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学习视野下教育惩戒措施的应用探究

2021-06-07 04:52苏来娣
中国德育 2021年5期
关键词:行为主义教育惩戒

摘 要 教育惩戒的目的是为了矫治学生的问题行为。行为主义认为学习的结果是行为的变化,行为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是否会重复这个行为,倾向于用正确行为替代问题行为。结合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实施教育惩戒前应通过共同制定惩戒规则,利用预先校正策略预防学生問题行为的发生;通过功能行为评估找到问题行为发生的原因,以行为矫正为目的合理惩戒学生的违纪行为;通过完善惩戒程序杜绝惩戒中的不合理惩罚。

关键词 教育惩戒;行为主义;预先校正策略;功能行为评估

作者简介 苏来娣,广东省中山市沙溪镇港园小学,二级教师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出台,从法规上确立了教师教育惩戒的权利和义务,从根本上解决了教育惩戒“惧用”和“滥用”两极化的困境,[1]并对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面对学生的违纪行为时,教师必须要管,而且要以改正问题行为为目的,依据具体的惩戒规则合理展开教育。在行为主义看来,学习的结果是行为的变化,行为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是否会重复这个行为[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十分重视对正确行为的反复练习,或用正确行为替代问题行为并进行强化。结合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方法,能帮助教师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中有效利用教育惩戒措施实现对学生行为的管理。

一、共同制定教育惩戒规则,通过预先校正策略促进学生行为的自我管理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要求学校在制定校规校纪规范学生行为时,要征求教职工、学生和学生家长的意见,教师在制定班规时要通过学生、学生家长的民主讨论。这是由于新时代已逐步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过渡,教育惩戒也势必要从教化性权利转变为契约性权利[3]。从行为主义观点看,教师可以在班级管理中使用预先校正的预防性策略,首先确定学生不良行为发生的情境并找到可替代的期望性行为,接着通过修正情境降低问题行为发生的可能,并在新情境中引导学生练习期望的积极行为,最后通过监督和自我评价在学生和家长等多方参与下发展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4]。共同制定惩戒规则,既是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三方形成的契约,也可以尽可能降低问题行为的发生,同时推动学生积极朝着共同期待的预期行为发展。

(一)家长和学生参与制定班规,设置基于不良行为的可替代预期行为目标

一直以来,校规和班规都被学生视作约束行为的惩罚条款,大多被学生无视而没有产生应有的惩戒效果。学生家长作为最熟悉学生行为习惯的一方,也极少参与到校规和班规的制定当中,这使得校规和班规脱离了学生行为产生的实际情境,造成空有其表的尴尬处境。事实上,家长们更清楚自己的孩子存在什么样的问题行为,以及这些问题行为发生的情境。而学生是校规、班规管理的对象,如果能发挥学生在自我行为管理中的主观能动性,那么学生会更愿意遵守规则。为此,教师在制定班规时,要参考家长和学生的意见,在讨论不良行为对教学秩序产生的影响的基础上,共同设置替代不良行为的期待行为目标,确定班级的惩戒规约。家长和学生的参与能让班规更接地气,更能囊括大部分学生的行为要求,也有助于家校合作下预期行为目标的实现。

“恰到好处的班规是那种大多数人能做到,少数人违反,然后通过教育处罚等手段,把违反的人数减到极少,这才是班规的功用。”[5]班规的建立,既是向学生传递正确的行为观,也是提前预防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教师可以向家长和学生发放问卷,收集学生可能存在的不良行为和发生的情境,并请他们提出修正的目标和替代行为,以此形成初步的班规条例。对违反班规条例的惩戒措施,教师在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讨论商榷,形成师生双方都认可的班规,并向家长公布。不同班级存在的问题不一样,班规自然各有不同;同一个班级在不同时期的行为要求也不一样,班规自然也要随着学生的成长作出及时调整。

(二)学校和教师宣传讲解班规,指导学生在情境中进行积极行为的练习

对学生而言,进入一个陌生的学校环境,相当于进入一个全新的社会,就要遵守那里的“法则”。对规则的学习,实际上就是对积极行为的练习。学校和教师对班规的宣传和讲解,能够让学生熟知学校和班级的规章制度并身体力行。实际上,在班规的协商建立过程中,学生就已经开始接受规则教育,从中能给自己建立一个行为目标,并努力遵守。但新行为的形成过程是一个需要不断练习和强化的过程,教师可以利用班规试行的过渡时期,指导学生在教学生活的不同情境中做出合适的行为,并通过适当的奖励进行强化。学校可以在不同的场所贴出相应的提示,在学生犯错前给出及时的提醒,当学生理解并做出正确的行为后,要给予表扬以进行强化。当学生犯错后,给予学生一次重新做的机会,指导学生练习正确的行为。

(三)教师和学生共同执行班规,实现基于监督和评价的自我行为管理

教师和学生共同执行班规,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对自身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价的自我管理过程,也是保障班规得以客观执行和适当调整的方法。教师在与学生共同执行班规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并制定改正目标,在学生获得进步时帮助学生发展自我强化的能力。学生对自己的不良行为进行分析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重点放在不良行为发生的情境中,思考相应对策,如修正不良行为发生的情境,或寻找正确的替代行为进行练习。教师也可以通过家庭教育指导,邀请学生的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到学生行为改变的计划中,教会家长正确记录和评价学生行为进步的方法,在学生自我评价和表现一致时通过适当奖励予以强化。

“师生亲三位一体共同制定的惩戒规约更加有利于学生接受和遵守,也有利于消除家长对于惩戒行为的恐惧和敌意。”[6]同时,学生全程参与班规的制定、监控和执行,并积极练习正确的行为,能有效达到预先校正不良行为的效果,并通过教师提供的持续关注和为学生行为改变制订的支持计划,帮助学生发展自我行为管理的能力。

二、合理惩戒学生违纪行为,通过功能行为评估矫正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

面对犯错误的学生,实施教育惩戒不是教师的教育首选,教师应当运用自身的专业特长和魅力去批判、说服、感化、抑制、矫正、正向激励犯有错误的学生。[7]不当的惩戒有时候不但起不到行为矫正的作用,反而会强化学生的问题行为和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对实施教育惩戒的先行事件和内容都进行了详细规定,以确保教育惩戒能够得到合理实施。功能行为评估是行为主义常用的分析问题行为为什么会发生的方法,通过了解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找出能发挥同样作用的积极行为,以此替代原有问题行为。[8]为此,可以借助功能行为评估有效实施教育惩戒,以实现对问题行为矫正的目的。

(一)应用功能行为评估分析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功能行为评估通过对先行事件、行为以及结果进行分析,找出行为发生的原因。教师可以观察并记录学生问题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关系和相应对话,分析学生发生问题行为后得到了什么或逃避了什么。教师要准确地找到是什么样的先行事件引发了学生的问题行为,什么样的行为结果强化了学生的问题行为,从而找到问题行为发生的原因。例如,班级里的小龙开学时问题行为突增,不但不完成常规作业,上课还恶意顶撞老师,课间故意违反班规,在班级里追逐打闹,当老师说要打电话请家长来面谈时,小龙反而开心地笑着等待。此时教师可以初步判断,小龙期待通过问题行为达到让教师请家长面谈的目的。教师如果要進一步确定问题行为发生的根源,还应继续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通过沟通得知,原来小龙的爸爸去国外工作了,小龙好长一段时间没有见到爸爸,他想通过老师处理自己的问题行为实现见到爸爸的目的。在与学生的谈话中,虽然学生不一定能讲清楚做出问题行为的目的,但比起直接进行惩戒,教师努力去理解其处境的谈话方式,更能让他们受益。

(二)根据行为分析信息设计问题行为的矫正方案

通过功能行为分析获取学生问题行为发生的原因和强化因素后,教师可以结合现有资源为学生设计问题行为矫正方案。教师可以使用“祖母规则”,通过学生喜欢的活动去强化学生不太喜欢的活动,也可以让学生选择他们想要的强化物。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积极的行为支持,使用对学生具有相同作用的正确行为替代问题行为。例如,教师可以告诉小龙,如果他课堂表现好,就可以帮助他用手机和爸爸电话视频,问问爸爸什么时候可以回家。小龙想见到爸爸,这是他做出问题行为的原因,他可以通过好的课堂表现来实现这个目的,而不是各种消极的问题行为。

(三)使用与问题行为匹配的惩罚抑制学生的问题行为

当其他方法都不能奏效或面对比较危险的问题行为时,教师可以使用负强化、训斥、反应代价和社交孤立等惩罚来抑制学生的问题行为,如点名批评和课后教导的训斥方式,额外增加任务的反应代价方式,教室站立隔离的社交孤立方式,等等。教师在进行惩罚时,要确保惩罚措施适度、短暂,并用与问题行为匹配的良性行为进行抑制。例如有的学生经常随手往教室窗外扔垃圾,屡教不改,可以在短暂的惩罚后要求学生把所扔垃圾清理干净。

合理惩戒学生的问题行为,其关键是找到问题行为发生的原因。如果情有可原,那么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即可实现对问题行为的矫正。如果学生的行为过于顽劣,那么适当的惩罚则可以让学生以此为戒,改正错误行为。

三、抵制不合理的惩罚,通过完善惩戒流程确保惩戒的教育意义

惩罚常常发生在学生犯错误之后,这时的惩罚并不能引起任何积极的行为。惩罚只能让学生知道不该做什么,而不能让学生学会应该做什么,甚至粗暴的惩罚会向学生传递“暴力可能奏效”的信息。[9]因此,《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明文规定不得实施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不合理惩罚。无论是从营造学校良好的治学氛围还是从保障师生权益的角度来看,都应该建立教育惩戒实施的操作细则,确保教育惩戒起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一)明令禁止粗暴惩罚,让惩戒回归教育本义

教育惩戒的目的是对违规违纪的学生行为进行矫治,而粗暴的惩罚已经偏离教育惩戒的轨道,失去了教育的本义。学校要组织师生和学生家长共同讨论教育惩戒规则,明令禁止校园里可能出现的粗暴惩罚。这样可以让教师、学生和家长回到教育惩戒的目的上,使得教师敢管、学生愿意接受、家长明白并支持。

(二)建立完备的惩戒流程,让惩戒有迹可循

教育惩戒的程序可以分成三个步骤:教育惩戒实施前、教育惩戒实施过程中、教育惩戒实施后。[10]教育惩戒实施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听取学生的解释,避免不当的惩戒造成伤害。教育惩戒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作好详细记录并存档,既是为学生和学生家长的申诉留下依据,也是为检验惩戒效果和设计更好的行为矫正方案提供信息。教育惩戒实施后,教师要向学校备案和告知家长,明确学生和学生家长的申诉渠道。

(三)多方监督惩戒实施,让惩戒成为有效教育手段

学校和家长要监督教师教育惩戒的实施过程,确保教育惩戒的实施过程合法合规。教师要反思教育惩戒实施的效果,持续关注学生后续的行为发展和心理变化,并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家校合作或社会心理辅导机构介入等方式,为学生提供行为矫正支持,让惩戒真正成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实现教育的目的。

完善教育惩戒程序,既是对教师和学生的约束,也是对教师和学生权益的保障,更是保证惩戒作为一种教育手段的教育效果。公开、公正的惩戒程序,能避免不合理的惩罚带来的恶劣影响,是建立师生信任关系和家校亲密合作关系的桥梁。

参考文献:

[1]刘明萍,张小虎.论我国教育惩戒权的两极化运行与理性化回归[J].复旦教育论坛,2020(1):33-38.

[2][4][8][9]伍尔福克.教育心理学[M].伍新春,赖丹凤,季娇,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196,211,210,206.

[3]曾娇,马早明.从教化性权力到契约性权力:社会变迁视野下的教育惩戒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0(1):47-51.

[5]王晓春.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51.

[6]周勇.管理规制是破解教育惩戒权困局的有效抓手[J].中国教育学刊,2020(1):39-45.

[7]曹金龙.“教育惩戒权”的正确打开方式[J].福建教育,2020(8):17-19.

[10]胡雅婷,马早明.全球视野下教育惩戒权立法的经验与启示—以英、美、日三国为例[J].中国德育,2020(1):13-18.

责任编辑︱何 蕊

猜你喜欢
行为主义教育惩戒
融合行为主义与建构主义教学理念的互动式案例教学研究
论行为主义视野下幼儿学习行为的矫正
行为主义的兴起与转变
“教育惩戒”不能永远是“空白页”
浅谈教育惩戒权及教师素质
学校教育惩戒的法理分析
行为塑造理论在初等教育中的运用
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要抓住哪些关键点
“各取所需”:三种SLA理论结合视角下的二语教学
关怀是教育惩戒者必备的伦理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