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显祥,成洁旻,邵路路,颜慧,韩光明,吴雷明,李萍
(1.扬州市畜牧兽医和水产技术指导站,江苏 扬州 225009;2.南京晓庄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8;3.江苏里下河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 扬州 225007)
近年来,稻渔综合种养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生态种养模式,主要利用生物间资源互补的循环生态学原理[1],实现了水稻种植和小龙虾养殖的有机结合,在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绿色生态、高质高效的显著特点[2]。但近年来,稻田养殖小龙虾由于受到集中上市、规格偏小、品质参差不齐等因素影响[3],价格起伏较大,影响农民对稻虾养殖的积极性。现于2019年承担了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在示范推广稻虾综合种养模式工作基础上,研究示范了稻-虾-蟹综合种养模式,旨在创新和丰富稻田综合种养模式,降低养殖风险,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稻田位于高邮市临泽镇,面积(40×667)m2,四周挖环沟,夯实围埂,埂面宽2~3 m,高约1.5 m,坡比约1∶3,保证田面水位最高可加至0.5~0.8 m。设置两道防逃网,一道防逃网在塘埂上,防止虾、蟹逃逸;另一道防逃网在环沟内侧,适时控制虾、蟹进入田面。
虾苗投放前,彻底清塘,清除野杂鱼和前茬残余的小龙虾。灌入新水,全塘泼洒生石灰进行消毒,用量为50 kg/667 m2。2月上旬,稻田环沟水位保持在0.5~0.8 m,环沟中移栽伊乐藻,水平间距1.5 m,呈“W”形移栽;3月中旬,逐步提高环沟水位,同时根据水草生长情况,补栽伊乐藻,伊乐藻株距1.2 m,保持田面平台水位约0.1 m。
小龙虾苗种投放时间为4月6日,规格为200尾/kg,平均投放4 000尾/667 m2。6月25日,补放小龙虾苗种,规格为160尾/kg,平均投放2 500尾/667 m2。6月20日投放河蟹苗,挑选母蟹投放,规格为15只/kg,密度为100只/667 m2。
水稻种植品种为籼稻(丰优香占),4月25日播种,5月29日移栽,移栽时秧苗约0.3 m。水稻移栽前,5月25日田间水位降至5 cm左右,采用人工插秧,栽插密度为0.33 m×0.33 m,每10 m水稻种植区留出2 m航道,方便船只出入投喂饲料。
(1)投喂管理。小龙虾苗种投放后,投喂28%蛋白含量的配合饲料,全塘撒喂,5月10日—6月10日不投喂。在蟹苗投放后,开始投喂蛋白含量30%左右的配合饲料和玉米。7月10日,开始投喂冰鲜鱼,8月1日开始适当增加冰鲜鱼投喂量,促使螃蟹快速育肥,9月25日停喂。
(2)水质调控。4月份,水草生长前期,用肥水膏适当肥水;5月份以后,根据水色情况,使用微生物制剂调水,每1~2周调水1次。微生物制剂产品有EM菌、乳酸菌、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等,使用时,将水箱灌水静止1~2 d,再倒入微生物制剂,放入适量红糖或糖蜜培菌,5~6 d后全池泼洒,剩余一部分菌液再加水、补充红糖或糖蜜,培养5~6 d再使用一次,可重复3次。
小龙虾、河蟹达到商品规格,即用地笼起捕上市。小龙虾捕捞主要集中在5月中下旬和8月中下旬,河蟹捕捞主要集中在9月中旬,水稻在10月中旬收割。做好收获记录与生产成本分析,分别计算虾蟹、水稻产量和收益等。
水稻、小龙虾以及河蟹种养与收获见表1。由表1可见,试验稻田收获两季小龙虾、一季河蟹和一季稻谷,小龙虾产量122 kg/667 m2。其中稻前虾产量72 kg/667 m2,平均规格35 g/尾;稻中虾产量50 kg/667 m2,平均规格40 g/尾;河蟹产量10.5 kg/667 m2,平均规格150 g/只;稻谷产量502.5 kg/667 m2。
表1 水稻、小龙虾以及河蟹种养与收获
稻-虾-蟹综合种养模式经济效益分析见表2。
表2 稻-虾-蟹综合种养模式经济效益分析
与稻虾综合种养模式比较,稻-虾-蟹综合种养模式主要增加了河蟹苗种和饲料成本投入,平均投入为5 351元/667 m2。其中水稻种植投入498元(稻种90元,肥料118元,收割费80元,插秧和施肥人工210元),养殖投入3 773元(苗种1 287元,饲料1 048元,渔药等280元,水草等1 158元),其他投入1 080元(电费80元,农田租金1 000元)。平均产出9 187元/667 m2。其中稻谷1 407元,河蟹1 680元,小龙虾6 100元,平均效益3 836元/667 m2。
小龙虾为杂食性动物,稻田杂草、浮游动植物是其天然食料[4],稻虾种养模式对田间主要杂草稗、异型莎草、鸭舌草、陌上菜及水苋菜均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5]。稻-虾-蟹综合种养模式在水稻移栽时,田面降水至5 cm左右直接人工插秧,减掉了耙田工序,水稻返青活棵后,即可提高田面水位,同时结合小龙虾和河蟹摄食杂草的食性,也避免了杂草大量生长。另外,小龙虾对稻田害虫也具有一定的捕食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水稻虫害发生[6]。不使用封闭除草剂,不仅降低杀虫剂使用频率,也节省了水稻种植成本。
稻-虾-蟹综合种养模式小龙虾养殖两茬,养殖时间分别为4月初—5月中旬和6月底—8月中旬,避开了小龙虾发病高峰季节5月下旬—6月上旬,防止“5月瘟”病害的发生[7-8],同时实现错峰上市,回避小龙虾价格低谷。水稻移栽活棵后,从邻近河蟹养殖池塘挑选母蟹进行投放。选择投放母蟹主要考虑三点:一是母蟹的螯足比公蟹小,投放时水稻秧苗刚活棵,母蟹对水稻秧苗的破坏性较小;二是母蟹回捕率较高[9],从试验示范情况看,河蟹的回捕率>70%;三是上市时间早,河蟹投放密度小、生长快,可在中秋节与国庆节上市,此时价格较高(价格为160元/kg),显著提升了养殖效益。
稻渔生态种养模式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及食物网等多方面影响养殖对象的产量和质量,初步解决了水产高密度精养模式产生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及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发挥生态环境效应,提高了种养综合经济效益,符合现今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对农业生产的需求。稻-虾-蟹综合种养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综合种养模式,增加稻田养殖品种,降低了单一品种的养殖风险,增加了河蟹的经济产出,667 m2均增加效益1 000元以上,提升了稻田综合种养产出与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