况,以肿瘤增长>20%为复发标准。③比较缓解组与未缓解组治疗前后肿瘤组织表观弥散系数(ADC值)、食管癌病变长度及复发组与未复发组ADC值、食管癌病变长度。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近期疗效53例食管癌患者中,CR 12例,PR 18例,SD 14例,PD 9例。
2.2 缓解与未缓解组ADC值及食管癌病变长度比较治疗前,两组ADC值及食管癌病变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缓解组ADC值高于未缓解组,食管癌病变长度短于未缓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缓解与未缓解组ADC值及食管癌病变长度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ADC value and length of esophageal cancer lesions between remission group and non-remission group(±s)
表1 缓解与未缓解组ADC值及食管癌病变长度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ADC value and length of esophageal cancer lesions between remission group and non-remission group(±s)
注:ADC,肿瘤组织表观弥散系数;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缓解组(n=30)未缓解组(n=23)t值P值ADC值(×10-3mm2/s)治疗前1.69±0.52 1.68±0.43 0.075 0.941治疗后2.81±0.55a 2.34±0.52a 3.156 0.003食管癌病变长度(cm)治疗前6.40±2.39 6.36±2.61 0.131 0.896治疗后1.87±1.41a 3.02±1.31a 3.034 0.004
2.2 复发与未复发组ADC值与食管癌病变长度比较复发组ADC值低于未复发组,食管癌病变长度长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复发与未复发组ADC值与食管癌病变长度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ADC value and esophageal cancer lesion length between recurrence group and non-recurrence group(±s)
表2 复发与未复发组ADC值与食管癌病变长度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ADC value and esophageal cancer lesion length between recurrence group and non-recurrence group(±s)
注:ADC,肿瘤组织表观弥散系数
组别复发组(n=12)未复发组(n=41)t值P值ADC值(×10-3 mm2/s)1.69±0.51 2.69±0.54 5.504 0.000食管癌病变长度(cm)6.62±2.42 2.09±1.73 6.896 0.000
食管癌居恶性肿瘤病死率第4位,患者远期生存率<40%,因患者确诊时多处于中晚期,因此,放疗是治疗食管癌的重要手段之一。现代放射技术已采取增加肿瘤局部放射剂量,以减少周围正常组织剂量,对减轻正常组织损伤意义重大[5]。但目前临床尚无有效的短期疗效评估措施,无法为患者预后提供指导依据,因此,选择合理、有效评估手段至关重要[6]。
既往CT扫描、X线摄影等检测方法,因检测时间较长,存在滞后性与时间差,导致无法及时为患者提供指导意见,效果不佳[7]。随着磁共振的发展,MRI-DWI检查为唯一无创方法,其利用水成像原理,清晰显示活体内水分子扩散是否受限,观测生理病理变化,以及时评估疗效[8]。目前该技术在肿瘤分期、早期诊断中应用较为广泛,有研究[9]显示,该技术可用于监测颅外肿瘤疗效,其可先于肿瘤形态学变化前,更早地发现肿瘤微环境的变化;而食管为空腔器官,位置较深,受呼吸及食管自身蠕动的影响,尚未见食管癌MRI-DWI相关检查规范,在食管癌放疗领域中的应用较少。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缓解组ADC值高于未缓解组,食管癌病变长度短于未缓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食管癌放疗患者可利用MRI-DWI测量其ADC值及食管癌病变长度评估放疗效果。分析原因为,ADC为表面弥散系数,在紧密组织中,自由水弥散长度低时,信号衰减少,DWI图像信号轻度增高,ADC值降低[10]。而肿瘤细胞因分裂、增殖速度过快,局部组织密度远高于正常组织,造成细胞内外水分弥散受限,影响DWI信号,使其增强,而使ADC值减小,因此,ADC值可间接反映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11]。当食管癌患者接受放疗后,若放疗效果显著,机体内肿瘤细胞因被灭杀而不断减少,间隙增宽,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水分子弥散能力,增大ADC值,因此,可将ADC值用于评估指导放疗患者的后续治疗[12]。本研究结果还发现,复发组ADC值低于未复发组,食管癌病变长度长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证实ADC值及食管癌病变长度对评估食管癌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食管癌患者行MRI-DWI检查,可根据ADC值、食管癌病变长度对患者近期疗效进行客观、准确、有效、量化的评估,并依次依据制定适宜的后续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