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实证调查

2021-06-07 16:58陈燕红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实证研究

陈燕红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中国的日语专业大学生进行了跨文化敏感度的调查和分析。结果发现,日语专业大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处于中等水平,尊重文化差异的水平最高,而互动信心的水平最低。拥有较多跨文化经历的人的跨文化敏感度较高,日语等级对跨文化敏感度没有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日语教育; 跨文化敏感度; 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H3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4-182-002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中国“一带一路”的推动,世界各国人民的交流日益频繁,无论从经济、政治层面还是文化层面来看,跨文化交际能力都十分重要,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新时代背景下外语学生不可以或缺的一种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并非完全是一个新词汇,它是交际能力的外延。但在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对象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如何推动跨文化交际有效、适当地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是什么?学者G.M Chen& W.J Starosta在归纳总结前人的跨文化理论基础上,建构了一个较完整的跨文化能力模型。该模型包含跨文化理解力、跨文化敏感度以及跨文化效能感三种能力,分别对应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就像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中都十分重要。而跨文化敏感常被认为是顺利学习与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前提,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一环。

纵观国内针对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的研究成果,在研究对象上,主要集中在英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上,以大学日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比较欠缺。在研究结果上,贾曼丽(2014)针对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敏感研究发现,ISS量表的5个因子中得分最高的是差异认同感,然后是交际参与度;而李燕(2015)采用ISS量表对北方工业大学的学生调查发现,得分最高的是交际参与度,其次是差异认同感;

由此可见,研究对象的选择的不同,同样的测试会得出的不同的结果;但即使研究对象相似,也可能会因为个体某一方面的差异,例如性别、外语水平等因素而对教学效果的实现起着正或负的左右。因此,有必要以日语专业大学生为对象开展跨文化敏感度问题的研究。

二、研究路径

(一)研究假设

本研究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情感层面出发,通过调查日语专业大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统计、分析所得数据后,深度探讨影响其跨文化敏感度的因素,提出针对性、个性化教育指导策略,以期提高日语专业大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从而提升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本研究提出的研究假设为:

1.日语专业大学生的日语等级越高,跨文化敏感度越高。

2.拥有较多跨文化经历的日语专业大学生,其跨文化敏感度越高。

(二)问卷设计

本研究的调查问卷一共设计了三部分。第一部分4个题项,用于了解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内容为:性别、年级、日语等级、跨文化经历的相关题项。第二部分采用了Chen & Starosta(2000)设计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跨文化敏感度测试量表(ISS: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Scale)。该量表共24个题项,包含5个主要因子,分别为:(1)互动投入(7个项目),尊重文化差异(6个项目),互动信心(5个项目),互动享受(3个项目),互动专注(3个项目)。Fitiz et al(2002)的研究表明,该评价量表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都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水平。ISS量表中的24个题项均使用李克特五点评分法,非常同意分值为5分,同意为4分,不确定为3分,不同意为2,非常不同意为1分。总体得分越高,表明被试的跨文化敏感度水平越高。

(三)问卷发放与回收

本研究通过线上发放问卷的形式,在微博、微信、QQ网络平台邀请在校的日语专业大学生填写跨文化敏感度的调查问卷。在真诚沟通和耐心等待下,得到了中国各大院校在校日语专业大学生的热心帮助,共收到302份有效问卷。其中女生有236人,男生有66人。在本次调查中,大三学生参与的人数最多,有129人,约占总人数的42.7%。其他年级参加此次调查的人数分别为,大一学生27人,约占8.9%;大二学生39人,约占12.9%;大四学生107人,约占35.4%。

三、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一)跨文化敏感度的总体分析

为了解日语专业大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的现状,笔者首先用SPSS22.0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到了表1的数据。

(成列)

从表1可以的数据来看,日语专业大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总体平均分是3.6,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再观察跨文化敏感度的五个维度上的得分情况,尊重文化差异的平均分最高,其次依次是互动投入、互动专注、互动享受,而互动信心的平均分则最低。由此可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们能够以一颗开放的心灵来面对中日文化差异,但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与他人互动的信心明显不足,因此有必要在语言、文化教学的同时,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交际信心。

(二)跨文化敏感度各维度间的相关性

为了继续了解“互动信心”因子与其他因子间的关系,笔者用SPSS22.0进行了皮尔逊相关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

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互动信心和互动投入的相关系数是.392**,呈弱相关;互动信心和尊重文化差异的显著性大于0.05,表明没有显著相关性;互动信心和互动享受的相关系数是.411**,呈中度相关,说明两者的关系比较紧密;互动信心和互动专注的相关系数.215**,呈弱相关。这说明如果学生们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享受文化差异带来的新鲜感和愉悦感的话,那么他们就可能会在接触他国文化的过程中树立交际的自信心。而其树立起的互动信心,又能在今后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

(三)日语等级、跨文化经历与跨文化敏感度

1.日语等级与跨文化敏感度

为了研究日语等级是否影响日语专业大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笔者用SPSS22.0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到组之间和组之内的p值大于0.05,表明日语等级对跨文化敏感度没有显著的影响。日语等级高并不意味跨文化敏感度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在语言教学中融入对跨文化情感方面的培养。

2.跨文化经历与跨文化敏感度

调查问卷中,对于日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经历的题项上,笔者考虑到比起日本留学,更多的学生在跨文化经验上多为国内与外教面对面交流或者网络上与日本友人接触,所以设置了“课堂外您和日本人聊天吗?(包括面对面交流或网络交流等)”的题项作为跨文化经历的代表,并设置了“从来没有”“偶尔”“有时”“经常”“总是”这样5个频率作为数据分析基础。通过SPSS22.0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后,得到了表3的数据。p值等于0.00,表示跨文化经历对跨文化敏感度有影响,且与日本人交流频率较高,其跨文化敏感度也较高。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笔者认为对跨文化敏感度的培养,首先可以从加强学生跨文化体验入手,在实践中让学生增加对他国文化深层次的理解,学会欣赏差异。多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设立日本文化体验基地,定期举办有日语外教或日本留学生参加的文化活动;举办中日夏令营活动、真人图书馆等,增加学生与日本人交流的机会。其次坚持混合式的教学法,根据各个班级学生的差异,灵活运用讲授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在讲授语言文化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

参考文献:

[1]Chen G M & Starosta W J.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ensitivity scale[J]Human Communication, 2000,(3) : 1-15

[2]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12

猜你喜欢
实证研究
旅游景区营销管理一般模式及实证研究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地方院校在校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状况实证研究
中国在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支持的实证研究
简述翻译研究中实证研究法的应用
玉雕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实证研究
温州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及能力分析
认知语言视角下英语词汇多义习得的实证研究
实证分析会计信息对股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