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双金 曹海永
文本细读
春天最美是黎明。【这个句子很独特。独特之一,春夏秋冬四季打头句式都是一致的,显得全文和谐而统一。独特之二,“最美”两字,表达了作者独特的喜爱。如果把句式改成“春天美在黎明”,表达的情感就平和许多,但不如“春天最美是黎明”来得鲜明和强烈。】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句子中“泛”“染”“飘”三个动词用得特别传神,生动地写出了东方日出前夕天空色彩的变化之美。先是泛着鱼肚白,然后是染上红晕,接着是飘着红紫的彩云。如何写出景色变化之美?这是一个范例。教学时可让学生换成其他动词比较优劣,体会作者用词之妙。】
夏天最美是夜晚。【夏夜是迷人的,令人神往的。夏夜到底美在哪里呢?美在月色?美在晚霞?】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作者把月夜一笔带过,却突出暗夜的萤火虫,这是她独特的视角。用“翩翩飞舞”形容萤火虫似可商榷。“翩翩”一般形容鸟轻飞的样子,用来形容黑夜中的萤火虫好像不是很准确,黑夜中的萤火虫我们只能看到忽明忽暗的光亮。有一个翻译版本为“群萤乱飞,银光闪烁”可能更为传神。因为在漆黑的夜里,萤火虫在人的眼中就是“乱飞”和“闪烁”,这才抓住了萤火虫的特点。我想,这不是作者用词不当,可能是译者用词欠考虑。】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即使”两字是退一步讲,即使是细雨之夜,细雨、微风、萤火,仍然显现出夏天雨夜独特的美景。】
秋天最美是黄昏。【黄昏之美在哪里呢?一般人可能会写夕阳西照,暮色降临,看看作者写了什么。】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乌鸦归巢为什么在作者眼里会“动人”呢?其一,在日本人的心目中,乌鸦是吉祥之鸟,是国鸟,作者见之特别亲切。其二,鸟儿归巢犹如人之归家,那一份恋家之情让人动容。】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见到大雁齐飞,为什么更叫人感动呢?是什么让作者感动呢?感动于大雁的团队精神?感动于大雁的比翼齐飞?这齐飞的大雁是配偶?是父子?抑或是兄弟姐妹?】夕阳西沉,夜幕降临,那风声、虫鸣,听起来也愈发叫人心旷神怡。【“心旷神怡”是指美景让人心情愉快,精神舒畅。可是秋天黄昏的风声,秋天黄昏的虫鸣,怎么会让人心旷神怡呢?似乎值得推敲!当然,感受会因人而不同,作者感到心旷神怡,我们可能会黯然神伤,可能会叹息秋风萧瑟,虫鸣短暂,时光易逝。这里可以成为品味词语的一个极好的教学点。】
冬天最美是早晨。【冬天最美是早晨?这好像出乎大多人的意料!冬天的早晨多冷啊,可能大多数人还躲在温暖的被窝里呢!这又是作者独特的感受。】落雪的早晨当然美,就是在遍地铺满白霜的早晨,或是在无雪无霜的凛冽的清晨,也要生起熊熊的炭火。手捧着暖和的火盆穿过走廊时,那闲逸的心情和这寒冷的冬晨多么和谐啊!只是到了中午,寒气渐退,火盆里的火炭,大多变成了一堆白灰,这未免令人有点儿扫兴。【冬日的早晨美在哪里?美在闲逸的心情与冬日早晨的闲静,和谐而默契。这是宫廷侍女闲适而富足的生活所带来的闲逸心情,就是所谓的文人雅士的闲情逸致。把中午火炭变成白灰和早晨暖和的火盆做对比,更突出了冬日早晨的清闲和温暖。】
教学实录
一、抓住特点,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上的课文题目叫——
生:(齐)四季之美。
师: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你认为写景的文章到底学什么呢?
生:我认为写景的文章应该是学里面的好词好句好段。
师:那孙老师问你,写事写人的文章就不需要學好词好句好段了吗?(笑着问)我追问一句,你认为写景的文章和写人、写事的文章究竟有什么不一样的呢?
生:我认为是如何把景物写得好、写得妙。
师:给他掌声!写景的文章就是学习作者如何把景物写得好、写得妙。生活中的美景有很多,学习写景的文章要掌握两个本领。第一个本领:如何发现生活中的美。(板书:发现美)第二个本领:如何表达生活中的美。(板书:表达美)写景文章需要学习的两大任务,第一个任务是——
生:(齐)发现美。
师:第二个任务是——
生:(齐)表达美。
师:语文更重要的是后一个任务——怎么表达景物之美。那么《四季之美》究竟写了什么美景,是怎么表达的呢?请同学们把书本翻开。
二、咬文嚼字,品味变化美
师:四季,大家都很清楚,是哪四个季节呢?
生:(齐)春夏秋冬。
师:请四个小组分别读不同的季节,比比哪一个小组读得最好。我们一起看看作者究竟写了哪些美景。
(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分别朗读课文中春、夏、秋、冬四段。)
师:这篇文章不是中国作家写的,是哪个国家的作家?
生:日本作家。
师:名字叫——
生:(齐)清少纳言。
师:你们了解清少纳言吗?她是做什么的?
生:她是日本平安时代的女作家。
师:平安时代距离我们有1000多年的时间,说明她是古时候的作家,这是一个信息。
生:她是皇后身边的女官。
师:她的职业是陪伴皇后、伺候皇后的,但她又是一个文人。你想想看,陪伴皇后的文人有地位、有身份、有闲情、有雅致,所以她写了一系列的散文,对日本散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篇文章是中国作家翻译过来的,是一篇译文。作者虽然写四季是不同的,但是有一个句式是一样的,你发现了吗?
生:四段的开头“最美是……”是相同的。
师:没错,这是一个共同的句式。我们一起把这四句话读一读。
(生齐读四句话,师生配合读。)
师:这个句式值得研究,文中写“春天最美是黎明”,如果我把它改成“春天美在黎明”,表达有什么不一样?
生:“春天最美是黎明”是说春天最美的时
候是黎明,“春天美在黎明”,难道春天其他时间不美吗?
师:是啊,春天美的东西很多,你还可以说春天美在哪里?把这个句子改一改。
生:春天美在公园。
生:春天美在鲜花。
生:春天美在校园。
师:春天美的东西很多,花草树木,万紫千红,都很美。但是换成课文中的句子“春天最美是什么”就不一样了,最美的只有一个。中午、晚上能美过黎明吗?在作者眼中,“黎明”就是最好最好的,我们一起把最美的感觉读出来。
(生齐读“春天最美是黎明”。师强调“最美”,示范朗读。)
师:黎明到底美在哪里呢?读下去。
生:(齐)“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师:黎明到底最美在哪里呢?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黎明美在太阳的红光。
生:我觉得最美是在太阳升起时,围绕在太阳周围的彩云。
师:“围绕在太阳周围的彩云”这个说法有点问题,是东方天空的彩云,太阳周围的彩云是看不见的,对不对?
生:我认为美在太阳初升的时候。
师:太阳初升的时候让东方的天空——
生:慢慢地变红。
师:慢慢地变化,色彩发生变化,作者主要抓住东方色彩的变化。她写了哪三种色彩?从课文中找一找。
生:刚开始是鱼肚色的,然后是红色的,最后彩云是红紫红紫的。
师:刚开始的天空是鱼肚色,鱼肚子是什么颜色?
生:鱼肚子是白色的。
师:有一个词语叫鱼肚白。刚开始是白色的,接着就变成什么颜色了?——红色。最后变成——红紫红紫,红色再加重就变成了红得发紫。如果说一个人很有名气,我们说他很红;再红就说他红得发紫,紫色是红再往前一步,所以叫红紫红紫。作者主要写东方太阳日出时色彩的变化,请你拿出笔来,找出表示变化的三个动词。
生:(齐)泛、染、飘。
师:好,我们看着大屏幕读一读,把这三个动词强调一下。(出示第1自然段,生齐读。)
师:作者用了三个动词“泛、染、飘”,我们来研究一下。如果把“泛”换一个动词,你能换什么词?同桌两人讨论讨论。
生: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映着鱼肚色的天空。
师:给他热烈的掌声!他用“映着”,还可以用什么?
生:东方一点儿一点儿透着鱼肚色的天空。
师:给他掌声!想到了其他人没有想到的词“透着”,还可以换什么词?
生: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浸着鱼肚色的天空。
师:还有吗?语文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咬文嚼字。
生:东方一点儿一点儿绣着鱼肚色的天空。
生:东方一点儿一点儿衬着鱼肚色的天空。
师:那么,这些“映”“透”“衬”“绣”和“泛”比较一下,哪个词更准确一些?
生:我觉得应该是“泛”,因为后面说到“染着微微的红晕”,这样和前面的“鱼肚色的天空”形成对比。
师:这个“泛着”是从里到外呈现,(指着一位小姑娘)我说:这个小姑娘长得多漂亮清秀,她的脸上泛出了红晕,这个红晕是从皮肤里面透出来的,叫“泛着”。课文中说的“鱼肚色”是天空从里到外一点儿一点儿透出来的,所以叫“泛着”。那么“染”呢?是从里到外吗?
生:“染”是从外到里的。
師:从外到里是太阳光给它染上的。一块布着上红色,是从外到里,这叫“染”。你看作者用得不一样吧,最后一个动词是“飘”。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泛”“染”“飘”这三个动词呢?
生:我们要体会出黎明的美。
师:我们不仅要体会黎明的美,更要体会作者是怎么用词句来表达美。学语文到底学什么?就是学习作者怎么用准确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作者用了“泛”“染”“飘”这三个动词写出了春天的什么美?
生:写出了春天的色彩美。
师:它是一种色彩吗?它写了三种色彩,写出了色彩的什么美?
生:写出了春天色彩多样的美。
师:这个色彩一开始是鱼肚色,然后变成红色,最后变成红紫色。这写出了色彩的什么美?
生:写出了色彩的变化美。
师:给她掌声!色彩在变化,这就是写出了色彩的变化美。(板书:变化美)如果只写一个鱼肚色,这叫静态美。它不仅有鱼肚色,还有微微红晕和红紫红紫的彩云,写出了变化美。用三个动词“泛着”“染上”“飘着”写出春天色彩的变化美。如果只写一种颜色,你感觉怎么样?
生:很单调。
师:是啊,太单调了,如果写三种颜色呢?
生:层次很丰富。
师:没错,这就写出了色彩变化的丰富之美。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第1自然段)
师:总觉得这个美缺了点味道,谁能把这种美读出来呢?让我们感受到朗读之美。(指名一位男生读,师示范朗读。)要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对写景文章的理解。(指名一位女生有感情地朗读)
三、对比质疑,体会动态美
师:这是作者写的春天美景,用了三个动词写出春天景色的变化之美。那夏天作者还是这样写的吗?(板书:夏)作者写夏天着重写了什么?大声回答。
生:(齐)萤火虫。
师:萤火虫是一个活物,会活动。请你圈出第2自然段中表示萤火虫动作的词语。
生:我找到的是“翩翩飞舞”和“飞行”。
生:除了这两个词语,我还找到了“闪着”。
师:三个写萤火虫动态的词语,我们先来研究“翩翩飞舞”,一起把这一句读一读。
生:(齐)“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
师:一般诗人和文人写夏夜都会写月亮,因为夏天的月亮是最美的,而本文作者偏偏不写月亮。请你用一个成语来形容这位作家。
生:这位作家很有个性。
生:这位作家独树一帜。
师:这位作家真是另辟蹊径。大家都写相同的有什么意思呢?写来写去都差不多。你们都写月夜我偏偏不写,这是写作中的一种技巧。她不写月夜,写什么夜呢?与月夜相对的叫——
生:暗夜。
师:那这漆黑漆黑的夜怎么写呢?作者写了漆黑的夜中的——萤火虫。这就是作者与众不同的地方,写文章选常人不选的角度写,这就是作家高明的地方。那萤火虫是怎么写的呢?作者用了一个词语形容它,是——“翩翩飞舞”。“翩翩”一般是用来形容什么东西的?
生:形容舞者的舞姿。
师:舞姿翩翩,好!
生:形容蝴蝶飞舞时候的状态。
师:蝴蝶飞的时候扇着翅膀,翩翩飞舞,那么轻盈,那么优美。
生:形容秋天的落叶在空中的样子。
师:落叶离开枝干,在风中翩翩起舞。你看,“翩翩”形容舞者、蝴蝶、落叶,给人一种形象感。蝴蝶飞舞的翅膀特别轻盈、动人,所以用“翩翩飞舞”,有一种非常美的形象感。那么,在漆黑的夜晚,你能看到萤火虫扇动着它的翅膀吗?
生:看不到萤火虫的翅膀,只能看到萤火虫发出的微光。
师:只能看到萤火虫尾部发出的微光,那
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这微光?四人小组讨论。
生:我会用“亮晶晶”。
师:天上的星星可以是亮晶晶,萤火虫好像还没有亮到这个程度。
生:微光闪闪。
师:给他掌声!他用了“微光闪闪”。
生:荧光闪烁。
师:他用了“荧光闪烁”,给他掌声!
生:隐隐约约。
师:萤火虫的光在漆黑的夜晚是隐隐约约
的,非常棒!同学们一共说了三个词,“隐隐约约”“荧光闪烁”“微光闪闪”,还有什么词语?
生:若隐若现。
师:说得真好!你觉得漆黑的夜晚用“翩翩飞舞”形容萤火虫准确吗?有的说准确,有的说不准确。这是中国作家翻译过来的,我们看看另一个作家是怎么翻译的。(出示。生齐读。重点读“群萤乱飞,银光闪烁”。)
师:“群萤乱飞,银光闪烁”和“翩翩飞舞”比较,你觉得哪一个更准确地写出了萤火虫的特点?
生:我更喜欢“翩翩飞舞”,因为翩翩飞舞写出了萤火虫在漆黑的夜晚飞行的美感。
生:我也同意用“翩翩飞舞”,因为翩翩飞舞体现了萤火虫的轻快。
师:还有不同的观点吗?我们来听听不同的意见,不要“一边倒”。
生:我不同意用“群萤乱飞”,因为这样感觉萤火虫是杂乱无章地乱飞。
师:当然是乱飞,萤火虫什么时候是排着队飞的?(生笑)还有谁想说吗?
生:我觉得如果用“群萤乱飞,银光闪烁”,会让人觉得一团乱麻。
师:听听孙老师的意见好不好?我不喜欢“翩翩飞舞”,为什么呢?因为在漆黑的夜晚根本看不到萤火虫飞舞的翅膀,轻盈的样子。只能看到萤火虫的光在闪烁,在上下乱飞。所以“群萤乱飞,银光闪烁”恰好写出了萤火虫飞舞的特点,译者用“翩翩飞舞”并不准确,这是译者自己添上去的。所以,我更赞同用“群萤乱飞,银光闪烁”。(走近举手的同学)你还有补充?
生:我还是更喜欢“翩翩飞舞”。这是一篇写景文章,如果用“群萤乱飞”的话一点美感也没有了。
师:为什么“乱飞”就没有美感了呢?你们觉得整齐的才是美的,是吗?
生:关键是这个“乱”字,感觉不好看。
师:哦,你觉得乱不好,而我恰恰喜欢“乱”,我从“乱”字中读出了萤火虫的自由。如果是整齐地飞,我反而觉得萤火虫是人为操控的,变成机器萤火虫了。
(生笑)
生:我也喜欢“群萤乱飞,银光闪烁”,因为乱飞乱得很整齐。
师:(笑着问)你为什么觉得乱得很整齐呢?
生:就是一种看上去的感觉,不像“翩翩飞舞”那种整齐得死板。
师:我给同学们讲个故事,这是一位杂志主编上个礼拜在孙老师学校讲的。他说他到一所学校参观,六千余名学生队伍排得整整齐齐地做操,横平竖直。他到另外一所学校参观,操场上的学生站得乱七八糟,每个班级的学生站得都不一样。但是走到下面一看,每个班级每个小组都在进行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每个组乱中有序。有的跳绳,有的踢毽子,有的拔河,每个组都不一样。然后主编发现这所学校墙上的校训是:我们不一样。(生笑)你们是喜欢一样呢?还是喜欢发挥你的个性特长,人人不一样呢?
生:我喜欢有个性的,因为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
(全场笑)
师:掌声给他。同学们,世界上没有两张相同的面孔,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没有两个相同的大脑,没有两个相同的心灵。你们怎么可能一样呢?不一样才是正常的,一样才是不正常的。请同学们拿出笔,如果认同了,就把原文中的“翩翩飞舞”删掉,换上你喜欢的词语。语文书就不能批判了吗?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完全相信书本就等于没有书,读书就读傻了。那叫什么?——书呆子。我们可不能把你们教成书呆子。漆黑的夜晚,萤火虫当然是“群萤乱飞,银光闪烁”,只能看到它的光,怎么会看到轻盈飞舞的样子呢?还用“翩翩”这个词,显然不恰当。我们把书捧好,齐读第2自然段,读到“翩翩飞舞”时换成你自己喜歡的词语。
(生齐读第2自然段)
师:作者第1自然段是写变化之美,第2自然段是写萤火虫“群萤乱飞,银光闪烁”,这是写什么之美?
生:萤火虫的动作之美。
师:能把这个“作”换一个字吗?
生:动态。
师:给他掌声!请你在孙老师的“变化之美”的下方写上“动态之美”,当老师的小助手。(生上台板书)有人说“动态”和“变化”这两个词不是差不多嘛。是不是差不多?不一样。谁来说说“动态”和“变化”有什么不一样?
生:“变化”是从浅到深或者是从深到浅,而“动态”是一直都是这样子的。
师:有点道理,给她掌声。谁再补充?语文就是要咬文嚼字,这才是学语文。
生:“动态”只是说它在动,而“变化”是指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在变化。
师:对啦!“变化”是指不同的状态,例如,你小时候长这个样子,20岁的时候长这个样子,50岁、100岁长这个样子,这是你样子的变化。刚开始是鱼肚色,然后是红晕,最后变成红紫红紫,这是“先……然后……最后……”的变化。而“动态”就是写事物动作的姿态,写萤火虫飞行的样子。它不是写萤火虫小时候怎么样,后来长大怎么样的过程,这叫“变化”。所以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
四、品析心情,体会感受美
师:春天是写变化之美,夏天是写动态之美,那秋天是写什么之美呢?谁来把秋天的这一段朗读一下?(指名读)
师:这段当中有三个词语比较奇特,请同学们拿出笔对照屏幕,把红色的词语圈出来。(出示)我们一起读读这三个词语,这三个词分别是——
生:(齐)动人、感动、心旷神怡。
师:这三个词都是写人的什么?
生:写人的心情。
生:写人的感觉。
师:是写人的心情、感觉、感受,还可以说是——
生:神态。
师:(摇头)不是神态。
生:写人的心理活动。
师:写人的心理活动,写人的感受,我們一起来读读,作者看到什么觉得“动人”呢?
生:(齐)“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师:作者看到什么风景觉得很动人?
生: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师:为什么看到乌鸦飞回窝里就觉得非常动人呢?
生:因为有“乌鸦反哺”这个成语,乌鸦可能是给自己的母亲带食物了,感觉非常动人。
师:给他掌声!这叫会思考啊,学习就要会思考。急急匆匆往窝里飞的是小乌鸦,它的爸爸妈妈老了飞不动了,在窠里面。小乌鸦在外面觅食,把找到的食物急急忙忙地送给父母亲,让自己的父母吃饱。这个场景怎么不动人呢?还有不同的理解吗?日本人认为乌鸦是一种吉祥的鸟,是神鸟、国鸟。他们看见神鸟自然而然心里喜欢,又看见傍晚的乌鸦急忙地朝窝里飞,就联想到父母亲傍晚回家照顾自己的孩子,也有可能是乌鸦反哺它们的父母。所以作者觉得特别动人。你还有补充吗?
生:我觉得“动人”是乌鸦为自己家人着想的情感。
师:对呀!不管是老的乌鸦还是小的乌鸦,它们都关怀自己的亲人,让作者感到特别动人。好,这个“动人”就有根了,否则“动人”是没有根的。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齐)“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师:那么什么景色会让作者感动呢?接着读。
生:(齐)“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
师:这里用了一个什么词语?“更”。就是说比乌鸦要更进一层了,为什么看到大雁比翼而飞,作者觉得更感动呢?
生:大雁飞向南方要经历很多风霜,体现出大雁执着的精神。
师:他说大雁要飞到南方,要飞越千山万水,这种精神怎么不让人感动呢?
生:我觉得很有可能是年轻大雁和年老大雁比翼而飞,年轻大雁对年老大雁不离不弃的精神。
师:给他掌声!
生:我觉得有可能是大雁的家族团聚,在空中比翼而飞的欢乐的状态。
师:你看这一群大雁飞,恐怕是一个家族。飞在前面的是爷爷,爷爷说:“儿孙们跟着我飞啊!”一个人在前面飞呀飞呀。看到爷爷飞得吃不消了,爸爸就接力成为领头雁:“您让我来,您到后面休息休息。”后面跟着的就是儿女,比翼而飞的有可能是夫妻、兄弟、姐妹。这个家族比翼而飞的场景让人感动。
生:令人感动的还有可能是大雁的团结。
师:对呀。队形那么整齐,一会儿你领飞,一会儿它领飞。那种团结、那种互相帮助的精神,怎么不令人感动呢?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那么什么让作者心旷神怡呢?
生:风声和虫鸣让作者感到心旷神怡。
师:好的,这个“心旷神怡”我们来讨论讨论,谁能告诉我“心旷神怡”是什么意思?
生:感觉心情很舒畅。
生:人看到美景之后心情很好。
师:给她掌声!看到美景之后心情特别愉快叫“心旷神怡”,你们一般到哪里会感到心旷神怡呢?(指着教室场地)你们在这里会心旷神怡吗?肯定不会。到哪里会觉得心旷神怡呢?
生:秋游出去玩的时候会觉得心旷神怡。
师:到郊外会心旷神怡,还有吗?
生:去公园里玩的时候。
生:在森林里呼吸新鲜空气,看着养眼的树木,闻着泥土的清香。
生:在乡下闻着油菜花的清香。
师:说的都非常好!一般到开阔之处、风景优美的地方会感到心旷神怡。这里看到的是什么景,我们一起来研读研读。“夕阳西沉,夜幕降临”,天要黑了,“那风声、虫鸣,听起来也愈发叫人心旷神怡”,秋天的风叫什么风?秋风。秋天的雨叫什么雨?秋雨。有句诗叫“秋风秋雨愁煞人”。虫子在秋天叫说明冬天要来了,它叫的时间还会长吗?秋天的虫鸣长不了。如果是你听到秋天呜呜呜的风声,听到秋天的虫子叫,你会是什么感受?
生:我会觉得很悲凉。
生:我会觉得很凄凉。
生:我会觉得很难过、伤感。
师:是啊,一般人听到秋风、秋雨、虫鸣,都会伤感,都会忧愁,都会觉得有悲凉之感。你觉得作者在这里用“心旷神怡”恰不恰当呢?
生:我觉得是恰当的,因为作者觉得抓住了秋天的尾巴,听到了最后的风声和虫鸣。
师:也说得通。
生:我觉得是恰当的,因为每个人对秋天都有不同的感受。
师:有道理,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同的。作者对秋天的感受是心旷神怡,你们对秋天的感受是忧愁的。
生:我觉得恰当,可能作者比较喜欢大自然,喜欢和大自然亲密接触。
师:有可能作者在皇宫里面很悠闲,她在散步时听到风声和虫鸣,感到心旷神怡。我们一般人听到秋风和虫鸣都会感到忧愁、惆怅和伤感。每个人面对同一个景物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生:也有可能作者听到风声就觉得凉风习习,很舒服,就感觉心旷神怡。
师:那清少纳言在原文中是不是用的“心旷神怡”呢?显然不是。这是翻译的人给它凑上去的,作者原来用的并不是“心旷神怡”,是什么呢?拿出笔来,如果你听到风声、虫鸣声会是什么感受?把你的感受写进去。
(生写)
师:春天写变化之美,夏天写动态之美,秋天,作者写了自己的感动和心旷神怡,作者写的是什么之美呢?
生:心情美。
生:感觉美。
生:生命美
生:感触美。
师:准确地说是感受美。请你来板书。(生板书:感受美)每个季节写的都不一样。
五、讨论交流,畅想冬天之美
师:春天写变化美,夏天写动态美,秋天写感受美,那么冬天写的什么美呢?快速阅读,在书旁标记。同桌几人讨论讨论。
生:心情美。
生:环境美。
生:和諧美。
生:心态美。
师:还有不同的吗?冬天写的究竟是什么美呢?想不想听听孙老师的?——我也不知道。(全场笑)冬天究竟写的是什么美呢?
生:我觉得是风景美。
生:我觉得应该是心情美,因为课文里说“闲逸”的心情。
生:应该是心情美,因为结尾说“这未免令人有点扫兴”,这是作者的心情。
师:好像都有点,但又不明显,我也概括不出来。概括不出来也没关系,我们已经学习了三种写作的方法,可以写——
生:(齐)变化美、动态美、感受美。
师:那么我课后布置一个练习题,关于冬天美,我们来写一段。在你眼中冬天最美是什么?
生:冬天最美是白昼。
生:冬天最美是雪后。
师:我特别赞同他的看法,如果是我就会写:冬天最美是雪后。下了雪之后多美哪!四周的景色多美,既有静态美,又有小朋友们打雪仗的动态美。还有不一样的吗?
生:冬天最美是深夜。
师:最美是深夜,说说理由。
生:大雪都是在深夜下的。
师:大雪往往都是在深夜下的,所以最美是深夜。
生:冬天最美是雪时。
师:为什么下雪时那么美呢?
生:因为下雪时雪花飘飘扬扬的,很美。
师:每个人的角度和感受都是不一样的。课后我们就写一段“冬天最美是 ”。下课。
(实录整理:孟玥)
教学评析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四季之美》教学赏读
像《四季之美》这类景美、文美、情美的写景散文,课堂学习时却常常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一个主要的原因还是教学的“程式化”问题。一些教师习惯于让学生依据文字想象画面,然后说说各自的感受,教学常常缺少变化,在文本的表层滑行。发现美、表达美,是孙老师上课伊始就和学生在聊天中明晰的学习目标,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我有一个深切的感受,对于美的发现和表达,孙老师没有大而化之地教方法,而是落实在具体语言文字的比较推敲中,用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中的一句话来说,可谓“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一、比较推敲中欣赏:让学生活泼泼地生长
写景散文的教学,欣赏语言自然是应有之义。“春天最美是黎明”,绝大部分教师都会抓三个动词“泛着”“染上”“飘着”,孙老师的高明之处在于:第一,让学生在有所侧重的换词中体会表达的精妙。教学中,孙老师紧扣一个“泛着”,启发学生换个词来体会。学生把“泛着”先后换成“映着”“透着”“浸着”“绣着”“衬着”,大家在交流换词的过程中,其实就已经不知不觉地开始了对语言文字的比较推敲。第二,让学生在生活的现实场景中学习“泛着”,而不是望文生义、就词解词,因此教学进入到一个审美愉悦的境界。课堂上,孙老师指着一位小姑娘,笑着说:“这个小姑娘长得多漂亮清秀,她的脸上泛出了红晕,这个红晕是从皮肤里面透出来的,叫‘泛着。”我想,课堂上的孩子们必定是会心一笑,原来“接知如接枝”,这才是充满情智浸染和启迪的语文课堂,暖融融而活泼泼。第三,对动词的体会紧紧围绕着对“春天最美是黎明”的感受和发现,“鱼肚色”“红晕”“红紫红紫”,很容易理解为色彩美,而孙老师引导学生在比较推敲中欣赏三个动词,水到渠成地在理解上往前走了一步,总结为:色彩的变化美。
二、比较推敲中质疑:让学生站着读书
孙老师经常跟我提及王栋生老师的《不跪着教书》,更是身体力行地倡导站着教书、站着读书。夏天夜晚的动态美,孙老师抓住一个“翩翩飞舞”,让学生从舞者、蝴蝶、落叶的形象入手,比较“群萤乱飞,银光闪烁”和“翩翩飞舞”,哪一个更准确地写出了萤火虫的特点。显然,课堂上学生还是有一些思维惯性和从众心理的,孙老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不遗余力地引导质疑,让学生渐渐领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值得一提的是,周作人《四季之美》译文中关于夏天萤火虫是这么写的:“就是暗夜,有萤火到处飞着,也是很有趣味的。”林文月则这么翻译:“无月的暗夜,也有群萤交飞。”而孙老师选用的译本则是“群萤乱飞,银光闪烁”。这里的“秘妙”是什么呢?我以为还是更大的认知冲突。孙老师一直倡导深度学习,要让学生经历思维的爬坡和头脑的流汗,显然,“萤火到处飞着”“群螢交飞”比较温和,而“群萤乱飞”则更具思维的冲击力,更能让学生历经一番思辨后痛彻顿悟。
三、比较推敲中体会: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秋天最美是黄昏”,对学生而言是有距离感的,因为我们中国人的文化传统更多的还是“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秋雨愁煞人”。为什么在作者眼里,秋天的黄昏是“动人的”“更是叫人感动”“愈发叫人心旷神怡”呢?孙老师没有过多地分析讲解,而是继续抓住语言文字这个载体,让学生在朗读中想象、联想、体会,因为文字是有张力的——“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文章才是读者了解作者的桥梁和渡口。一个“点点归鸦”让人想到“乌鸦反哺”的动人场景;一个“成群结队”“比翼而飞”更让人联想到雁群的团结互助、坚持不懈、不离不弃;可是为什么“那风声、虫鸣,听起来也愈发叫人心旷神怡”呢?一方面,孙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联系作者的身份和生活体会;另一方面,孙老师更鼓励学生用自己听到风声、虫鸣的感受丰富文本,这是让读者与作者、与文本的深度对话,如此,学生就仿佛置身于秋天的黄昏,如入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感其心。
其实,教学是一门取舍的艺术,正所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孙老师的《四季之美》教学之所以能举重若轻,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四个季节的教学处理。春天抓动词“泛着”和“染上”进行比较,夏天抓“翩翩飞舞”质疑,秋天则抓一个“心旷神怡”体会,而冬天则索性留白,给学生一个大大的问号。学生讨论交流说,冬天写了心情美、心态美、环境美、风景美、和谐美,冬天写的究竟是什么美呢?孙老师风趣地告诉学生:“孙老师也不知道,孙老师也概括不出来。”读到此处,顿觉意蕴悠长。是呀,“书是永远也教不完的”,如何用好教材教儿童学语文,孙老师的“教学留白”止于当止之时,让学生围绕“冬天最美是 ”尝试表达冬天的变化之美、动态之美和感受之美——看似“不纠结”的设计背后,该是一种怎样的智慧啊!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责任编辑 郭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