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芳
摘 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新概念,本文尝试以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琵琶行并序》为例,研究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设计要诀:重视情境设计、活动设计、综合设计三大要素,以求语文教学能在真实情境下、组织学习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任务、建构学习方法,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率与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 学习任务群;情境设计;活动设计;综合设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新概念,“語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学习任务群是新课标的一个亮点,它创造性地提出了“群”的概念,课程群、文本群、活动群等,将传统教材中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专题活动整合在具体的任务群中来完成。因此,在学习任务群的新要求下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从而指导课堂教学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是新课标解读与落地的重点和难点。在此,笔者尝试以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琵琶行并序》为例,研究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设计要诀,以求语文教学能在真实情境下、组织学习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任务、建构学习方法,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率与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情境设计
情境不是新概念,它是建构主义课程论的一个重要概念,自建构主义理论引入国内以后,基础教育涌现出很多情境教学的优秀案例。但就高中语文教学看,“导入——感知——品味——拓展——小结”教学模式仍占上风。情境多用于导入环节,常被简化为媒体激趣、故事分享、话题评说或常识介绍等,用过就丢开了,难以成为学习支架,导向深度学习。根据新课标要求,情境设计不能聚焦零散的知识点,而需要创设基于开放问题、复杂需求的真实情境,营造真实的学习环境。因此,要统筹考虑情境设计,注意将情境问题化,问题任务化。
以《琵琶行并序》为例,这是一篇经典长诗,需要学生背诵。如何让学生能走进经典,理解经典,传承经典?央视节目《经典咏流传》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2018年3月任嘉伦携《琵琶行》登台演出后,各种版本的《琵琶行》歌舞成为热点,席卷大街小巷,再现了黄发垂髫人人传唱的盛景。语文教学也当如此,能让学生沉醉其中、反复回味。鉴此,可以做如下设计。
情境:央视《经典咏流传》大舞台。
问题:假如你是经典传唱人,你将如何演绎《琵琶行》?
这个生活情境的设计,巧妙地将任务融入情境之中,凸显了语文的实践性及实用性,文学文化经典的传承,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需将大问题拆解开,设立任务台阶,一步步挑战过关。
任务1:诵读诗歌,理解文意,将《琵琶行》改写为七言古诗。
任务2:寻找关键词,揣摩演绎,将《琵琶行》改写为现代诗。
任务3:吟诵诗歌,组合歌词,选择乐曲,将现代诗吟唱出来。
二、活动设计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单篇课文为学习对象,以教学目标的完成为线索,以教师的活动串联整个课堂;新课标则强调学习任务群,突破单篇教学,要以学习任务的解决为线索,以学生活动支撑整个课堂。因此,要特别重视学生活动的设计,不能让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要成为活动的主动建构者。在《琵琶行并序》中设计了以下4个活动,每个活动归纳出了一种方法,通过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学习支架,帮助学生深度学习、自主学习。
活动1:理清段落/章节大意,用一句七言表达;强调重点段落,补成七言古诗(段落法)。《琵琶行并序》一共5段,给学生一个范例(第1段:浔阳江头夜送客),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得出七言律诗如下。
浔阳江头夜送客,秋江枫叶月萧瑟。
江上聆听琵琶曲,江月茫茫忘忧烦。
歌女自诉身世苦,少小得意老伤怀。
同病相怜感谪迁,重闻琵琶湿青衫。
活动2:捕捉情感/细节,描绘画面/故事(感悟法)。“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千古名句从唐朝一直流传到今天,讲述了人类无解的孤独感伤。根据唐诗的法则:意象铺排、借景/事抒情、押韵等,小组推荐优作如下。
组A:浔阳江月映秋凉,夜弹琵琶诉衷肠。同是天涯沦落客,相逢相知解凄惶。
组B:明月照清江,枫荻悲秋凉。琵琶三声曲,解道泪千行。
组C:浔阳辞京路三千,镇日无心镇日闲。萍水相逢他乡客,琵琶声里说人难。
活动3:用数字(1、2……)理清诗文要素(读薄法)。长诗难懂,因此要化繁为简,将长诗变成自己的短思。
1.一个秋天、一轮明月、一次送别、一场相遇、一声叹息、一首绝唱、一场悲泣……
2.两个人、两个地方、两种生活……
3.三次弹奏、三次闻曲……
4.四种遭际……
数字1和2比较好归纳,当然,两种生活不仅仅是歌女与官员生活对比,也是京城生活与流徙生活的对照。数字3与4需要引导,于矛盾处生疑,解疑导向文本的深度解读。
如何找到诗歌的矛盾之处?方法一,与生活不符处大有文章。例:为什么琵琶女会在陌生人前弹奏呢?这里除了身份的暗示外,更重要的是音乐的作用,琵琶女的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再用“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做铺垫,勾画了一个羞涩、谨慎的女子形象。但一场精彩绝伦、余音绕梁的琵琶曲之后,琵琶女从音乐中重新找回了作为人的尊严,那个被生活碾压到尘埃里的自我又回来了,所以才有了那一场自叙独白与“却坐促弦弦转急”的演奏,从自怨自艾转向了对生命的精彩演绎。方法二,随行文变化处另有乾坤。白居易的情感随文急剧变化,恬然自安——始觉迁谪——同病相怜——泪湿青衫,这是一场情感的宣泄与升华,诗人在音乐的牵动与撕扯下,终于表达出了个体生命对命运不公的控诉与抗争。
数字4是什么?可以解读成四种遭际的比较,诉诸表格,帮助学生理解与归纳。
活动4:选择要素,铺排重点,生发联想/比较/议论等(读厚法)。如果只用“读薄法”,最终会发现所有的情感都相似,所有的故事都熟悉,那么本文特点在哪里,个人的思考在哪里?因此,还要将重点联系读者个体经历再现诗歌画面或探究问題。小组优作摘要如下。
组A:
红的叶,白的花,莫道秋风刺骨,
江水寒,江月明,却说离愁正苦。
琵琶声,琵琶乐,正是人间仙曲,
你有怨,我有恨,将留琵琶行述。
组B:
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琵琶声声道离情。
组C:
北方有佳人,琵琶冠绝伦
而今有幸倾耳听
一闻琵琶邀相见
再闻琵琶诉沦落
三闻琵琶青衫湿
相逢何必曾相识,佳人难再得!
组D:
同立深秋,羁旅人对羁旅人;
同赏京声,知音人对知音人;
同忆京城,思归人对思归人;
同披冰雪,断肠人对断肠人;
……
三、综合设计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应突破单篇教学的限制,不仅仅实现同主题不同体裁的串联(群文阅读),不同媒介的发声(跨媒介),还可以实现不同学科的融通(跨学科),融合听说读写,跨越古今中外,打通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语文学习和学生生活世界的界限。因此,要再次回到诗歌中涵咏情感,重新编排现代诗,选择曲调,将现代诗吟唱出来。古诗是可以唱的,曲牌词牌都是曲调,诗人可以依声填词,传唱流行开来。我们也不妨为古曲谱新调,让学生能体验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的快乐。小组优作如下。
组A:
北方有佳人,琵琶冠绝伦,
而今有幸倾耳听。
一闻琵琶邀相见,
再闻琵琶诉沦落,
三闻琵琶青衫湿。
浔阳江月映秋凉,夜弹琵琶诉衷肠。
同是天涯沦落客,相逢相知解凄惶。
我喜,今年欢笑复明年。
我悲,暮去朝来颜色故。
我愁,门前冷落车马稀。
我恨,老大嫁作商人妇。
枫叶荻花四弦琴,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秋江千尺水,琵琶声声道离情。
组B:
一次送别/
一段仙乐/
一回诉说/
一声叹息/
千里之外的偶遇
三弹琵琶成佳话
知音难觅古今同
组C:
浔阳渡口 路遇知音
三次弹奏 三回闻曲
满腔心思付琵琶
曲中自有乾坤
是谁在深秋夜立
一声叹息
一场悲泣
总之,新课标强调“学习任务群的设计着眼于培养语言文字运用基础能力,充分顾及问题导向、跨文化、自主合作、个性化、创造性等因素,并关注语言文字运用的新现象和跨媒介运用的新特点”。在新高考·新课标·新教材的形势下,语文教学务必注意学习任务的情境设计、活动设计、综合设计,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常规课题“高中语文统编本‘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课例研究”(课题立项批准号:FJJKXB20-46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福州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