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扶贫时代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以甘肃省为例

2021-06-07 08:09刘养卉许帅燕
开发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县区农村居民因子

刘养卉,许帅燕

(甘肃农业大学 a.马克思主义学院;b.管理学院,兰州 730070)

提要:进入后脱贫时代,“三农”工作的重点也转入乡村振兴,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无疑是“三农”工作的关键。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地开发,有利于挖掘农村人口劳动潜力,提升农村居民的综合素质,改善农村空心化状态,促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因此,选取甘肃省深度贫困县区作为研究对象,构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评价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分析甘肃省后扶贫时代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结果表明,甘肃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着地区间发展水平不平衡;教育投入不足,农村整体教育水平低;人力资源投入和潜力挖掘不充分,医疗资源供给滞后的问题,以此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培育高素质农民、加大医疗投入力度、优化生育政策、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等建议。

一、引言

贫困是物质和精神生活匮乏的具体表现,解决贫困问题则是国家力求稳步发展的关键环节。2015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消除贫困是实现社会共同富裕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定就业、保障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及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程和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把乡村建设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在中国共产党迎来100周年之际,我国已取得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在现行标准下12.8万个贫困村、9 899万农村贫困人口、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1]。在全面脱贫攻坚胜利之后,全国整体性贫困已基本解决,由此进入后扶贫时代,后扶贫时代是在解决绝对贫困后,抑制返贫现象发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实现由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转变和衔接的关键节点[2]。

随着农村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精神层面的追求不断提高。刘欢[3]分析了农民精神贫困对相对贫困的消极影响,在后扶贫时代中,摆脱农民精神贫困的重要性,提到不仅要注重物质生活的满足,同时要注重在脱贫之后精神生活的满足,要体现农民的主体性,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成功脱贫之后的成果该如何巩固和发展,刘学武认为可以通过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将国家扶贫政策逐渐深入基层并贯彻落实,在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同时提升农村居民意识,以达到提升农业整体发展,逐步摆脱相对贫困及逐步实现可持续性脱贫的目的[4]。2021年,关于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振兴的意见提出,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位,积极培养符合本土发展的人才,大力支持城市优秀人才进入农村,提升其专业水平服务于农村发展事业。农村人力资源是指主要集中于农村,且能够为农村、农业的发展提供人力、智力、技能等帮助,具备创造价值的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5]。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则是通过对农村居民基础教育、技能培训及医疗服务等方面的逐步加强与完善,有效提升农村居民的综合素质,对农村人口的劳动能力进行充分挖掘[6]。同时,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有利于盘活农村生产要素,改善农村人员的结构,动态匹配农村劳动力,促进国民财富的增收和社会的发展[7],也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对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研究主要源于人力资本的相关理论,如马克思在劳动价值理论中指出,把劳动作为价值的源泉,劳动者则作为创造价值的主体,并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马克思虽未提及人力资本,但其强调人要全面发展,以及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8]。20世纪60年代,西奥多·舒尔茨在《论人力资本投资》一书中,提到形成人力资本的投资形式多样,如教育、医疗、培训等,人力资本投入获取的经济效益高于社会物质资本[9]。加里·贝克尔则是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推动者,他认为人力资本的投入与经济的增长呈正相关关系[10]。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内涵、制约因素、与经济增长关系等方面,在方法上多采用集聚指数、灰色关联度、耦合度的分析法等,以此来解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源集聚程度之间的关系,但研究多关注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对于西北农村地区,尤其是相对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甚少,因此对西北农村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甘肃省是我国西北欠发达省份,地形地貌复杂,主要以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为主,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且农村地区人口总量少、人口结构青壮年比例小、人口素质偏低、劳动力外流现象严重,更应该加强对农村地区人力资源的开发。甘肃省 23个深度贫困县,是全省的贫中之贫、难中之难,致贫原因中人的因素也至关重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不够充分已不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11]。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甘肃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人力资源的培育,积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2020年11月21日,甘肃省政府正式宣告全省7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甘肃省正式完成全省脱贫工作后,虽然解决了深度贫困地区的绝对贫困问题,但相对贫困问题依然存在。因此,甘肃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不仅是脱贫工作中的重点,更是后扶贫时代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关键。

二、农村人力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县域统计年鉴2018》《甘肃发展年鉴2018》和县域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或经过处理的数据,具体数据见表1。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根据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考虑农村劳动力的个体差异,通过开展教育培训、提供养老医疗保障、增加开发投入等途径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合理配置现有农村人力资源,并不断促进农村的经济水平提升。徐斌设计成本度量、时间度量、数量度量3部分构成人力资源开发度[12],其中,数量度量主要从人力资源数量需求上考虑,由此可借鉴得到人口规模一级指标,总人口数量的二级指标。李健[13]在建立人力资源评价指标中选取了人才存量的指标,人才增量的指标,由此可借鉴出二级指标中的总人口数量、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董克用在人力资源开发中,从开发基础、开发途径、开发效益出发,从中借鉴人力资源教育水平、人口健康水平[14]构建一级指标。从人口规模、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3个维度,主要反映当地农村人力资源人口基础,受教育水平和整体素质发展状况,医疗卫生服务状况和农村人力资源健康状况。并分别统计以上3个维度具体指标,最大限度获取认可程度较高的指标,初步建立指标体系,具体见表1。

表1 2017年甘肃省23个县区农村人力资源水平各指标实际值

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方法

因子分析是研究从变量群中提取具有共同性质因子的统计方法,采用 SPSS24.0 统计软件进行多元数据统计分析,通过降维将多个变量化简提取少数几个相互独立的新变量,提取主成分,以便研究变量间的联系,新得到的变量被称之为“公因子”,由此反馈原来各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评价体系由11个基础指标构成,样本地为甘肃省23个县区,研究样本数据可组成11×23阶的矩阵[15]:

提取主成分将Xj综合为新的变量,即

Qj=aj1X1+aj2X2+…+ajqXq,(j=1,2,…,23)。

其中,Qj为主成分,ajq为主成分系数,构成的权重矩阵称为B。根据累计贡献率选取m≤11个信息量较大的主成分替代原有数据。选取的主成分在每一点对应的得分可组成主成分得分矩阵:

因此人力资源开发指数AGR=(agr1,agr2,…,agr23)T=Z×B,其中,B为得分权重矩阵,Z为主成分得分矩阵。

(二)数据的处理和说明

1.因子分析可行性检验

根据构建的指标体系,通过SPSS24.0分析收集完成的数据,并对其KMO值和Bartlett值进行检验,KMO检验是对原始数据进行检验,分析各指标是否符合标准,以此检验来判断收集的该数据是否适用于提取主成分因子分析,一般在0.5以上,它的值越接近1,变量越适合因子分析[16]。检验结果见表2:KMO值0.739>0.6,Bartlett检验Sig.值为0.000<0.05,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旋转得到各变量相关矩阵,其中大部分相关系数均在0.3以上,由此看来,表1中农村人力资源评价各指标间存在相关性,可进行因子分析。

表2 KMO 和巴特利特检验

2.提取主成分及其命名

通过提取主成分,得出总方差解释(见表3),获得相应累计贡献率80.269%,反映各指标数据贡献程度,其中公因子F1、F2、F3的方差贡献率分别相对应为52.558%、16.460%、11.251%。根据凯撒正态化最大方差法旋转后得出成分得分系数矩阵,提取3个公因子(见表4),F1公因子中,A1、A4、A5、A6、A7、A11,在F1上具有较高的载荷因子,反映甘肃省23个县区农村人力资源质量和对教育医疗投入的情况,并将其公因子命名为“人力资源质量和投资因子”。公因子F2中载荷系数较大的有A8、A9、A10,反映该地医疗资源供给情况,以及对农村人力资源健康水平的影响,表现其医疗服务水平,因此把公因子F2命名为“人力资源医疗资源因子”。公因子F3中A2、A3载荷系数相对较大,代表该地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的情况,反映该地人口增长情况以及潜在人力资源发展状况,并由此命名公因子F3为“人力资源潜在因子”。

表3 总方差解释

表4 成分得分系数矩阵

3.计算综合排名

利用因子载荷矩阵和特征值的数学关系可变换,得出主成分载荷矩阵并获得主成分F1、F2、F3的得分,最后用 F1、F2、F3与旋转后得到的相应方差贡献率乘积的和,构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水平评价函数,计算出甘肃省23个县区2017年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综合因子得分如表5所示。

表5 甘肃省23县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得分及排名情况

综合因子得分:F=(30.805%×F1+29.172%×F2+20.291%×F3)/80.269%,其中,

F1=0.269ZA1+0.157ZA2+…-0.130ZA10+0.425ZA11,

F2=-0.016ZA1-0.054ZA2+…+0.323ZA10-0.312ZA11,

F3=0.047ZA1+0.452ZA2+…-0.031ZA10+0.010ZA11。

其中,F为综合因子得分,F1、F2、F3为23个县区第1,2,3个公因子的得分,综合得分越高,说明该区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水平越好,当地的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越高。

4.综合得分呈现及聚类分析

整体来看,综合得分排名靠前的5个县区分别是武都区、东乡县、岷县、静宁县和麦积区,而排名靠后的5个县分别是积石山县、文县、临潭县、永靖县和舟曲县,排名前五位的县区相较于排名靠后五位县区的农村人力资源整体水平较高。

从“人力资源质量和投资因子”来看,宕昌县、临潭县、舟曲县等排名靠后的贫困县相较于秦安县、麦积区、镇原县、礼县等排名靠前的贫困县在总人口数量、教育文化水平、医疗教育消费投入差距较大。其中,在公因子F1基础上排名第一位的秦安县和排名最后一位宕昌县的差距最为明显,秦安县农村居民教育文化消费2021元/人,而宕昌县农村居民教育文化消费242元/人,两县的农村医疗保健支出分别为965元/人、116元/人,无论在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消费方面,还是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方面,秦安县都占据优势地位且是宕昌县的8倍之多,说明排名靠前的县区现存人口资源数量较为丰富,教育文化消费、医疗保健投入较多,农村人力资源的质量也较高。

从“人力资源医疗资源因子”来看,西和县、舟曲县、秦安县等排名靠后的县区在医疗资源的数量上相较于静宁县、武都区、岷县等排名靠前的县区有较大的差距,在原始数据的对比上,武都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床位数为2 079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为3 466名,而西和县医疗卫生的床位数为355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为690名,无论是医疗机构床位数量,还是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数量的提供上,排名最后一位与排名第一的县区,都有较大的差距,说明排名越靠前的县区农村医疗资源和服务的供给越充足,且保障着农村人力资源的健康水平,排名越靠后县区农村人力资源医疗资源的服务和供给不足,影响着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因此,高覆盖率的医疗资源是保障各个县区农村人力资源水平稳定的重要条件。

从“人力资源潜在因子”来看,排名靠前的东乡县、武都区、岷县等县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皆高于排名靠后的会宁县、靖远县、古浪县等。同时,由于近几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学龄儿童入学率也逐步提高,除会宁县和西和县相较于其他县入学率较低外,其他县的入学率均接近100%。人力资源的潜在因子受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学龄儿童入学率等影响较大,古浪县、会宁县、靖远县的出生率分别为11.43‰、11.2‰、10.9‰,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5.93‰、5.49‰、5.38‰,对比发现排名靠后的县区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都较低,说明排名靠后的县区人力资源潜在增长不足,地区人力资源增长不平衡。

对综合得分结果进行聚类分析,测量区间为欧氏距离,最后输出聚类结果,将甘肃23个县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分类为3类(见表6)。

表6 聚类结果

第一类:武都区。武都区是陇南市的市辖区,相比于其他县区经济水平较高,总人口较多,随着农业现代化政策和脱贫攻坚政策的推进,农村人力资源水平较高。其农村人力资源开的综合得分为1.543,在23个县区中排名第一。武都区主要在人力资源医疗资源公因子F2上突出,占据该因子排名首位,说明该区医疗资源较为丰富,如医院数、床位数和卫技人员数较充足;在潜在人力资源公因子F3上排名第二,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较高,说明武都区具有潜在的人力资源增长,并且在农村人力资源其他原始数据,与各项指标中排名均在前列。其中,人力资源质量和投资公因子F1说明武都区虽然有较好的人力资源基数,并且从原始数据中发现,农村居民教育文化消费支出平均每人为768元,但相比静宁县平均每人1 180元,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武都区在人力资源开发的优化过程中,应更加注重教育文化消费支出和投入,优化该地区的农村人力资源配置,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力资源的质量。

第二类:东乡县、会宁县、通渭县、岷县、渭源县、秦安县、静宁县、麦积区、镇原县、庄浪县、礼县、张家川县、西和县。整体来看,这些县区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综合得分排名中处于中间部分。如秦安县、麦积区、镇原县、礼县、西和县,这5个县区在“人力资源质量和投入公因子”中排名前五,说明其人口资源的数量较大,且教育水平和质量较高。其中,秦安县在“人力资源医疗资源因子”上,排名居于首位,说明其农村人力资源有一定的基数,对人力资源教育、医疗保健投入较多,但相比其他县区在“人力资源医疗资源公因子”上排名靠后,说明秦安县医疗资源供给不足。东乡县在潜在“人力资源因子”上,排名占据首位,说明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具有较大潜力,但在人力资源和医疗资源质量有待提高。会宁县在“人力资源潜在因子”中排于末位,其他两大公因子排名于前十,说明该县在医疗资源、人口基础、农村人均医疗保健、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投入有一定优势,但人口自然增长率增幅趋于平稳,人力资源潜力不足。第二大类中的县区,应结合自身状况,发挥其优势,规避其不足,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第三类:环县、宕昌县、靖远县、古浪县、积石山县、文县、临潭县、永靖县、舟曲县。这些地区大部分位于甘南州、临夏州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受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影响,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村人力资源水平整体较差,从综合各公因子得分以及综合得分来看,舟曲县、文县、临潭县等排名靠后,不论从人力资源的质量、人均教育投入,还是医疗资源供给等方面,整体水平不高。临潭县、文县、积石山县等潜在“人力资源公因子”上相对靠前,但人力资源质量和投入不足,排名靠后。综合来看,第三类县区在三大公因子上的表现均不突出,更有甚者比较落后,在相关人力资源政策落实过程中,应根据所处县区开发人力资源中的经验不足,加大教育、医疗等投入,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水平。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研究发现:(1)甘肃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地区分布不平衡,人力资源开发水平较低的县区主要分布于甘南州、临夏州等地区,甘肃省中部地区人力资源水平相对较高,有较充足的人口规模基础,且质量和投入较高。(2)甘肃省农村具有一定人口规模,但潜在人力资源挖掘不够充分,2017年全国自然增长率为5.32‰,甘肃省23个县区自然增长率皆高于全国水平且具有一定规模人口数量,县区间人力资源水平存在差异,针对不足仍有挖掘的潜力。(3)甘肃省农村人力资源教育投入不足,在义务教育过程中,有些县区入学率不足100%,由于受思想观念、文化程度等影响,农村居民对于基础教育不够重视。(4)甘肃农村人力资源健康水平有待提高,受经济水平、环境等因素影响,不同县区在医疗资源提供上有一定差距,尤其是西和县、舟曲县、秦安县、文县、临潭县等,在医疗资源、医疗服务方面投入不足。(5)各县区对自身农村人力资源现状认识不够充分,应提升对农村人力资源正确认识,注重农村人力资源质量提升,加大相关投入。后扶贫时代甘肃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重点应着眼于对人的培养和教育,能够对农村人力资源提供积极的政策支持,从而全面提升农村人力资源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

(一)挖掘农村人力资源优势,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中之重。首先,农村人力资源大部分集聚于第一产业,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比较少,充分挖掘当地人力资源优势,整合村中集体资源,支持创新创业,积极吸收社会优质资源到农村,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解决当前三次产业人力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其次,加强地区间交流与合作,缩小城乡差距,提升农村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潜能。同时,借鉴经济发达、人力资源开发水平较高地区的经验,因地制宜发展本地区的特色产业和农村支柱产业,吸引村内人才回流、返乡创业,帮助农村改善产业基础,从而实现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因此,对于各县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不仅是改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也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以及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途径,同时三大产业的发展为农村人力资源的发展提供外生动力。

(二)落实相关政策,优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环境

甘肃省农村多以传统农业为主,在向高质量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对人才、技术、资源配置等方面有较高需求,各级政府部门要意识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一是要做好合理规划,落实农村人力资源相关政策,与各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组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团队,对甘肃农村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现状进行深入调研,让政策更好地服务当地农村人力资源的发展。二是政府加大农村人力资源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如培育高素质人才政策、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政策等,借助党建平台、网络大数据、多媒体等加强对政策的宣传,集结社会各类资源,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支持与服务。三是发挥政府各职能部门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开展教育培训,制定灵活就业政策,细化职业分工,优化内部人员结构、采取激励措施等,不断满足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需求,营造良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环境。

(三)转变农村居民思想观念,提升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意识

要进行人力资源开发首先应转变农村居民的思想观念,提升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一方面,改变农村劳动者传统的思想观念,使之树立市场竞争观念和开拓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培养农村居民的学习习惯、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培养学习型农村家庭和社区是进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由之路。通过学习和培训,提高农村居民整体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提高农村居民劳动生产效率,培养较高素质的农村人力资源,实现知识致富。通过相关政策宣传与引导,让农村居民意识到农村人力资源的实用性与重要性,不断提升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意识,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内生动力。

(四)优先发展教育,提升农村人力资源整体素质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丰富教育方式,积极调动农村居民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提升其政治素养、思想道德素质、劳动技术素质等。首先,着力巩固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不断完善基础教育制度。其次,积极开展职业教育,根据农民培训需求和意愿,提供不同内容的培训,如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生产经营型人员培训、服务型人员培训,注重内容的实操性培育高素质农民领军人物[17],为农村人力资源的培训,提供技术、方法、场地、资金等支持;广泛吸纳人才回流[18],采用理论学习和田间地头实地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培育高素质农民,从理论和实践上改善农村居民整体素质,实现当地人力资源的有效供给,不断提高其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水平。

(五)加大医疗投入,提升农村人力资源健康水平

首先,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医护队伍建设,健全各类医院管理制度,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农村人力资源的健康保驾护航,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口的身体素质。其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政策,以自我储蓄、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为农村人力资源提供养老保障,利于深入挖掘农村人力资源潜力。

猜你喜欢
县区农村居民因子
我刊2021年影响因子年报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云南富民县农村居民高血压的变化趋势及与肥胖指标的关系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山药被称“长寿因子”
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研究
新形势下县区人大研究室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县区节能改灶发展现状与推广探析
县区人大法制委员会工作职责探讨
扮靓爱车拒绝潜伏危险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