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导向下班级管理中静与动的运用艺术

2021-06-07 18:28李俊鹏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管理目标班级管理

摘   要 班级管理是一项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工作,在法与情、思与辩、严与宽、快与慢等多对辩证关系中,静与动的辩证运用是落实目标管理导向的主要途径。班级管理是学校运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以班集体的有序发展为基本导向。首先要立足于“静”,潜心静气,认真观照自身,找寻班级定位,做好框架搭建和顶层设计。其次要立足于“动”,积极实施,将管理计划全面执行下去,将管理理念创新推广开去。最后要立足于“合”,推动班级管理逐渐走向集体公共性治理,细化管理制度,明确管理标准,创新管理形式,推动班集体向学习生活共同体转变,从而实现班级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关键词 班级管理  管理目标  管理计划

班级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单元组织,班级管理是确保学校各类管理制度、指令安排、教学计划落地执行的重要渠道。作为一项系统性强的综合性管理活动,班级管理直接面对鲜活学生个体、直接处理动态变化的各类问题,既需要具有科学方法和底线标线,也需要较强的创新性和艺术性。而辩证法的运用正是高超管理艺术的重要体现。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着快与慢、放与收、宽与严、法与情等多对辩证关系,分别对应行政化管理、扁平化管理、目标化管理、问题式管理等多种模式,而实践证明,动与静的辩证运用正是落实班级管理目标导向的关键途径。一般而言,目标导向是管理活动的基本遵循,唯有明确了目标,按照这一导向具体实施管理,才能为管理赋予意义和价值,表现在班级管理中也是如此[1]。目标导向下,班级管理策略的设计提出首先要立足管理对象、管理环境两点:学生作为管理对象从自由人进入班级组织中,面临着个体向集体的转化;管理活动从传统进入现代教育体系,面临着从制度向人性、从规制到治理的方向性转变。这两点就是要在目标导向下做好班级管理的基本背景。前者的着眼点在于管好集体,形成健康有序的班集体,打造有益于学生身心成长的班级氛围,突出一个集中性;后者的落脚点在于提升个体,构建民主自治的班级共同体,呈现出教育治理的缩影,突出一个公共性。从这一分析出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导向下,班级管理一面要在制度约束、框架设定等谋划设计上下功夫,通过做好“静”的文章促进班级长远发展;一面要在个性满足、协同配合等管理驱动上下功夫,通过做好“动”的文章促进学生纵深发展。唯有按照班级发展阶段、管理进展做到动静有序、动静结合,才能真正推动班级管理从集体管理到公共治理,使班级成为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有效载体。

一、“静”以谋长远,抓好班级管理目标设定与任务分解

班级管理的基本逻辑就在于将原本松散的学生个体集中起来,接受学习生活管理,为教育资源的输送与分配提供平台。班级作为学校管理的基本单元,具有集体的各种属性,也是学生开展人际交往、提升集体意识的重要场所。尽管学生拥有不同成长背景、不同发展诉求、不同个性特点,但要实现个体的集中化管理,就必须形成相对统一的规范和框架,确保班集体的有序运转。基于这一点,要实现班级管理的既定目标,要让学生能够在班级中得到健康全面成长,就必须要让学生明确从自由人到组织人的定位。这种规范框架的建设和形成需要做好“静”的文章。

1.立足于早,注重静态规范的打造

这种规范应当适用于较长一段时间的班级管理,能够树立起相对一致的目标导向,在吸收全体学生参与和接受管理中,形成具有班级特色的集体制度。从学校层面看,教学计划的执行、学生管理的推进都需要依托班级形式开展;从班级层面来看,不同学生的个性诉求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平衡,才能同心同向形成班集体的综合诉求。这种对多元主体的多元诉求的调和平衡过程,就需要做好科学规范的标准。这一点要立足于早,尽量在班级成员集结完成之初、学生入学分班之初就要尽快完成,要从学校的统一要求、学生的基本规范、行为的特定准则入手明确本班级的规范,尽快统一学生思想,促使学生关注点与班级管理目标相一致。

2.立足于全,注重班级意志的形成

一个班集体的形成不仅需要规章制度的强制性约束,也需要各类主题活动中师生主体的磨合,更需要个体思维和习惯的集体化转变。要引导学生立足于班级组织的重要成员,从班级整体发展的全局、从自身成长的阶段定位来考虑问题,对班级管理中的交往协作进行深刻理解,形成相对统一的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分解成小目标,比如学习成绩提升、卫生评比上星、作息時间规律等。这一点要立足于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诉求,在民主参与、科学制定的基础上做好提前谋划,使班级管理规范代表最广泛学生想法和意见。这两者都需要师生共同沉下心来、认真反思探索,谋划好利于长远的管理框架[2]。

3.立足于实,注重基本学情的分析

在学生主体得到极大尊重的现代教育管理中,班级管理有时被削弱甚至出现偏差,管理总体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被异化为完全遵从学生的个性诉求,沉浸在处理事务性的学生问题上,单纯以为学生及时输送教育资源为导向,缺少对班级整体管理工作的深刻思考,导致心中无数、手中无术。因此,师生作为管理主体必须从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跳出来,静心思考、潜心研究、用心改进,加强对学生信息的分析。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学生档案、成绩数据等资料信息,要在班级管理活动中提前备课,掌握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兴趣爱好,同时要利用大数据技术条件对学生参与班级活动、学校活动、社会活动的频次和倾向性进行搜集掌握,根据这些信息分析学生一个阶段中的心理状态、发展方向、学习水平。

4.要立足于好,注重任务目标的细化

班级管理的目标导向应当是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不可否认,在当前部分学校的班级管理中,仍然存在目标不明确、导向有偏差、方向不精准的问题。比如有些班级中仍然将落实学校要求作为全部目标,定位在执行上,不仅没有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也缺少结合自身班级特点进行的创新,导致班级凝聚力下降;比如有些班级教师仍然抱有师道尊严的信念,实行上传下达的指令式管理模式,忽视了学生个性诉求和心理变化,在师生、生生关系上处理不到位,导致班级成员间矛盾较多等。班级管理不同于学校的管理的大而广,需要细化实化各项管理制度,不断创新各种管理措施,持续优化管理工具,教师等管理者需要认真思考学生的不同定位,在管理活动中为学生明确不同角色担当,为他们赋予一定的职责使命,比如学生干部的选拔和利用就需要做好大量前期工作,发挥学生优势特长,促进学生的自主管理。

二、“动”以求实效,做好班级管理目标落实与动态协作

班级管理存在集中管理和公共治理两个阶段,前者在于将学生个体集中起来形成班集体,是学生从自由人变成班级组织成员的过程管理;后者在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形成良性互动的班级共同体,是学生为进入社会公共场景做准备的管理。一个是约束制度、框架规范先行,一个是动态优化、主体诉求满足为首。从这一点看,班级管理的静态谋划和规范后,需要立足于学生的差异性和群体的互动性,不断提升班级的公共属性,促进学生适应公共生活、适应公共秩序、参与公共管理。这就需要做好“动”的文章。

1.紧盯市场变化,形成动态管理场景

要将学生作为不同行业的预备人才、作为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作为社会生活的参与人群来看待,在班级管理中对接社会变化,将现阶段社会上的新问题、新形势、新思维、新工具等元素尽可能吸收到管理场景中,让学生提前接触认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正确的公共意识和行为习惯。这种管理场景的变换需要及时开展,一旦陷入陈旧化和单一化的窠臼,就容易造成管理滞后,影响管理成效。

2.紧盯学生主体,完善自主管理模式

要从民主治理的角度看待班级管理,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管理活动。这种管理模式的培养不能依靠一成不变的赋权,而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这是由于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具有不同偏好和诉求,要根据学生的新变化、新思想进行调整。将班级管理形成阶段和步骤,在引导学生实现公共治理的过程中应避免一步到位,需要先从简单便捷的小组合作管理出发,从学生身边的学习和生活事件入手,逐步对接社会生活,促进学生在动态发展的管理活动中逐渐融入时代发展中[3]。

3.紧盯群组协作,建立协同管理机制

从班级管理实践来看,当前较为方便可行且最易入手的动态管理方式,就是加强群组协作。虽然当前小班额正在广泛推行,但教师要对全体学生进行有效精准管理仍然力有不逮,这就需要细化管理对象,引导学生自主合作管理,表现形式就是群组式的协调联动。

4.紧盯多元诉求,及时优化管理配置

要重视学生不同诉求的互动,只有依靠学生对各类资源的追求、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满足,才能真正激活一池春水,建立具有公共治理属性的动态管理模式[4]。

三、“合”以促发展,促进班级管理目标优化与创新拓展

相比传统班级管理中对管理制度、约束条款的过度偏重,对教师管理者权力的极大尊重,现代班级管理活动不仅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诉求,也要求不能仅仅纵容和满足,而是要从学生全面发展、持续发展、长远发展的角度进行有序治理。这样看来,班级管理要从集体走向共同体,从管理走向治理,需要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目标导向下做好、做深、做透“动”与“静”的文章,将动静深度结合,确保班级管理的目标有序实现。

1.明确管理主体的不同定位

教师要对班级进行整体研究,一面区别师生的定位,不能将学生简单视为管理活动的被动接受者,也不能将学生看作管理活动的全权负责者,教师要发挥信息整理、议程设置、管理引导、公共服务的角色,及时调和不同学生主体间的诉求矛盾,确保管理活动能够有序实施。一面区别学与用的定位,虽然班级管理更多发生在学校受教育场所内,但归根结底在于培养学生提前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持续学习成长的素养。要将班级管理活动脱离开唯成绩论,从学生的生活能力、行为习惯、自主管理能力出发,不断设定合理的管理主题,从学生在集体中的定位和表现出发进行着重培养。

2.从动的实践出发制定静的规则

班级管理需要遵从学校的规章制度、教育的方针政策,但这些制度的适用范围大多集中在受教育阶段,对学生离开校园后适应社会生活的作用力相对不强。因此,必须立足于学生本身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结合当前社会发展中的显性和隐形制度,认真研究班级管理规范,特别是教师要将时代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则吸收到班级管理中来,针对一些现阶段模糊不清的尚待探索的规范,可以结合班级管理进行试点研究[5]。

3.为动静管理设定阀值

动与静的策略选择各有侧重,动态学生变化需要紧密跟踪分析,静态制度规范需要细心谋划执行,二者的组合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活动,动与静的比例时刻都在调整。而要实现班级管理的科學有序进行,保证班级管理始终在合理目标导向下运转,就必须设定阀值。

综合来看,在目标管理模式下,班级管理的辩证法运用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做到动与静的有序衔接和有效融合。衔接在于突出静的谋划和设计,从全局出发、从长远出发进行班级发展目标的设定与分解,将学生成长目标与班级发展目标相结合,推动班级从集体化到公共化管理转变;融合则在于突出动态的管理和及时调整,要分清楚学生不同阶段不同层次所需要的管理模式。一定程度上看,静与动不可偏颇,他们是班级管理这个链条上的两步,如果只注重静的工作,强调谋划和制度规范,管理就很容易丧失人情味,变成行政执行;而只注重动的工作,强调学生互动、个性尊重、诉求满足,管理也很容易走向无序,目标会变得多元化,从而难以有效实现。具体到班级管理者而言,既不能置身之外、一味交由学生开展自治管理,也不能事无巨细、一杆子插到底,而需要因时因事因人调整管理策略,将动与静的辩证法熟练运用到每一次管理活动中。

参考文献

[1] 刘丙元.让学生成为班级微环境的塑造者[J].中国教育学刊,2014(09):48-52.

[2] 郁美娟.班级管理中的道德感染法[J].上海教育科研,2014(07):64-65.

[3] 黄小莲,刘力.价值博弈中的我国班级教育研究:历程、内容与路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31(04):18-26.

[4] 黄文芳.班级规约:课堂管理有效性的诉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12):42-44.

[5] 李家成.论班级建设中学生发展的实现——基于学习科学的视角[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159-164.

[作者:李俊鹏(1981-),男,广东广州人,广州商学院国际学院,副教授,高级政工师,硕士。]

【责任编辑   武磊磊】

猜你喜欢
管理目标班级管理
对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的几点体会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浅议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契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