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抵达文本的灵魂深处

2021-06-07 08:07周小艳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深度文本儿童

周小艳

当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呈现出这样的特质:文本感知的浅表化,文本解读的窄化、固化,文本想象的弱化等。凡此种种,都是由于语文阅读教学的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教师没有能够引领儿童走向文本灵魂的深处,更奢谈与文本、与作者等展开积极的对话。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停留于文本的表面,在文本的表层滑行,而应走向“文本心脏”,提升儿童对文本的理解,让儿童作为一个读者能够走向积极的文本意义创造。基于此,我们提倡深度阅读,旨在让儿童打破固有的文本解读思维习惯,放飞儿童的想象力,让儿童文本解读更加独特、更加开放!

一、什么是文本有深度的阅读

所谓深度阅读,是指儿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对文本进行自主的、能动的、有意义的解读。在儿童的深度阅读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儿童的文本“前理解”“前视界”的能动作用,通过积极的生本对话(学生与文本)、生生对话等开掘文本应有的深度,进而达成理解共识(视界融合)。在儿童对文本的深度阅读中,教师要充分赋予儿童充分的文本解读时空,让儿童进行文本感知、感受、体验、沉思、冥想、表达等。

1.深度阅读首先是儿童深度

儿童是文本解读的主体,教师要从儿童的视野出发,探寻儿童的“前理解”,把脉儿童的文本阅读起点,揣摩儿童的文本理解障碍,努力使自己成为“长大的儿童”。“儿童深度”就是深化儿童对文本的“思维深度”“想象深度”和“习得深度”。

2.深度阅读其次也是文本深度

文本充盈着作者生命的呼吸,文本是文本解读的出发点和归宿。要引领儿童揣摩作者写作文本的心理,揣摩编者编写文本的意图。阅读教学首先是字词句的教学,在基于文本整体视野的前提下,可以联系文本的上下文,在文本语境中进行文本的精读、细读。当然,“文本深度”不是对文本进行盲目抠挖和无限延伸,而应是基于文本整体“篇感”“文感”基础上的深入浅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文本解读是“有多深就有多浅”。

3.深度阅读还是一种教学深度

在儿童对文本的深度阅读中,教师要处理好“主学”与“助学”的关系,要主动“让学”——让学生学。在学生“自助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彼此间以组内或组间交流的形式展开互助阅读。对于文本解读中的疑难点,教师则可以对学生进行“师助阅读”。因此,学生“学”的深度体现着教师“教”的深度,“以学定教”“因学施教”是深度阅读颠扑不破的真理。

二、为什么要进行文本的深度阅读

阅读是儿童获得文本意义、文本秘妙的过程,能够丰富儿童的认知,提升儿童的理解,陶冶儿童的情操,滋养儿童的生命。但“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萨特语),因此儿童阅读的过程同时是儿童赋予文本新的意义的过程,是儿童对文本空白进行完形填空的过程。深度阅读不仅要求儿童发现文本的语言之美、逻辑之美,而且能够领略到文本的情感之美、思想之美,感受到文本的创造之美。

1.母语教育呼唤深度阅读

汉语言是一种集音、形、义于一体的语言,每一个语词都拥有博大精深的内涵。如果我们在阅读中囫囵吞枣、浅嘗辄止,那么我们就不能领会到文本的深层意蕴,就感受不到文本跳动的情感脉搏。要让儿童对文本中的字词句段进行仔细推敲,对文本意蕴进行深度开掘、深度感悟。

2.儿童成长呼唤深度阅读

当下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我们不仅要引领儿童对连续性文本展开阅读,还要适时让儿童对非连续性文本展开阅读。阅读是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深度阅读就是要引领儿童钻研文本,在文本中走个来回,形成自我的阅读方法。要丰富儿童的阅读方式,让儿童想读、会读、能读。不仅如此,从深度阅读中儿童还能领略到写作的要义、精妙,习得写作的方法。深度阅读打通了儿童“读”与“写”的通道,使儿童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三、怎样进行文本的深度阅读

深度阅读不是对文本解读的故意拔高、恣意铺扬,而是摒弃“高大上”,摒弃“假大空”。深度阅读要基于儿童的立场,从儿童的视角,以儿童可理解的方式对文本进行水到渠成、深入浅出的阅读。

1.深度阅读,读出文本的情感深度

深度阅读是引领儿童与作者展开深度对话,这个过程是一个“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在深度阅读中,必须注入读的情感,融情入读、以情带读、以情促读。深度阅读要读出文本的内在节奏、文本的情感脉络。教学五年级下册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一位教师这样引导学生展开深度阅读,体会文本孕育的情感波涛。

师:在金兵战马啾啾的嘶鸣声中、践踏声里,你仿佛听到、看到怎样的场景?

生:我仿佛听到遍野的哀

号声。

生:我仿佛看到金兵处处横行霸道。

生:我仿佛看到无辜的老百姓在流泪。

师: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凄凉、何等悲惨的生活呀!当你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无比沉痛。

生:无比悲伤。

师:请你怀着这样的心情读读这首诗吧!

师: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65年,780个月,两万多个日日夜夜呀!1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10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65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文本的情感通常潜隐在文本中,儿童难以感受和体认。教师的重要使命就是引领儿童对语言文字进行揣摩,感受并体验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让儿童体味一个字一个词的意味。情到深处,深度阅读就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2.深度阅读,读出文本的思想深度

在深度阅读中,教师要引领儿童对文本“表达的思想”和“思想的表达”进行深度探寻。要对文本表达的内容和形式的美丑、优劣等进行审美价值判断。或批判质疑,或补充丰盈。在深度阅读过程中,要引领儿童读出文本的形象、读出文本的意境、读出文本的质感来。例如,笔者带着学生读《嫦娥奔月》这个故事时,有学生结合自己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对文本中的插图提出质疑:嫦娥飞升时脸朝着月亮,好像嫦娥很向往月亮似的。根据文本的表达,嫦娥和后羿应该是恋恋不舍的,嫦娥是不情愿和后羿分开的。所以这位同学建议嫦娥的脸应该朝下,这样才能表现出嫦娥被逼无奈的心理。这是学生对文本深度解读后产生的独特见解,是对教材文本的批判,这样的批判是很有价值的。为此,笔者顺水推舟,沿着学生的文本解读思路,对文本进行深度拓展:

①你认为文本的表达内容和文本的插图所表现的意蕴一致吗?

②如果让你做一个美编,你怎样设计插图表达嫦娥的内心?

③如果让你给编者写一封信,阐述你的观点,你怎样表达?

不难看出,深度阅读就是要引领学生去捕捉文字背后的思想、情趣与精神。要让简单的文字符号渐渐在学生脑海中化作鲜明的直观形象,同时将文本形象与文本表达的内容进行勾连、对接。要带着审视的眼光、批判的眼光来读。要能读进去,跳出来。要指引学生潜心会文,把握和感悟语言的形象、情味、理趣、气韵,感受到文字背后那颗跳动的心。

如教学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一课,文中闰土讲了四件事后,作者连用了“并不知道”“也没有知道”“素不知道”“所不知道”“不知道”表达情感,教者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学生的回答中有羡慕,有惊讶,有好奇,还有的想去经历、去尝试等,学生的回答已然是有条理的,读得深刻,悟得透彻。但在教者刚要小结此环节时,有个学生举手说:这里运用了强烈对比的写法,将闰土丰富的童年生活与“我”单一的生活做了对比,“我”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只有从先生那里学到的枯燥甚至陈腐的书本知识,没有广阔的、自由的、鲜明的世界,“我”的心里有对自己眼界狭隘生活的遗憾和不满,更有对闰土阳光生活的向往。学生对文本的深度阅读已远超于课堂上一般的谈感受了,他们会咀嚼,会思考,能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去洞察人物心理,并能从内容和写法上品出文字的思想内涵和表达方式,这样高级别的阅读,散发着智慧光芒的课堂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3.深度阅读,读出文本的生命深度

什么是文本的生命?文本的生命是文本赖以存在的根基,是文本的结构、文本的布局、文本的前后逻辑等。深度阅读不仅要关注文本表达的内容,更要关注文本表达的形式,深度阅读就是要探寻文本有意味的形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学者建议阅读教学应当指向儿童的写作。深度阅读就是要引领儿童关注文本的语言,感受文本言语表达之精妙,关注文本结构,感受文本布局之精妙。深度阅读遵循着“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即“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教师要引领学生反复阅读、前后照应阅读、上下关联阅读等,甚至可以将语言文字化作有声有色的画面。例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笔者让学生自由品读文本。学生走进“祖父的园子”,在字里行间,在文本语境中寻找童年难忘的情景,感受童年生活的趣味。通过上下文的关联阅读,他们潜心会文,从观赏小昆虫到跟随祖父栽花、拔草、种菜、铲地,再到摘吃黄瓜、用瓢舀水往天上扬等,学生感受到作者萧红文本语言的独特韵味。在感知文本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笔者引领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让他们用文本中的独特句式——“愿意……就……”進行文本拓展。这里,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作者萧红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

深度阅读不同于“浅阅读”“泛阅读”,它能够让儿童的视界获得澄明,内心获得敞亮。在深度阅读中,教师引领儿童钻研文本、叩问文本、认同文本或批判文本,让学生在对文本的阅读中展开积极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由此获得对文本的深刻感悟和领会。在这里,学生从熟悉的地方也能看到优美的风景,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享受,一种自觉!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郭艳红

猜你喜欢
深度文本儿童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