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知识图谱计量分析

2021-06-07 04:57丁昱琛王晓静
现代信息科技 2021年24期
关键词:研究趋势研究方向研究热点

丁昱琛 王晓静

摘  要:以中国知网数据库内1990至2020年间收录的2 954篇教师职业倦怠学术期刊为数据来源,借助可视化软件CiteSpace 5.8.R2绘制了科学知识图谱,分别对国内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研究趋势、方向及热点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国内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经历了起步与发展两大阶段;其研究热点一直围绕“教师职业倦怠”这一主题展开,且在不同时期有其不同的研究重点。希望文章能为后期国内教师职业倦怠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趋势;研究方向;研究热点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706(2021)24-0089-04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2 954 academic journals on teachers job burnout included in CNKI from 1990 to 2020 as the data source. By applying visualization software CiteSpace 5.8.R2 to map scientific knowledge graph, it makes a visual analysis on the research trend, direction and hotspots of the research on domestic teachers job burnout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search of teachers job burnout in China has gone through 2 stages: the initial stage and the developing stage. Its research hotspot has been around the theme of “teachers job burnout”, and has different research focuses in different periods. It is hoped that the paper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in-depth study of domestic teachers job burnout in the later stage.

Keywords: teachers job burnout; research trend; research direction; research hotspot

0  引  言

教师职业倦怠是其社会面貌在个体心理特征的一种反映,是自我认知失调而导致的工作幻想的破灭和疲惫,它极大程度地阻碍了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为系统了解国内学者在教师职业倦怠领域的研究发现,笔者利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1990年至2020年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内相关文献进行了分析,从而梳理30年内该领域的研究趋势、热点及发展脉络,以期为未来该领域发展提供可行的参考。

1  研究工具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工具

CiteSpace是由美国德克赛尔大学陈美超教授以Java语言为基础开发的可用于文献资源分析的软件。其可分析的数据源庞大,且可视化程度强,因此常被应用于测算文献数量、作者、地区、共现关键词及共现被引文献等信息,以期系统掌握目标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鉴于此,本研究将借助CiteSpace 5.8.R2软件直观展示并具体分析国内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  数据收集

笔者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源,以“教师职业倦怠”为主题在其检索页面进行高级检索,其类型设定为中文期刊,检索时间取1990年1月1日到2020年12月31日,由此共获得相关文献3 016篇,其中剔除会议、报纸等不相关文献62篇,取得有效文献共计2 954篇。

2  国内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1  年度发文趋势

为探析国内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笔者借助CiteSpace 5.8.R2软件对2 954篇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由此获得1990至2020年国内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年度发文趋势,结果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1990到2020年间,国内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发文数量呈现整体上升后稳步下降的趋势,其可大致分为以下两个时期。

起步期(1990—2001):此阶段相关文献数量极少,11年内发表期刊总量仅为14篇,年均不足2篇。其原因在于,1993年,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加强教师隊伍的建设,不断提升其职业道德和教育质量,从而更高效地培养人才。这意味着教师自身的思想水平和心理状态也应成为教师发展研究的重要部分。随后,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颁布施行,部分学者开始着手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关注教师的职业发展。此外,1996年,《中国教育报》刊登了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的讲话内容,他强调,部分教师知识能力和教育理念都不能与时代相适应,尽管他们能在责任心和良心的驱使下尽职尽责,但在面对问题时,他们常感到焦虑和挫败感。在此背景下,国内学者响应国家教育部门的号召,开始逐渐关注教师职业倦怠这一研究领域,相关研究开始进入起步期。

发展期(2002—2020):与第一阶段相比,该阶段相关研究发文量呈激增趋势,18年内发文总量共计2 940篇。尽管于2007至2010年间和2012至2020年间发文量有部分下降,但这两个阶段最低年均发文量仍不低于110篇。这表明,此阶段发文数量总体仍呈现上升趋势,且于2011年达到峰值,发文量为261篇。究其原因,2002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十五”计划》指出,教师队伍的建设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苦难,教师队伍法制化建设仍任务艰巨,其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实施素质教育与现代化教育的要求无法匹配是一大重点。针对此,有学者提出,要构建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就要依靠教育工作者体力、热情、心态以及创新精神,这都要求以教师良好的身心素质作为基础和前提。随后,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出台,其指出,国家鼓励构建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且充满活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由此可见,对教师自身发展的思考在此类教育政策的实施下日渐兴起。而对教师心理状态的关注,无疑是教师专业发展进程中应被关注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此之后,2019年,教育部等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建立教师安心、热心、舒心、精心从教的良好环境,促进师道尊严的进一步提升。这表明,教师工作环境的建设应受到学校及学者的关注,要营造教师能自我认同、有效摆脱倦怠情况的工作气氛,从而更好地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进程提供动力。在此背景下,响应“教师发展”的政策号召,国内学者将教师职业倦怠视为教师心理建设的一大课题,积极投身于相关领域的研究,并取得了日渐丰硕的研究成果。

2.2  关键词共现

为探析国内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热点,笔者利用CiteSpcae 5.8.R2软件生成关键词图谱,由此获得1990年至2020年国内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关键词贡献网络,具体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职业倦怠”这一关键词在共现图谱中最为凸显,这代表近30年内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始终围绕这一主题展开。除此之外,“职业倦怠”视野内,还有大量衍生性高频关键词出现,如:教师、高校教师、高职院校、高校、独立院校、幼儿教师、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农村教师、成因、影响因素、对策等。

具体而言,首先,1990至2020年间,国内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更多围绕高校教师展开,其单位涉及高校、高职院校以及独立院校。其原因可能在于,2011年,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印发《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出,高校教师应当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与义务,服务学生,遵守师德规范,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在此背景下,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到,现实生活中,部分高校教师的表现与这一规范所要求的有显著差异,其消极态度和倦怠现象是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亟须解决的一大课题。而围绕高校教师,其探究点可划分为辅导员和教师两个方面,其中与辅导员相关的研究主要涉及其倦怠现象与组织支持或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联系(王红雨等,2018;郭佩佩等,2020)。而与授课教师相关的研究则将其倦怠现象的探析与其科研工作和专业发展相联系(刘莉,2014;邓理等,2018)。另外,2014年,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实行)》提出,应当关心教师的生活状况及身心健康。随后,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其强调,要保障幼儿教师的地位及待遇。在此情况下,幼儿教师及中小学教师的角色认可及其心理状态的研究日渐走进国内学者的视野,而其职业倦怠现象的研究作为这一课题的突破点,也开始成为国内学者所关注的重心。具体而言,围绕幼儿教师,相关研究领域主要关注社会和家庭支持等因素对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刘娅等,2019;李晓巍等,2019)。围绕中小学教师,主要探究其倦怠的成因及缓解策略,以期改进、优化素质教育阶段任课教师的倦怠和情绪低落现象。(胡洪强等,2015;伍新春等,2019)。同时,在国家对“特岗计划”大力推行之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研究焦点聚焦于“乡村教师”这一新兴教师群体,其职业倦怠现象亦成为其职业发展过程中值得关注和探析的重要部分。而围绕乡村教师这一研究对象,学者则主要开展了其倦怠现象与学生成绩、社会认同、留任倾向等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研究(闫巧等,2017;丁亚东等,2020)。

其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将视角规置于其起因、影响因素以及其对策研究。这是因为,尽管近些年的国家政策出台推动我国教育事业有了飞速发展,但其现实层面的问题仍旧明显,而由此产生的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引发了学者对其起因、影响因素的关注,以期为后期干预策略的设计和修正奠定基础。具体而言,其起因可归结于个人和组织两方面。如姚桂招(2012)指出,工作时间所引起的工作压力,低收入所带来的不平衡的心态,学校的不良管理所引起的职业病都是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产生的主要诱因[1]。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围绕教师性别、年龄、教育背景、职称、教龄而展开(谢金艳,2013;刘英爽,2013)。而针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研究则围绕教师和学校两个层面展开[2]。例如,赵月等(2017)强调,要构建积极的、全面的社会支持体系,从而使教师获得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以及舆论的支持,增强其积极情绪的体验,有效抵御职业倦怠的影响[3]。

2.3  关键词时区图谱

為更详细地探析国内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热点的演进过程及发展方向,笔者利用CiteSpace 5.8.R2可视化界面内的Timezone View功能,从而获得1990至2020年间国内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关键词时区图谱,如图3所示。

由图3可见,30年来,国内围绕“教师职业倦怠”这一主题进行了各类研究,其在不同时期也有着不同的研究重点。笔者基于CiteSpace 5.8.R2生成的关键词时区图谱,结合相关文献查阅,结果发现1990至2020年间相关研究也可划分为萌芽起步和发展聚焦两个阶段。

萌芽起步阶段(1990—2001):此时国内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关键词主要覆盖教师本身、成因及其对策。这说明在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起步期,学者更为关注针对教师职业倦怠这一现象的归因和解决方案,从而为教师对其倦怠现象的自我认知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例如,李學容(2004)指出,教师过重的工作负担、较低的教学效能感、付出与回报不符情况、不当的领导行为以及社会变迁情况会很大程度上导致教师自身的职业倦怠现象。对于此,学校和社会都应付诸行动来加以规避,如加强教师培训、对教师角色重新定位以及改善领导管理模式[4]。此外,学者也将“教师”本身视作这一阶段研究的窥点。如冉祥华(2004)所说,教师个人的“控制点”是影响其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针对此,应当引导和发展其高层次需求,将新一代人的成长与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相联系[5]。

发展聚焦阶段(2002—2020):此阶段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衍生关键词呈激增且聚焦的趋势,产生了如高校教师、高职院校、高职教师、心理资本、工作投入、乡村教师、特殊教育等关键词。由此可见,首先,国内学者更为关注高等教育阶段的任课教师这一群体。究其原因,新一轮高等教育“质量工程”项目将教师发展问题纳入专项,围绕这一主体的议题也因而随之增多,而教师职业倦怠作为其职业发展不利因素,则成了关注焦点。其结果表明,在教学要求日渐严格的背景下,高校为避免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产生,应当完善其评价标准、为其创造学习发展的机会、营造和谐且公平的工作环境并增强其自我调适能力。其次,越来越多的学者尝试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开展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这是因为,单一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日渐难以突破其现象及规避策略探析的瓶颈,而工作投入和心理资本的融入为突破原本研究的瓶颈提供了出路。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教师优秀的心理素质及其“收支平衡”的工作付出是避免其职业倦怠现象的关键。最后,乡村教师和特殊教育也逐渐进入了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视野。其原因在于改革开放以来,特殊教育不断发展,但特教教师较低的社会认可度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其职业倦怠现象。此外,2015年《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出台,其指出要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融入教师发展全过程。因此,针对特教教师和乡村教师这类在各方面均面临着更大压力的教师群体,其职业倦怠的研究是必需且刻不容缓的。如傅王倩等(2017)指出,应加强“特岗计划”的政治宣传,以提高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利用学校活动来促进其群体融入性,以缓解他们自身的职业倦怠情况[6]。再如,汪明等(2015)指出,不仅要改善特教教师的工作环境,更要增强其自身的弹性调节能力,以期诉诸其心理资本的优化来助力缓解教师职业倦怠[7]。

3  结  论

通过对30年来国内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笔者发现国内学者对教师职业倦怠的聚焦度愈发提高,该领域也产生了诸多研究发现,但其研究仍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就研究内容而言,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应探索如何突破职业倦怠现状、起因及策略研究本身的瓶颈,另辟蹊径地从社会支持、教师心理、工作条件等方面对教师职业倦怠加以分析和解释,以期为教师发展谏言。当前,部分国内学者已尝试从心理资本、工作投入等角度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而要落实现今职业倦怠研究的突破,国内学者还需要找到更多“窥点”,从而更新并优化已有的研究成果。因此,未来的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要关注如师生关系、教师心理韧性、职业信念、教师职业认同等方面,构建合理且多元化的评估体系并设计多维度的倦怠规避策略,以期有效助力教师职业发展。

其次,从研究视角来看,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应当分布于不同学科、不同类型、不同教学段的教师身上,从而实现多学科协同和多学段共筑。目前,我国的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已基本实现在各学段各类型的覆盖,甚至连特岗以及特教教师都有所覆盖。然而,就学科来看,仅有外语教师和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更加收到关注,这表明该领域研究在学科方面分布并不均匀,未来应在此方面加以完善。202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及教育部印发通知,设定“交叉学科”成为中国第14个学科门类,在此背景下,国内学者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不应再仅拘泥于原本特定的某一个学科,而应当突破学科的局限性,多维度、多元化地将差别迥异的各学科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纳入思考范畴,以期高效缓解其职业倦怠现象,实现更健康的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姚桂招.农村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干预——提高自我效能感 [J].教学与管理,2012(12):54-55.

[2] 蒋晓艳.我国大学英语教师工作倦怠研究述评与启示 [J].外语界,2019(3):76-84.

[3] 赵月,黄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应对策略研究 [J].中国特殊教育,2017(5):15-18.

[4] 李学容.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 [J].当代教育科学,2004(16):48-49+52.

[5] 冉祥华.谈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 [J].教育探索,2004(9):102-104.

[6] 傅王倩,姚岩.特岗教师的地域融入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基于全国13省的实证研究 [J].教育学报,2018,14(2):89-96.

[7] 汪明,张睦楚.特教教师心理资本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 [J].中国特殊教育,2015(9):49-57.

作者简介:丁昱琛(1996—),男,汉族,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外语教学;王晓静(1973—)女,汉族,陕西西安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外语教学。

猜你喜欢
研究趋势研究方向研究热点
近五年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热点综析及未来展望
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研究述评与展望
大学生同辈群体研究的三个基本方向
数学教学离不开生活化课堂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教育干预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我国微课研究探析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企业绩效研究评述比较与展望
大数据研究综述