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茜茜
在我教龄的第2年,我有幸执教一节区级公开课:一年级的《青蛙写诗》。由于教学经验不足,整堂课我都处于非常紧张的状态。教学正常有序地进行着,突然,一声清脆响亮的口哨声闯入大家的耳朵,我故作镇定继续教学,但内心已经无比慌乱:这是哪位同学啊,公开课还这么调皮,又不能直接批评,这下可怎么办呢!
我多么希望这“哨声”能马上停止!
我一只耳朵听着学生读句子,另一只耳朵顺着声音仔细听,想知道声音来自哪个角落。
可这“吹哨人”若隐若现,“藏”得很深……
如果不处理这“突发事故”,肯定不行,怎么办,怎么办?
我又叫了一位同学站起来读句子,目的是为了拖延时间,好让我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对策。学生很快读完了短句子,时间紧迫,我大脑飞快地转动,这时,我突然灵机一动。我一边环顾教室,仔细观察谁最有“嫌疑”,一边故意慢悠悠地说:“今天,可爱的小青蛙来到池塘,为大家写诗,还带了一位‘配音师,‘配音师已经迫不及待地想为小青蛙配乐,吹起了口哨,不知道这位‘配音师在哪儿呢?”同学们都不说话,此刻教室里特别安静,似乎所有人(包括听课老师)都在找这位“配音师”。
我见状,又接着说:“小青蛙的诗还没有写完,麻煩‘配音师先耐心地等等,等它把诗写完了,再请‘配音师给它配上美妙的音乐,好吗?”
也许这位“配音师”被我成功地“忽悠”了,之后再也没有吹口哨。
课堂小插曲,巧妙化解,真是有惊无险的一节课啊!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新北区九里小学)
责任编辑 郭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