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创融合思创合一背景下中职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

2021-06-08 16:27李洁
黑河教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中职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李洁

[摘 要]中职生是国家产业大军的塔基,如何在中职阶段将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品质融入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中,为其终生发展奠基,是当前“双创”背景下职业教育需要认真思考并回答的重大课题。本文以校本研究为例,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三维目标入手,在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形成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立创新创业课程能力培养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中职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一、研究背景

自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创新、创业教育在中国大地如火如荼地进行,但中职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起步晚、基础弱、无课程、无教师、无实践平台现象比较普遍。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适应全球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需要,也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中职生一直被社会认为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那么,如何使其成为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功能和职教人的职责所在。本案例研究旨在通过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德育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创业知识与创业实务结合,使学生重拾自信,成为国家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和思路

理念:教师要围绕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坚持人才培养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于学生终身发展,结合中职生的特点和认知实际,整合学生发展、社会需求和学校办学目标,从培养学生具有职业精神、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三个维度,构建创新型学生成长路径,实现具有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思路:1.解决学生理想信念缺失、责任感薄弱、自卑心理较重、三观模糊等问题,培养学生以职业精神为核心的责任、担当、爱岗、敬业、创新、工匠等精神。2.解决学生不会学习、学习能力不足、教与学脱节等问题,培养学生沟通、合作、创新等人文素养。3.解决学生职业认知、掌握专业技能,搭建“校赛+省赛+国赛”创新型人才成长成才平台。

三、具体过程与做法

(一)构建创业创新与专业能力融合的三位一体课程体系

1.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引领,调整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突破口,重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以“学生为本,人人皆有潜力”的理念下,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通识教育、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与创新教育相融的三大教学模块。

2.在通识教育中开设《创业指导》32学时。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在授课中不仅有以理论讲授为主的学院派,有以实践为主的实战派,还有以素养为主的人文派。我校在开设过程中,主要是结合中职生特点和学校现有资源,以人文教育为主,将“理论、体验、实践”三种教学模式融入到十三个教学模块中,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沟通合作能力、抵御风险的抗压能力等综合人文素养。

3.专创融合课程的重构。教改中,学校要求专业课教师按照专业对接产业、教学内容对接职业标准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的整合。将新知识、新方法、新工艺融合到课程中,建设“专创融合”案例库、资源库。在教学方法上要广泛应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突出理实一体、做学合一,将创新意识、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到教学中。

(二)形成“人文教育+技能培养+竞赛成长”的创新型人才进阶培养路径

1.思创结合,以理想前途为目标,重拾理想信念。学校不仅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开展“爱国守纪、感恩立业、工匠精神、信仰点亮人生”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人生理想,而且要开展企业精神讲座,定期邀请优秀毕业生及企业家到校做报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成才观。

2.以技能训练为核心凸显职业教育特色。学校要建立校企共育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强化以专业技能、岗位核心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建设和专业建设。在校企合作框架下,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构建“校企互融、多岗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六步项目教学法”;商务俄语专业构建“工学交替、多岗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听说主导、导练结合、五位一体”教学法。按照“一手精、一手清”的技能要求,各专业提炼技能训练项目及训练标准。通过技能训练,不断培养学生求精、求新、思辨、执着、坚毅的创新品格和工匠精神。

3.赛创结合,搭建学生进阶成长舞台。学校以艺术节、技能节、创新创业大赛为平台,各专业按国家、省市赛事内容、标准,结合学校专业实际设立赛项,构建了“校赛+省赛+国赛”人才进阶式成长通道和“导师+项目+赛事”的技能人才培养路径。通过线上线下的学习、培训与互动,为学生创造“人人有平台,个个都出彩”的机会,促进学生在赛事中成长。

(三)搭建专业实践與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平台

1.成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提高学生专业岗位核心竞争力,培养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和真实工作岗位胜任力,学校利用场地和设备等资源,成立校内计算机“数字媒体创意工作室”、商务俄语“妮娜翻译行”、幼儿教育“于老师桦树皮工艺品制作室”、中医康复“付老师中医推拿工作室”等。工作室在对外承接业务,对内满足学生生产性实训教学中,通过真实的项目情景,把教与学、学与做、做与创结合起来,构建一个理论与实践、隐性与显性、情景与实战交融的市场,将产品或服务与专业技术、商业需求结合起来,体现创业魅力。

2.工作室也是创业项目孵化的实践平台。将有一定优势、潜力和市场前景的创业项目,或有创业意愿、综合素质强的学生组成团队,按照“导师+项目+创业团队”的模式,配套一定的项目资金,用以创业培训、辅导、咨询、市场调研等项目开发所需。生产性实训基地即名师工作室,是学生创业的沃土,将创业意识、创业观念、创业精神根植于学生内心,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四)建立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训质量评价机制

1.评价体系机制建立的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发挥着导向作用。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各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评价指标体系既是一种必要的手段,又起到指挥棒的作用。这个过程有些指标是显性的、有些指标是隐性的,学校需因地制宜,制定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

2.建立主体性师生科学有效评价体系。从教师层面上,学校将是否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学中,作为质量评估指标之一。从教師培训、教学内容专创融合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中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占比、教学成果中指导学生各类竞赛等要素考察教师,以此为专创相关课程开发,专创教育实施保驾护航。从学生层面上,建立多元、动态的考核体系,结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特点,加大实践环节的比重,注重团队成员每一次小组合作的贡献度,打破终结性评价为主的方式,加大过程性、多元性评价。

四、取得的成效

(一)确立了创新型“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目标

在以“学生为本,人人皆有潜力”的理念下,整合学生发展、社会需求和学校办学目标,从培养学生具有职业精神、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三个维度,构建创新型学生进阶式人才培养目标。

(二)构建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

在校企合作框架下,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建设了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多岗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以专业技能、岗位核心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建设,构建通识教育、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与创新教育相融的三大教学模块。

(三)形成了以活动为载体,助力学生出彩人生的舞台

以艺术节、技能节、第二课堂展、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为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充分展示学生创新活力与魅力,助力学生出彩人生。

按照新时期国家对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中职校教育应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专创融合、思创合一理念下,提升教师创造力、课程重构力、强化实践教学创新力,构建内外共识大环境,形成政府、企业、学校多元合力培养机制,助力创新型人才培养落地。学校将不断致力于专创队伍建设、专创课程改革,与同类校一道共研共创,为创新型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罗琴. 我国中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综述[J].才智,2017,(18).

[2]陈胜蓝.中职“导师+任务+竞赛“创新创业人才孵化模式研究[J].金融经济,2017,(16).

[3]张云青,李理,高宏屹,白艳玲,刘瑛.基于“专创融合”模式的创新教育路径探索[J].科技创业,2020,(5).

[4]韩再超,张英俊.创新创业大赛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理论研究,2019,(3).

(责任编辑 陈始雨)

猜你喜欢
中职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如何在语文课上提高中职生的口语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