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伟伟 郭红霞 刘方 郭世燕
1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450000;2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急救中心 451161
帕金森病(PD)是临床常见神经退行性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患者多表现为肢体动作障碍、不自主震颤、肌肉僵硬及平衡失调等,严重者甚至丧失生活自理能力〔1〕。统计数据显示〔2〕,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PD发病率约为1.7%,且多发于脑力劳动者。PD病因不明,多认为与药物、环境等因素有关,当前临床治疗以药物干预、康复训练为主,且治疗效果一般〔3〕。因疾病困扰及功能障碍等因素影响,PD异常步态患者生活质量急剧下降,且情绪状况较差,为此,需加强临床护理干预。常规护理强调以姿势协调训练及牵拉训练等为主,缺乏对躯干核心肌群地有效锻炼,导致康复进程缓慢〔4〕。激励式心理调节联合虚拟步态训练强调通过健康宣教、时效激励实现对患者心理的有效调节,并指导开展虚拟步态训练,能有效纠正异常步态,促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况〔5〕。本文拟探讨激励式心理调节联合虚拟步态训练在PD异常步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选取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PD异常步态患者86例。纳入标准:①经临床诊断及CT检查等确诊为PD,且存在异常步态;②已接受PD药物治疗;③MMSE评价显示无认知功能障碍,且能积极配合医护工作;④原发性PD。排除标准:①存在精神病史,或意识不清醒者,②存在感染性炎症等疾病者,③缺乏康复训练基本能力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等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男30例,女13例;年龄50~72岁,平均(62.50±4.80)岁;病程1~7年,平均(3.21±2.41)年;Hoehn-Yahr分级:Ⅰ级9例,Ⅱ级11例,Ⅲ级12例,Ⅳ级11例。观察组男32例,女11例;年龄52~73岁,平均(65.20±5.40)岁;病程1~9年,平均(4.63±2.78)年;Hoehn-Yahr分级:Ⅰ级10例,Ⅱ级14例,Ⅲ级13例,Ⅳ级6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选常规护理,包括病情评估监测、服药指导、姿势协调训练及牵拉训练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以激励式心理调节联合虚拟步态训练,具体内容如下。
1.2.1激励式心理调节
1.2.1.1激励式健康宣教 发放该科自制健康手册,内容包括:疾病知识、治疗方案、康复训练及康复照护等,并督促阅读康复训练模块,明确康复训练重点及注意事项〔6〕。手册宣教2~4 d后,基于访视交流对患者阅读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其认知缺陷不足及突出表现,予以有效语言激励,并据此确定视听宣教内容。结合访视交流反馈结果,通过网络搜集相关视频或动画,对视频、动画进行编辑,得到视听宣教短视频,通过微信向患者或家属发送视频,并提醒其观看,以强化宣教效果〔7〕。
1.2.1.2激励式心理调节 ①身心放松调节。因功能障碍、自理能力偏低等原因,PD患者多存在抑郁、焦虑情绪,为此,需加强心理调节。指导患者练习腹式呼吸,对其太阳穴及四肢进行按捏,以放松身心,缓解焦虑或烦躁感,每天2次/d,每次20~40 min〔8〕。②图表激励调节。为患者建立康复数据档案,包括UPDRS评分、步态协调评价等,并对数据信息进行整理,绘制康复图表,如折线图或条状图等〔9〕。虚拟步态训练中,护理人员通过展示、分析康复图表,充分肯定康复效果,并明确临床治疗方案的科学性及先进性,以增强患者康复信心,实现时效激励。
1.2.2虚拟步态训练
1.2.2.1虚拟步态训练 ①训练设备介绍。向患者介绍感应的耳机使用方法,后引导其佩戴耳机设备以感应重心变化,并确保步频与声音同步〔10〕。②虚拟步态训练。为患者佩戴设备,启动虚拟步态训练系统,患者根据虚拟步态训练眼镜所显示图像开展练习,据此调节自身动作,纠正异常步态,当眼镜显示出相对固定且黑白相间方格时,适当增大步幅,2次/d,每次20~30 min〔11〕。
1.2.2.2节律性步行训练 虚拟步行训练7 d后,可使用节拍器节律替代训练。①节律性步行训练。训练前,对患者步行速度进行测定,借助节拍软件制作与步行速度相一致的节拍,将其作为听觉刺激信号,指导患者根据节拍信号开展步行康复训练,保持步行节奏与信号节奏一致,3次/d,每次20~30 min,并测定每次步行速度,将其作为后续训练参考依据,逐渐增大训练强度〔12〕。②躯体肌群训练。待患者步行姿态得到有效纠正时,可对躯体肌群实施强化训练。指导开展躯体训练,包括侧屈、前屈、后伸及旋转等训练动作〔13〕;引导开展臀肌训练,包括俯卧位向下屈伸、卧位下肢抬起等训练动作;指导实施腰背肌训练,包括3点支撑、燕飞等训练动作〔14〕;指导练习腹肌训练,包括仰卧位直腿抬高、屈膝抱胸等训练动作,2次/d,30 min/次,训练前引导开展肢体关节活动,并按捏肢体。
①步态参数。研究基于三维运动分析系统对患者步态进行测试,所涉步态参数包括步速(m/s)、跨步长(m)、6 min步行距离(m)及起立行走测试(s),结合参数分析步态异常规律,据此评价纠正效果〔15〕。②心理状况。研究选用SAS、SDS自评量表评价患者情绪状况,其中SDS自评量表分4个维度,共20个条目,各条目均采取4级评分法,对应标准分为50分,分值越大,则抑郁情绪越严重;SAS自评量表共20个条目,均采用4级评分法,对应标准分50分,分值越大,则焦虑情绪越严重〔16〕。护理人员向各患者发放SAS、SDS自评量表,说明填写方法及注意事项,由患者独立完成自评。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选t检验,检验标准α=0.05。
观察组患者步速6 min步行距离、跨步长、起立行走测试评价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步态参数比较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5 d、干预后10 d的SDS、SAS自评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心理状况比较
PD是一种多发于老年人群的神经系统疾病,是因中脑黑质神经元出现变性死亡,导致多巴胺合成急剧下降,进而引起神经系统功能异常〔17〕。研究数据显示,我国中老年人群中PD发病率为1%~2%,且呈现出年轻化趋势,严重威胁到中老年人群的健康安全〔18〕。临床研究发现,因疾病、肢体障碍等因素影响,PD患者情绪状况较差,且步行姿态出现异常,对其康复效果产生了较大影响,为此,必须加强临床护理〔19〕。
研究在PD患者中应用激励式心理调节联合虚拟步态训练,面向患者激励式健康宣教,以强化其康复认知,激发其认知欲望。针对患者实施激励式心理调节,基于图表形式展示临床数据,使其对病情恢复状况具有直观认知,以实现有效激励。同时,借助虚拟步行训练系统进行训练,引导开展节律性步行训练、躯体肌群训练,以实现对步行姿态地有效纠正,增强肌力。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步速、6 min步行距离、跨步长、起立行走测试评价优于对照组,究其原因,研究面向患者实施健康知识宣教,结合手册全面宣教效果,明确认知不足,并通过视听激励宣教,重点介绍治疗方案及康复训练,能强化患者健康认知,增大康复训练依从性,有助于改善运动功能恢复效果。护理人员向患者介绍了虚拟步行训练系统使用方法及功用,指导患者借助虚拟步行训练系统开展训练,根据视听觉反馈纠正自身行为,能实现对异常步态地有效纠正〔20〕。而后引导开展肢体康复训练,包括节律性步行训练、躯体肌群训练,能改善肢体运动状态,增大步速及跨步能力,可实现对躯体肌群地有效锻炼〔21〕。观察组患者SDS、SAS量表自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究其原因,研究面向患者开展健康知识宣教,基于发放健康手册、指导阅读手册,并及时解答阅读问题,能全面强化患者对疾病知识、治疗方案及康复训练等知识的认知,有助于增强其康复信心〔22〕。研究引导开展呼吸放松调节,辅之以按摩放松,能有效舒缓紧张、焦虑情绪,同时,及时传达康复讯息,基于图表形式展示康复数据及治疗数据,能增强患者康复信心,有效疏导其抑郁情绪。
激励式心理调节联合虚拟步态训练在PD患者中的应用,能有效纠正异常步态,改善其心理状况。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