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开放教育思政工作的路径探索

2021-06-08 08:59殷冬琴何李方
安徽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中华思政传统

陈 芳,殷冬琴,何李方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 池州分校,安徽 池州 247000)

一、引言

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中唯一没有中断且发展至今的古老文化,其中包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更是璀璨夺目、绚丽多姿,蕴含着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历史演进中所积累的卓绝智慧和宝贵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既能够使学生更直观生动地理解思政教育的课本知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又能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还能让学生在享受美好的文化中感受民族的精神内核。并且从思政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和内在要求来看,只有把思政教育摆在中华优秀文化的大环境中,坚持中华文化立场,才能更好建设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精神家园,推进民族文化建设和弘扬民族文化。

不管是普通高校学生还是开放教育学生,他们的价值取向不仅与个人的发展紧密相关,更关系到国家的发展与兴旺,尤其是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等格局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意识形态的引领是必要且迫切的。在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这不仅对思政课建设提出了要求,也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开放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平台,如何把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思政教育教学实践,也是当前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开放教育的意义及现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曲折前进中所积累下来的优秀经验和智慧,对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仍然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李宗桂教授将优秀传统文化特征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它折射着中国文化健康的精神方向;二是不论在过去还是在现在的文化建设中,它都能够鼓舞人们前进,都能增加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三是能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四是具有相对稳定性,且在历史长河中是通过继承的方式进行传播的;五是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能够不随时代的更迭而泯灭。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有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一)融入意义

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愈加凸显,成为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化思想,不论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勤俭传统,或是“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礼让美德,抑或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治学要求等都饱含深刻的教育内涵,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增强教育的有效性。且文化回应教学是教育民主的需要 ,也是教育内容丰富的需要。另外,让青年学生广泛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稳固民族文化根基,有效降低西方思想和文化对其思想和行为的影响。综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二)现状分析

笔者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政治”为主题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进行搜索(截至2020年11月) ,当前研究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献主要集中在思政课程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方面,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等方向也有学者进行了探讨,但这些研究基本都针对全日制学校,以成人学生为对象进行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研究很少。本研究以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池州分校学生为被试,通过QQ群和微信群为媒介发放网络调查问卷,回收网络问卷345份,其中有效问卷315份,有效回收率91.3%。样本中被试中男生占36%,女生占64%,20~40岁学生占90%。部分问卷数据如表1。通过数据可知57%以上的学生每天平均学习的时间不超过半个小时,通过电脑或手机登录国开学习网进行学习的学生超过半数以上,所以相较于普通高校而言,开放教育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是网络,而网络学习的时间占白天可利用时间较少。

表1 开放教育学生学习特征调查统计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开放教育思政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融合形式简单,深入挖掘不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范围广,但在当下的思政教育中,很多优秀传统文化仅仅作为补充的材料,没有对其进行深入的拓展和挖掘。史飞在研究中指出简单的资源补充不能满足大学生的精神追求,也不能实现春风化雨的育人效果。封珊、王明东研究发现思政课教育内容缺乏创新,教学方法相对固定,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性较弱,课程的吸引力有限。开放教育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是国开学习网平台,而学习时间占白天可利用时间较少,如果像普通高校一样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简单地与学习视频融合,势必效果不会太理想。伴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5G通信等技术的发展,思政教育的阵地已经不同于以往的政治消费领域的自然生成,而更多的起源于“自下而上”的议题设置和“再教育”,在电大学生的教学过程中,这种趋势更加明显,“教科书”式的思政教学资源因其互动性、时效性、课程吸引力不足,使得传统文化的教化效果大打折扣。

(二)力量配置较弱,师资队伍有待加强

刘修民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作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开放教育思政课程主要通过国开学习网平台开设,线下的面授思政课程较少,且因工学矛盾,学生参与国开学习网平台学习大多是单纯地应付课程考核。通过访谈部分学生,了解到很多学生网上学习思政课程只是简单地刷视频,而未花时间去学习和理解。虽然池州分校每学期开设多门线下思政面授课程,但从近两个学期学生参与线下面授课的签到情况来看,学生的平均参与率不超过10%,而且授课老师也不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背景,所以思政教育的重担间接地落到导学教师身上。导学教师的工作能力和专业素养对学生的思想状态有着直接的作用,但导学教师在选聘后并未接受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训,间接影响了思政课程质量。

(三)侧重理论课程,对“行”的监督不够

古代学者素来强调“知行合一”,“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而开放教育学生主要获取学习资源的渠道是网络课程和学习教材,学习形式主要是自学、参与课程答疑、面授辅导,根据前文的调研,大部分学生选择自主学习教材或视频。以往基于开放教育学生的研究发现,开放教育学生自主学习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三点:学习意志力薄弱、对课程教师过于依赖、自主学习的效果不理想,正是这些原因致使课程的教学不理想,也必然导致内化于心的知识大打折扣,再将其外化于行,学习效果也势必不理想。而开放教育主要通过线上与学生沟通交流,能看到和检测到的仅仅是学生们在国开学习网上的学习数据,比如资源浏览数、登录平台次数、发帖和回帖情况、在线天数等,这些指标数据对成人学生来说只能体现一定的学习量,但对思政教学成果来说仅仅代表一个数据。基于前面的数据调研,57%的成人学生每天用在学习上的时间不足半个小时,而这半个小时要完成国开学习网上大量的视频学习、自测题和形考作业,所以为了获取知识而学习的比例可想而知,学生们内化于心且转化为行为的部分很难监测和判定。并且学生参与学习的功利性较强,单纯为了文凭而学习的占大多数,所以学习效果的显著性明显低于普通高校。

(四)校园活动参与率低,校园文化氛围不够浓厚

“泡菜理论”强调了校园文化这坛“泡菜水”在教学工作中的浸染和引导作用,但在开放教育中,校园文化氛围很难营造。虽然近些年来逐渐强调“敬学广惠、有教无类”,但支持的力度和宣传的广度不够,且以共青团、学生会等组织在活动安排上经常是有心而无力,再加上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不高,活动次数屈指可数。从调研数据来看,成人学生的主要年龄在20~40岁之间,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不论是来自工作、家庭、社会的压力都相对比较大,大部分学生有相对固定的工作时间,所以参与校园活动就只能挤占他们的生活时间,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就自然偏低。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开放教育思政工作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国家兴旺和民族发展的价值与意义。开放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平台,必然承载着传承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重要使命,所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是时代赋予继续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加强对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强化融入力度

加强对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融入开放教育教学目标中。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播,让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并随着课程思政推进而不断深入,充分发挥隐性教学的特点,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协同效应。同时应重视新媒体等平台在教学中的作用,推进成人学生思政教育模式的变革。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成人学生的学习过程数据、学习行为数据进行多维度监测,分析监测数据后总结思政教育可以开展的方向,充分利用“三微一端”平台,根据成人学生的不同特点推送个性化的微视频,推进文化传承与“微媒体”时代的融合,实现“精准滴灌”式引导教育。

(二)加大师资队伍培训力度,提高融入质量

加大导学教师、辅导教师以及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力度,加强思政队伍建设,营造“三全育人”的局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的思想政治课程,授课老师的理论水平、表达方式的亲和性,还是课程内容设置的合理性,都影响着课程的传播效果。教师“会说”,有话语魅力,是实现有效融合和传播的关键所在, 所以不管是思政课老师还是导学教师抑或是辅导老师都要在学习上下功夫,多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多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同时,在传播理论知识的时候要用形象直白的语言讲述,多用鲜活的案例来分享理论,让学生在感受案例的同时,能够有切实的获得感。单纯的“会说”不足以传播知识,还要“会用”,老师要学会熟练地运用网络新媒体,打破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壁垒,拓宽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通道。

(三)完善实践教学,拓宽融入渠道

理论源于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实践也是开放教育学生对理论知识巩固、再认识以及运用的重要途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好校园文化节以及中华传统节日等时间作为实践教学的契机,结合成人工学特征,小批量、多批次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比如以班级为单位参观博物馆,以居住社区为单位开展进社区活动,以工作区域为单位开展“净城慢跑”活动等,使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学校要结合学生的工作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比如,学校可以有选择性地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公司,积极探索和建设校企合作通道,组织学生参观合作中的典型企业,感受企业文化中蕴含的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及奋斗精神等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从而促进学生们对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企业中的价值和意义有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

(四)构建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互动实践体系,延伸融入触角

积极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基层党组织等各类组织的引领作用,构建并完善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互动实践体系。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对师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方式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开放教育学校来说,校园文化不同于普通高校,是一种线下实体性和线上虚拟性相结合的混合型校园文化,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始终坚持“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理念,要充分发挥学生会、共青团等组织的作用,培养和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比如,可以用微信、QQ等社交工具开设第二课堂,组织线上读书会、传统文化知识抢答等活动,在潜移默化中体现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还可以将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动员学生党员参与主题党日等系列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教育功能。

五、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优秀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等思想,对开放教育学生的言行和思想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推动开放教育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开放教育各分校应重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开放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开放、包容和创新的原则,使开放教育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深入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为改革思政教育模式,提升开放教育的质量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中华思政传统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少年力斗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