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友名
(铜陵学院 金融学院, 安徽 铜陵 244000)
大学生的自我接纳、反刍思维与孤独感的关系,在知网上依旧为研究的空白区,以往有学者研究自我接纳与孤独感的关系,也有学者研究反刍思维与孤独感的关系,但三者放在一起,并研究反刍思维是否具有中介作用,这方面依旧为空白区,有待进一步探索。大学生的孤独感是一种负面的情绪,什么样的因素对其具有影响,以及怎么影响,是需要去研究与思索的。
自我接纳(Self-acceptance)观点由奥尔波特所提出,其认为自我接纳属于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为对于自身的自察能力,能够预估出自己可能实现的目标,并将目标转化为前进动力,具体来讲,当自身的素质与他人进行比较时,能够正视他人的意见,并且正视自身存在的不足。而国内学者根据自身的理解,提出了其他说法,丛中的观点为自我接纳不仅在情感上对于自身认可,而且在对自身态度上也是积极的。国内学者王光辉对自我接纳的定义是个体不仅能接纳自己的优点与缺点,还能对自身有清楚的认识。
反刍思维最早由Nolen-Hoeksema提出,在其反应风格理论中,对于反刍反应进行了明确的定义,认为反刍反应与抑郁相关,当人在经历负性事件后,会反复思考其带来的负面影响、负面后果等,进而加重负面情绪。Martin在其研究过程中,提出了目标驱动反刍理论,其理论表明当一个人设定的目标没有实现时,大脑就会不自主的反复思考成功的方法,而陷入无限的反复之中,只有当个体接受失败的真相后,负面情绪才能缓解。Conway认为反刍思维是指当个体认为自己设立的目标无法到达预期的效果时,便会产生负面情绪。孤独最早在医学领域中进行使用,划分到情绪范畴之中。Robert S. Weiss指出,当认为自身的人际交往关系与理想中的人际交往存在差异时,便会产生一种无助的消极情绪,这就是孤独。孤独感是一种精神上空虚,是人所特有的东西,强调人主体的重要作用。孤独感的产生根源在于,当现实的人际关系无法满足自身情感依托时,所不断产生的负面情绪。
刘慧瀛的研究表明,自我的肯定及接纳与反刍思维之间能够相互影响。孙若东的研究表明,自我接纳对孤独感具有预测作用,自我接纳程度高的,孤独感较低。唐静的研究中显示,反刍思维对孤独感具有预测作用。李艳的研究显示,反刍思维对孤独感产生影响。综上所述,自我接纳与反刍思维之间相互影响,反刍思维对孤独感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自我接纳对孤独感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因此,反刍思维可能在自我接纳与孤独感之间具有中介作用。探索自我接纳、反刍思维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根据中介效应理论,反刍思维在自我接纳与孤独感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根据本文研究的需要,信息收集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选取铜陵学院、池州学院、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高校,确定取样对象后,对三所高校进行随机取样。本次研究发放问卷的总量为800份,总计回收751份,回收率93.88%,其中有效问卷734份,占比为91.75%。其中,包括男生334人,女生400人;生源地为城镇291人,为农村443人;独生子女为282人,非独生子女452人。
自我接纳量表(SAQ)。该量表创立于1999年,在丛中和高文凤的共同努力下,成功编成此量表,量表总计16道题,分为自我接纳和自我评价两个因子,各维度分别包含8个题目。 量表中的所有题目都采用 4 级计分标准。
反刍思维量表(RRS)。该量表1991年由Nolen-Hoesksema编制,该量表由症状反刍(Symptom rumination)、强迫思考(Brooding)、反省深思(Reflective pondering)三个维度组成,总计22题,量表中的所有题目都采用 4 级计分标准,根据其得分判断反刍思维的程度。
孤独感量表(UCLA)。该量表于1980年,由 Russell 等人编制而成,该量表由纯孤独感、对自己社交能力评价、对重要关系未满足程度的知觉、对目前同伴关系的评价四个维度组成。量表中的所有题目都采用 4 级计分标准,总计由18个相关的题目组成,得分的划分标准分为 28、28~33、39~44、44,不同的得分标准,其孤独感是不一样的。
在统计的过程中,本文使用SPSS23.0对数据进行分析,对于不同的量表,将会进行相应的比较。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计算出在性别、生源地与独生子女上是否存在差异。此外,在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将三个因子进行相关分析,测出其相关度;在相关的数据上,对三个因子进行回归分析,通过回归结果,分析反刍思维是否能具有中介作用。
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表1研究结果表明,在性别比较中,男生的自我接纳水平高于女生,女生的反刍思维和孤独感均高于男生,在反刍思维与孤独感上具有显著差异;在生源地的比较中,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其自我接纳水平比农村大学生高,反刍思维与孤独感比农村大学生低,在自我接纳、孤独感上具有显著差异;独生子女方面,在孤独感上具有显著差异。表明在人口学变量方面,不同的性别、生源地和独生子女在各方面的表现,存在一定差异。
表1 高校学生人口学变量在自我接纳中的差异T检验结果
1.自我接纳与反刍思维的相关
由表2 结果可知,在相关度的研究中,自我接纳因子与强迫思考因子、反省深思因子、反刍思维存在显著相关;自我评价因子与强迫思考因子、反省深思因子、反刍思维三者,在相关度上都存在显著相关;在总自我接纳的相关度上,其与强迫思考、反省深思、反刍思维存在显著相关。
表2 自我接纳和反刍思维的相关
2.自我接纳与孤独感的相关
表3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接纳因子、自我评价因子、总自我接纳三者与纯孤独感因子、对自己社交能力的评价因子、对重要关系未满足程度的知觉因子、对目前同伴关系的评价因子以及独孤感具有显著相关。此结果表明,自我接纳量表与孤独感量表之间相关度较高,两者之间能够相互影响。
表3 自我接纳与孤独感的相关
3.反刍思维与孤独感的相关
表4结果表明,纯孤独感因子、对自己社交能力的评价因子、对重要关系未满足程度的知觉因子、对目前同伴关系的评价因子、独孤感五者,在强迫思考因子、反省深思因子以及反刍思维的相关度上具有显著相关;但五者与症状反刍不显著相关。
表4 反刍思维与孤独感的相关
R
的值为0.380;R
的值为0.145,F
值为50.715(P<
0.01),因此,自我接纳可有效解释14.5%的变异量,表5中的数据表明,常量的值为79.376,B
的值为-0.773。因此,回归方程的表达式为:孤独感=
79.376-0.773自我接纳,结果表明,孤独感与自我接纳是反向的,孤独感增加,则自我接纳减少。表5 自我接纳对孤独感的回归分析
将自我接纳作为自变量、反刍思维作为因变量,通过SPSS23.0进行中介效应的检验,得到表6,结果表明,R
为0.185;R
为0.034,F
为10.650(P<
0.01),因此,自我接纳可有效解释3.4%的变异量,由表6可知,常量的值为55.704,B
的值为-0.313。因此,回归方程的表达式为:反刍思维=
55.704-0.313自我接纳,结果表明,反刍思维与自我接纳是反方向的,反刍思维增加,则自我接纳减少。表6 自我接纳对反刍思维的回归分析
B
值为-0.742,其值小于-0.773(没有加入反刍思维的值,表5所示),因此,反刍思维是部分中介。将自我接纳、反刍思维作为自变量、孤独感作为因变量,从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R
为0.389;R
为0.151,F
为26.648(P<
0.001),因此,自我接纳可有效解释15.1%的变异量。由表中可知,常量的值为73.803,自我接纳B
的值为-0.313,反刍思维B
的值为0.100,因此,回归方程的表达式为:孤独感=
73.803-0.742自我接纳+0.1反刍思维。表7 自我接纳、反刍思维与孤独感的中介分析
通过SPSS23.0,对相关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在自我接纳结果中,大学生的自我接纳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王金鹏的研究结果一致。从量表得分情况来看,男生在自我接纳量表上的得分基本高于女生,男生对自我的接纳程度更高,对于自身的缺点也更为接受,这与张雪娇先前的研究结果一致。男生的性格较为开放,对于自身的一些缺点相比较之下,接受度更高,因此,自我接纳程度也更高。自我接纳在生源地的比较中具有显著差异,从得分上看,来自农村大学生的自我接纳程度高于城镇大学生,从小的生活环境对于自我的接纳具有显著影响,农村大学生从小生活在田园中,田园环境的开阔空间,使得农村大学生的情绪梳理更为有效,并且从小生活的环境较为艰辛,使得其对于自身的缺点更容易接纳。自我接纳在独生子女上不具有显著差异,这可能与现在的家庭孩子数量有关,虽然存在多个孩子的家庭,但大体上一个家庭基本也就两个左右,父母对于孩子基本上可以兼顾,因此,不具有显著差异。
在反刍思维的比较中,性别上具有显著差异,男生与女生对于负性情绪的接纳程度上存在差异,这与李斯妮的结果一致。女生的总反刍思维得分大于男生,在以往的研究中,赵闪闪也得出此结论。女生对于负面情绪的梳理相对较差,女生喜欢反复的思考负性事件,因此负面情绪较多。在生源地方面不具有显著差异,这与我们以往的经验是有出入的,可能与经济发展有关,虽然城乡具有一定差异,但随着经济发展,农村的教育质量也进一步提升,父母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也更为认可,因此,在日常的成长过程中,接受的正面教育增多。在独生子女方面也不具有显著差异,随着父母教育素质的普遍提升,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更为科学。
在孤独感的结果中显示,孤独感在性别上具有显著差异,女生的孤独感得分高于男生,这与董艳的研究结果一致。女生的情绪更为细腻,对于一些小的变化更为敏感,也更容易记在心中。此外,女生更希望有人陪同去做一些事情,因此,独立性相对较差。在生源地上具有显著差异,城镇大学生的孤独感大于农村大学生,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住房条件等,对孩子的性格都具有影响。相比较之下,城镇学生与人接触的时间相对较少,因此孤独感较为强烈。得分结果中显示,独生子女的孤独感高于非独生子女,与李慧的研究结果一致。在独生子女的日常生活中独处时间较多,懂得在一个人生活的时候派遣情绪,而非独生子女,从小就与其他子女过着群居的生活,很少一个人单独相处,因此,孤独感更为强烈。
自我接纳与反刍思维负相关。以上的结果表明,大学生自我接纳的程度与强迫思考、反省深思、反刍思维等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这表明自我接纳的程度越高,则强迫思考、反省深思、反刍思维的程度就越低,因此,为了提高自我接纳水平,就应当降低其他三者的得分。自我评价与强迫思考、反省深思、反刍思维都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对于自身评价较好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意识,当自身反复思考负性事件时,能有效地进行自我调节,从而实现自身的平衡。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自我接纳程度高的学生,能有效调节自身情绪,从而建立较好的人际交往圈子,具有较高的归属感。自我接纳与反刍思维负相关,自我接纳高的人,其反刍思维低,对于生活的态度也更好。
自我接纳与孤独感具有负相关。相关结果表明,高校学生自我接纳程度较高的,其孤独感相对较低,此结论与孙若东的研究结果一致。对自我评价较高的人,更能看到自身的优点,对于缺点的过滤能力也更强,因此,其负面情绪相对较少,对于社交能力的评价也更高。孤独感强烈的大学生,一般不太愿意与人更多地交流,喜欢封闭自己,喜欢将自己的需求与喜好封闭起来,不愿意让人触碰,不愿意被人拒绝与嘲笑,总喜欢把自己隐藏起来,不暴露自己的本性,让自己更加的孤独与无助,这样循环下来,对于其心理健康具有极大影响。
反刍思维与孤独感正相关,反刍思维的提高,会使孤独感上升,这与唐静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反刍思维会使个体产生负性情绪,这种情绪会反复出现,使人无法控制自己,情绪低落,对生活失去信心,从而孤独感提升。反刍思维会使人产生负性情绪,而孤独感也属于负性情绪,因此,反刍思维高则孤独感也会相应地提高。
B
的值为-0.773,因此,自我接纳与反刍思维负相关;R
的值为0.145,自我接纳可有效解释14.5%的变异量,回归方程的表达式为:孤独感=
79.376-0.773自我接纳。通过中介效应的检验,将自我接纳作为自变量、反刍思维作为因变量,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R
为0.145,自我接纳可有效解释14.5%的变异量,B
的值为-0.313,因此,自我接纳与反刍思维具有负相关,其回归方程为:反刍思维=
55.704-0.313自我接纳。将自我接纳作为自变量、孤独感作为因变量,其回归分析结果是显著的;将自我接纳作为自变量、反刍思维作为因变量,其结果是显著的,因此,反刍思维具有中介作用,将反刍思维纳入中介之后,B
值为-0.742,其值小于-0.773(没有加入反刍思维的值,表5所示),因此,反刍思维是部分中介。回归方程的表达式为:孤独感=
73.803-0.742自我接纳+0.1反刍思维。在人口学变量中,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性别方面,反刍思维与孤独感具有显著差异,不同的性别,在反刍思维与孤独感上的感受是有区别的;生源地方面,自我接纳、孤独感上具有显著差异;独生子女方面,在孤独感上具有显著差异。
自我接纳与反刍思维负相关;自我接纳与孤独感负相关;反刍思维与孤独正相关;反刍思维在自我接纳与孤独感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