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达成的学习活动设计策略(二)

2021-06-07 19:36武凤霞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桑娜材料情境

武凤霞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所在,也是落实语文要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最重要的环节,所以,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策略直接影响着语文学习的效果,被广大一线教师所重视。那么怎样的设计策略能够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欲望,很好地落实语文要素,帮助学生形成高品质的语文能力呢?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策略一:梳理同一类事物比较阅读

这一策略适合通过写“变化”凸显某处景物特点,凸显文中人物行为、心态、精神的改变,或者事物的发展变迁一类的文章。这类文章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作者通过相对比较长时间的观察,在一个大时空架构起人物或者事物成长发展线路图,表现出人物(事物)不同阶段的不同状态或者不同特点。三年级上册第20课《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的叙述十分经典。作者用四个自然段为我们呈现了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美丽与富饶,因为四个段落结构相似度很高,所以教师教学中喜欢采用“扶—半扶—放”的教学态势,从而“体现学生学习方法的习得”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我不否认这种教学策略的价值,但是也很清楚它不可忽略的弊端,那就是因为目光只是集中在一个段落之中,以至于学生的学习空间狭小,在当下关注学生思维力发展的背景下,学习的张力明显不够。我们来看一位老师不一样的学习活动设计——

1.指名读第1自然段。小兴安岭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

2.小兴安岭的树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3.有时候标点符号也可以传情达意,文中哪个标点符号可以体现树多?(省略号)猜猜看,可能还有哪些树?

4.小兴安岭的树的确多,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里作者都写到了树。分别找出四个季节里写树的句子,比较一下不同季节里的树各有什么特点,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的树?

5.交流分享四个季节的树。

(1)春天的树:生机勃勃。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比较品味。从“抽出”一词体会枝条生长的力量和速度。

(2)夏天的树:枝叶茂盛。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抓住“封”字感受树木枝叶遮天蔽日、又密又厚的景象,显示出树木在夏天的勃勃生机。

(3)秋天的树:落叶飞舞。秋天,白桦和栎树的叶子变黄了,松柏显得更苍翠了。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

秋天的森林色彩艳丽。抓住“飞舞”体会,在你眼中,这树叶像什么?你能感受到落叶的心情么?

(4)冬天的树:积满白雪。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树上积满了白雪。

6.小兴安岭和大兴安岭、长白山同是我国最大的林区,它们集中了全国木材储量的三分之一,带着对小兴安岭的赞美之情,再来朗读一年四季描写树的句子。

这一学习活动设计有两大特点:其一是放大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把学生习惯性聚焦一段研究,改变为聚焦几段文字思考,文本空间的放大同时带来的是学生思考视域的拓展。其二是聚焦了学生的研究方向。把习惯性“找找都写了哪些事物”的多事物关注,改变为对一种事物的深入发现。因为聚焦,所以研究更深入,印象更深刻,学生的脑海中就容易建构起漫山遍野的树木从抽枝发芽到积雪覆盖的过程。

策略二:在系统的想象中推进阅读的深入开展

在语文学习中,“想象”是一个很重要的阅读学习方法,不分文体,不分学段,甚至不分学科,都可以使用。在想象中能听得见小溪的声音,能看得见大树的蓬勃,能听得懂动植物的语言,能和千百年来的人物对话,总而言之,在我们的想象中,一切你需要的都可以出现,一切的梦想都可以成真。所以,教学《故宫博物院》,我们引导学生想象建筑的雄伟;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我们让学生想象洞里奇特的景象……童话、神话、散文、记叙文,甚至说明文,我们都可以用这一教学手段带领学生学习。但是,不能否认,我们以往的“想象”一般是立足于某个点展开的联想,只是用来理解某句话或者某段话时候的一种独立存在的学习方式,而这里所谈的学习活动设计策略更关注于“想象”的“系统”性。何为系统?字典的解释是“同类事物按一定的关系组成的整体”。这里的“系统想象”就是用想象的方法把要阅读理解的内容连接起来,在想象中走向阅读的深度。比如,一位老师教学三年级下册《灰雀》一课时,就是这样设计学习活动——

1.聚焦重点内容,默读第2~10自然段中列宁和男孩的对话,用“______”画出列宁的话,用

“         ”画出小男孩的话。思考:他们在对话的时候各自心里可能在想什么呢?

2.出示表格,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表格。

3.列宁和小男孩在听到对方说的内容后,会想些什么呢?前后四人一起来分角色朗读想象,分成两组,分别扮演列宁或者小男孩,一个读,另一个想。

4.分角色朗读课文。

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把朗读和想象融合起来,不仅触摸到了说话者言语表达的含义,还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触摸到内心深处的思考,并且通过真实存在的语言和说出口的内心独白,清晰呈现了人物内心认知与情感的变化,故事中所蕴含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就悄然播种于学生的心灵深处。

这一策略几乎适合于所有以对话为主体文章的学习。

策略三:在情境任务中完成文本阅读与能力的对接与转化

关于在情境中设计学习活动的重要性,我在《深度思维,让学习真正发生》(该文刊于本刊2018年第4期)一文中已有詳细论述。这里需要再次明晰“情境性学习”的概念,有专家指出,情境性学习指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和实用目标,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教师所创建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是师生主动积极建构性的学习,是作用于学生并能引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过程。 在这一段叙述中,“教师所创建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一句应该引发我们特别的关注。走进我们的教学实际会发现,很多教师已经认识到教学情境创设的重要性,教学中常常可见,且运用相当成熟。但遗憾的是,很多案例中教学情境的创设都是片断型的,是零散的,很少有教师把一个甚至几个完整的学习活动统整到一个特定的学习情境中,因为这样的活动情境任务群的建设对教师的文本解读力、教学设计力都有着很高的要求。曾经看到一位教师对六年级上册第11课《故宫博物院》一课的学习活动设计,很受启发,分享给大家。

学习活动二  阅读材料一,概述游览路线

1.阅读材料一,并在材料四提供的《故宫博物院平面示意图》中,标出游览的景点。

要点:

天安门→端门→午门→汉白玉石桥→太和门→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小广场→前朝(三大殿、文华殿、武英殿)→内廷(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东六宫、西六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景山

2. 借助文中语句概述游览路线。

学习活动三:选用材料,计划一日游

1.任务情境: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线路图。

2.活动一:浏览4份材料,选用适合的材料。

3.活动二:图文对照阅读,整体把握方位布局。

4.活动三:参阅材料三,计划一日游览线路。

要点:(1)根据材料三及故宫博物院网站中的“导览”,提取关键信息:每周开放时间及每天参观时间、单向参观方案(出入口);(2)按照方位顺序由南往北设计参观线路,用彩笔标示行进线路及重点参观景点;(3)对计划一日游线路作出设计说明。

5.活动四:交流一日游方案,评选最佳线路。

提示:游览线路中包含中轴线上的重要景点建筑;尽可能少走回头路。

6.活动五:快速设计两小时的游览线路,并进行简要说明。

提示:(1)查阅从午门到神武门的直线距离,测算步行所需时间;(2)选择重要景点建筑,设计两个小时的游览线路。

学习活动四:选用材料,模拟作讲解

1.任务情境:选择几处景点,为家人作讲解。

2.活动一:浏览4份材料,选用适合的材料。

3.活动二:选定讲解景点,细读所选材料。

例:讲解太和殿(金銮殿)的要点:

外观:高28米,面积2380平方米,故宫最大的殿堂;正面12根红色大圆柱。

内饰:正中2米高的朱漆方台,上有金漆雕龙宝座,两旁6根盘龙金柱;殿顶中央一条雕金盘龙,正对下面的宝座。

功用:举行重大庆典,如皇帝即位、婚礼等,接受朝贺。

故事:康熙三十四年,梁九按照太和殿以十比一的比例做了一个木模型,按照模型放大制作后,每个木件严丝合缝,堪称奇迹。

阅读提示:圈画物名、数量词;摘记关键事件。

4.活动三:分组模拟讲解,观察员记录讲解要点,提出改进意见。

提示:(1)每组模拟讲解,听众(观察员)记录听到的要点,核实准确性;(2)从讲解仪态、熟练程度及吸引层级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这是一个特别值得研究和学习的活动设计,在学习活动二中教师巧妙地把阅读材料一和阅读材料四结合起来,让学生两相对照,在材料四提供的平面图中标出游览的景点。如此,学习之初就为学生建构起了一个关于故宫博物院的空间框架图,作者的游览路线不再是抽象的文字表述,而是转化为可以触摸的线路保存在学生的头脑之中。学习活动三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他们并不陌生的任务情境——为你的家人计划一个故宫一日游的线路图。这一个环节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实践性,首先是材料的阅读与取舍,文本中有四个材料,哪些材料是设计线路图所必需的呢?学生必须在读明白是什么和有什么的基础上根据需要进行取舍。然后计划一日游的线路和两小时快速游览的线路,这一任务是深入到材料内部,只有把景点的代表性、线路的科学性和时间的必要性三者充分考虑后才能拿出一个相对科学的游览方案,对学生阅读力、理解力、分析比较力、概括力、统整力都是一次很好的考查与锻炼。如果说,学习活动二和学习活动三都还是对文本线索的梳理,那么学习活动四“选择一个景点作讲解”就沉潜到了文字的深处,学生需要读懂建筑的特点、事物的名称和数量、作者语言表达方式,甚至曾经发生的故事,并把这些文字储存到自己的大脑中,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用生动形象的表达吸引游客的目光,这一步,就真正完成了由学习者到创造者的身份转化。这也是情境任务群在当下被所有教育有识之士特别关注的原因所在。

策略四:在核心线索梳理和细节捕捉的结合中凸显精神内涵

这一策略比较适合长的小说、童话、神话等叙事类的文章。在这类文章中,要么人物线索繁杂,要么人物行为延续时间比较长,或者心理变化比较复杂,长时间、大时空的事件会带给学生一定的学习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学习活动的时候注意抓住核心线索,使学生的学习内容简单清晰,学习目标明确,学习重点突出。六年级上册第13课《穷人》一课可谓经典,小说相对来说篇幅比较长,很多教师教学时一般会安排三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其实不用拉这么长的学习战线。我们来看一位教师独特的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活动二  绘制心理轨迹图,

破解心理描写的方法

1.寻找桑娜心理轨迹,感受情节起伏。

(1)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桑娜心理的相关语段,并一一呈现。

(2)朗读描写桑娜心理的語段,结合当时的情境,用“……时,桑娜……”的句式简单说一说桑娜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示例:当大海上寒风呼啸,海浪汹涌时,桑娜十分担忧:出海打鱼的丈夫能不能平安回来。当一次又一次的敲门没人答应时,桑娜十分担心:邻居西蒙怎么了。当桑娜把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来后,内心忐忑不安:该怎么办。当渔夫回来了,桑娜紧张害怕:如何跟他说。

(3)提炼桑娜的内心感受:“担忧”“担心”“忐忑不安”“紧张害怕”。

(4)按照情感的强烈程度摆放这四个词语的位置,形成桑娜心理轨迹图。

2.聚焦重点,探究矛盾心理的表达方式。

(1)小说中第9~11自然段对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描写尤为精彩。小声朗读这段话,说一说桑娜此时内心在想些什么。(想什么)

提示:根据桑娜的心理活动提炼内心想的事情。

(2)桑娜的心理活动,用了很多个问句。桑娜真的是不知道吗?

要点:桑娜遵从自己的内心,抱回孩子,却对丈夫有可能出现的抗拒产生恐惧心理。

(3)为什么还要用这么多省略号?(省略号的价值)

要点:桑娜内心紧张、矛盾,省略号是她思维的跳跃。

学习活动四   捕捉容易忽略的细节,重新定义“穷人”

1.《穷人》这篇文章值得我们反复阅读,琢磨。每一次阅读可能都会有些新的发现。找出文中表明故事展开的时間的语句。

要点:“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睡觉还早”。

质疑:已经是晚上十一点了,为什么说“睡觉还早”,这时不是已经很晚了吗?

明确:我们能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读懂穷人的“穷”,但“睡觉还早”四个字更能道出穷人之穷。桑娜之所以觉得“睡觉还早”,是生活所迫。往常这个时候,丈夫肯定还没有回来,所以睡觉还早;自己也总是一直缝缝补补,所以睡觉还早;等丈夫回来,桑娜还得与丈夫一起清理渔具,所以睡觉还早。这对贫穷的渔家夫妇就这样起早贪黑地拼命劳作,也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可见他们的生活很艰辛。这四个字体现出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艺。

2.这篇文章中的主人公是桑娜和她的丈夫。文中还有一个穷人是西蒙。西蒙在这篇文章中是不可缺少的角色,作者写她仅仅是为了表现她的悲惨吗?读一读第7自然段,还可以感受到什么?

思考:

(1)西蒙爱孩子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文中写道:“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西蒙临死的时候,想抓住什么呢?

这两个学习活动的设计可谓经典,妙处之一是教师抛开了故事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枝枝蔓蔓,直接把镜头聚焦到桑娜这个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上,一条心理变化路线图的梳理让我们看到了学生读懂文本和提炼筛选信息的能力,看到了故事的核心线索,看到了主人公高贵的品质。妙处之二是对小说中“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睡觉还早”这一个细节的捕捉和体味,充分体现了教师对于文本理解的深度,体现了教师对文字的敏锐感知力,这里的体会没有汹涌蓬勃的情感,没有振聋发聩的呐喊,但是我们每一个思考者的心都会被悄然拨动,这是文字的力量,这也是主人公身世和品质带来的震撼。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生发的情感是真实的,是真挚的,也是能够浸润心灵的。

寻找了这么多方法,呈现了这么多课例,我们不难发现,指向核心素养达成的学习活动设计策略有着共同的特点:一是让学生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我们负责把学生带到一处草丰水美灵气充盈之处,然后做麦田里的守望者。二是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信任,让学习在一个大时空进行,给予学生充分的自我表现舞台,在表现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东林小学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 杨 伟

猜你喜欢
桑娜材料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穷人》梗概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可爱的小瓢虫
桑娜一家“穷”吗?
材料
续写《穷人》
摇摇鹅
穷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