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宗群
(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安徽 合肥230000)
我国心脑血管病患者的数量及占总人口比例逐年增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已有1亿3000万[1]。该病易引发脑出血,机体脂肪和糖类物质代谢紊乱等。心脑血管病的临床症状多样且存在突发性,病情进展速度快,若患者未得到及时救治,则其神经系统将会发生不可逆损伤。因此,该病的致残、致死率极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手术清除颅内血肿的治疗是必要的。有文献提出,超早期康复护理作用于该类病患中效果突出,为深入论证该护理措施的具体效果,具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间本院进行诊治的高血压脑出血病患40例为受试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45~7岁,平均年龄(55.32±9.18)岁;出血量29~78mL,平均出血量(49.52±9.89mL。干预组男14例,女6例;年龄51~79岁,平均年龄(59.46±9.78)岁;出血量37~78mL,平均(49.36±9.65)mL。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情况等方面对比,差异均衡性佳,可比(P>0.05)。受试者均同意该研究。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予以常规的护理方式,包括定期复查、饮食以及用药指导等事项。
1.2.2 干预组 康复训练:康复训练需及早开始,患者病情稳定后48内即可进行。为避免患者的关节出现变形,可以在其卧床休息时,对肢体姿势进行调整。每天2~3次,每次0.5h,要先针对近心端关节,后活动患者远端关节,各关节每次活动次数为8~10次,活动范围标准:尽可能向正常人活动范围趋近。同时应禁止过于暴力的调整,动作应做到轻、缓。为帮助患者机体功能恢复。被动床上运动应尽快过渡到床边运动、向起坐运动、楼道运动。对患者患侧肢体,护理人员应帮其敲打、按摩、拿捏。同时积极诱导患者进行主动性肢体活动,如肩前屈运动:采用仰卧位,患者双掌相触,手指交叉相握,患侧肢体拇指置上伸直肘,用肩臂力量完成全范围肩前屈运动。
1.3 指标观察 予以神经功能缺损(ESS)量表及日常生活能力(ADL、BI)量表评定干预前后两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分值与其情况成正比。
1.4 统计学方法 予以SPSS 23.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护理后干预组E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分,±s)
表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分,±s)
组别 例数 ESS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 20 46.49±10.39 71.42±16.99干预组 20 45.43±9.99 85.19±18.53 t值 / 1.381 15.138 P值 / >0.05 <0.05
2.2 两组护理护理前后生活能力比较 护理后干预组BI指数高于对照组,ADL评级由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干预前后生活能力比较
压已成为现阶段中老年多发病,该病病程长,不宜根治,主要风险是造成高血压脑出血,病患脑实质部位有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坏死导致神经功能出现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以往对治疗后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超早期康复护理在临床的应用逐渐广泛,本研究发现,护理后干预组ESS评分、BI指数以及ADL评级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该护理方法的可行性高,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患者意识开始恢复时,立即对其进行语言刺激、运功锻炼等不断增强患者中枢神经的敏感度,有效预防患者因长期卧床导致身体机能严重衰退的情况发生。通过康复训练,改善患者的瘫痪部位血液流动情况,损伤部位的神经能够获取营养支持;脑组织功能可以得到有效恢复。韩华[2]等人通过对4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组进行常规康复护理与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研究,发现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介入超早期康复护理,有利于恢复其肢体运动功能,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能力。本研究结果与其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一致性。
综上,高血压脑出血病人术后经超早期康复护理,有利于加速神经康复进程,改善病人神经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